请花5分钟阅读,或许能改变你的一生。
一、责任分散效应
“当你很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向所有人求助。”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看到,当大街上有人需要帮助时,旁边有好几圈人在围观,但没人伸出援手?
因为大家都觉得,“别人会去帮,那我帮不帮也无所谓了”,殊不知,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
人们把这种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所以当你需要帮助时,一定要具体地,“指定”一个人帮你,比如:那个戴棒球帽,穿黑色板鞋的小哥可以帮我一下吗?
二、变色龙效应
“想让一个人更喜欢你,那就去模仿他的手势或身体姿势。”
当周围有人犯困不断打哈欠,很快其他人就像被传染了一样,也跟着打哈欠;南方人中间出了个北方人,过不了多久,就有人口音被拐跑到不知哪个旮旯(gā lá)去了。
就像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一样,有些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这就是变色龙效应。
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他人的好感,可以注意一下对方的习惯动作,在交流中适时地模仿一下,或许就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促进彼此关系的融洽。
三、登门槛效应
“提要求时,得寸进尺反而更有好效果。”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比如
促销员:这是我们的新款酸奶,很好喝,尝一下吧。 顾客:那就尝一下。 促销员:是不是口感不错?现在做活动,带一瓶回去吧! 顾客:那就带一瓶吧。
四、拆屋效应
“用好‘两权相害取其轻’”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能借我一点钱吗?100” “能再借一次吗,200” “这次有急事,2000,最后一次”
五、禁果效应
“越是反对,我越要做”
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却因为两个家族有世仇导致感情受到很多阻挠。但是,困难和压迫不仅没有让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他们大胆地追求爱情,向生活中的各种阻碍挑战,一直到死亡。
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恋爱过程越困难,感情反而越深刻,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被称作禁果效应。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反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越是反对,我越要做。
六、安慰剂效应
“信则有,不信则无”
思想家蒙田在《想象的力量》中写过一个故事。
一位女性坚信自己吞下了面包里的一根针,结果生病了。
医生经过检查,并未发现她体内有一根针,但又无法消除她的病痛。
于是医生给她服用了催吐剂,又偷偷在呕吐物中放了一根针,她就康复了。
根据俄勒冈健康与科技大学的调查,医生开出的处方里大约有35%—45%都是安慰剂。但人们相信医生的药能药到病除。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安慰剂效应”。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写道:“安慰剂效应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相信的力量”,便会吸引到更多的能量,收获更好的结果。
七、鸟笼效应
“不懂得放弃,就会陷入‘买买买’的怪圈”
有一次,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们来打一个赌,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回答他:“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过了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
卡尔森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在那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无一例外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甚至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回了一只鸟,养在了鸟笼里。
一只空鸟笼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鸟笼效应。
所以,人们常常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却不需要的东西。
比如网购衣服买一送一,即使送的那件你不那么喜欢,你也还是会留下它,并且再买合适的裤子(裙子)、鞋子、包包来搭配。
以上7个心理学效应,你记住了吗?
收听大咖讲音频
收获更多新鲜、有用的知识!
现在开春有礼,只要¥198,买1送1!!!
点击链接获得365天大咖讲VIP:https://ke.mbalib.com/#/wikiaudio?from_source=cc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