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BA智库·姜榆木
这两天,视频博主于文亮火了,短短十天,涨粉上百万。
点开他的主页,你会发现他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在校生,上传的也都是些稀疏平常的生活场景。
怼着镜头大肆撸串,毫不顾忌形象;
换上新的衣服,觉得喜欢就拍给大家,从不先凹半小时的造型;
我们偶尔哼一下喜欢的歌,如果有人走过,就会赶紧压低声音,他却是无论走到哪里,想唱就唱,哪怕五音不全。
临近长假,他更是会跟所有人一样吐槽一句:什么时候放国庆?
没有精致的布景,没有编排的剧本,直白画面里是褪去种种滤镜后略显粗糙的琐碎日常。
但就是这种平平无奇,在当下普通人几乎绝迹的互联网语境中,反倒成了一种与众不同。
网友也在他的感染下,纷纷克服了对自己平凡生活的羞耻:
有人因脸上烧伤而从小自卑,却勇敢晒出了第一张自拍;有人分享了和绝症亲人的合照;
有人则拉着朋友挤一起洗澡,乐呵三个人只花了两块钱……
于文亮视频的评论区,像是这个世界为普通人专门预留出来的一个角落,让身处其间的他们可以不去在意旁人的目光和想法,肆意分享平时羞于启齿的喜乐与感动。
然而这种属于普通人的共鸣,总会被一些让人无奈的声音打断:
“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秀的?”
“流量密码是什么,我看不懂这个网络了。”
面对这些声音,一位网友的评论获赞无数:“网络不只有明星和网红,也有普通人。”
01、普通人的回归,让谁破了防
2023年,国内网民已超过10亿。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这些网民中有6.5亿人月收入不及5000。
各种社交平台的活跃用户,大多是为生活奔波忙碌的普通人。
只是在当代叙事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存在于网络中的绝大部分意义,是看别人去过自己向往的生活。
从日薪208万到豪宅炫富,从万柳书院少爷到江浙沪独生女……精致奢侈的画面,碰不到平凡人生的边角,只用一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反差,堆砌出一场场仅供围观的流量狂欢。
即使是回归田园的李子柒,尽管褪去了珠光宝气,然而采菊东篱下的悠哉日子,同样是每个在城市里起早贪黑者的奢望。
于文亮的稀缺性就在于,他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自由的“普通”,分享快乐也不用以车房或存款的余额为前提。
但每当这种能和普通人产生共鸣的人或事走进公众视野,就总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庸众的狂欢。
辛苦一天的工人,晒了两根买给妻子的烤肠,原本让人倍感温馨。
有人却说:真心疼你的老婆,两根烤肠就打发了。
刚毕业挣到钱的年轻人,分享第一次吃肯德基的喜悦。
有人却说:最近流行卖惨吗?
这个世界本就参差割裂,有人身住高楼,有人一身铁锈。
身住高楼的人,看自己的风景就行,偏要低头指着身着铁锈的人,讶异他们“都2023年了怎么还没出过国”,质问他们“哪里贵了,有没有反思自己这些年工资为什么不涨”。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认知的成长,不该只是往上,更应该是往下的。
身居高处而去嘲笑低处人的生活,是一种认知上的残缺。
02、去除平凡羞耻,是对自己的负责
而且很多时候,嘲笑普通人生活的,往往还不是那些身居高处的人。
不知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
总是一派见过世面的形象,对周围人的生活嗤之以鼻,仿佛普通人活着就是在浪费空气。
可当你走近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自己就过得乏善可陈。
越是碌碌无为的人,越是喜欢摆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因为在这份优越感后的自尊心,是他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知乎网友@Miki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上半年淄博烧烤出圈,她就想着也抽空去淄博一趟,感受下当地亲民的物价和热情好客的氛围。
她和同事说起这个安排,对方却发给她知名博主留几手的微博。
留几手把淄博出圈说成“小地方人的狂欢”,还强调自己的朋友假期时都是去欧洲看展。
本来兴致勃勃的网友,立刻像吞了苍蝇般难受。
后来网友没去淄博,而是决定回老家陪父母。而在高铁换乘时,她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同事。
对方则一脸尴尬,假装不认识她,掉头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原来同事假期前跟网友说,自己是要去迪拜度假的。
人生的内耗往往就在于此,要么还没完成对自我的祛魅,要么祛魅过了却还强行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意思是说,处于顶端的人永远只占社会群体总量的极小部分。
但就是这极小部分,因为能被所有人看见,就会被许多人作为自己生活的参照。
网络上,入目所及仿佛人人都是年薪百万,人人都有钱出国旅行,住得起别墅,开得起豪宅。
现实中,你我都是于文亮,整日奔波忙碌,偶尔为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会心一笑。
真正的成熟,是不对平平无奇的生活,刻意流露自己的挑剔和嘲讽。
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为了看清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03、坦率接受自己的普通,就是等于躺平吗?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很羡慕镇上那些能盖三层高楼的有钱人。
努力多年,他终于赚到足够的钱,立刻找来最好的工匠,来为自己建造气派的三层高楼。
结果开工仅一天,他就大骂工匠骗了自己。
他的理由是:我让你建三层的高楼,你怎么在建一层的楼?
工匠诧异许久,最后平静地说:年轻人,先接受自己还在第一层,你才能最终走到第三层。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并非摆烂躺平,而是只有这样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滋养,去追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想起我朋友的父亲。
50岁那年,他的老伴患上重病,掏空了他的所有积蓄。
老伴去世后,他突然决定去学驾照,驾校里岁数最大的教练都得管他叫大哥。
他用两个月时间考出驾照,租了一车子去当网约车司机。
直到去年,他已经开了5年的网约车。
他用这些年赚到的钱,给自己买了辆二手车,还帮我朋友交掉了研究生最后一年的学费。
如今我朋友早已毕业,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开熬夜车,闲暇时会跟同龄人一起下棋,一个人过得其乐融融。
在其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但对他自己而言,原本苦涩的日子正在他真实的努力下逐渐回甘。
显赫的人生可遇不可求,默默无闻才是芸芸众生的主旋律。
而如何应对平凡,却让人们活成不同的样子。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说过:“生活就是扛着痛苦的我穿行世间,还不一定有结果。”
拼尽全力却活成最普通的人,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自命不凡却放任生活一地鸡毛才是。
写在最后
在于文亮的评论区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他(于文亮)让大家有勇气去展现生活真实的样子,去发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光芒,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直面生活的挑战。”
有人说他背后少不了团队的运作,有人说他的爆火不可持续,也有人说他拍这些只是为火了以后带货。
但至少此刻他的视频和评论区里,藏着每个渴望被看见、期待被治愈的普通人最真实的共鸣。
这份共鸣就是在面对平凡时,一个人不必一味发狠,也不用妥协躺平,而是只要能在某一时刻,拥有做回自己的松弛与坦白。
尽管把我们磨砺成面目模糊的路人甲,现实依然为我们保留了无条件取悦自己的权利。
为了生活奔波如蚁,心里却始终藏着愿为之肆意的愿景,尽管频频被打脸,但在坚持的最后总会感谢自己曾在迷茫的路口,选择了更难走的那条路。
或许这就是我们透过于文亮所能看到的,一个普通人对所热爱生活的态度。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