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投资领域的费曼法则:不要欺骗自己

别管什么“戴蒙法则”(Dimon principle),投资者应当牢记的是费曼法则(Feynman principle)。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首席执行长杰米•戴蒙(James Dimon)在5月10日召开紧急电话会议,披露该公司发生了20亿美元交易损失。他说,“这笔交易也许没违反沃尔克法则(Volker Rule),但违反了戴蒙法则。”

戴蒙当时并未对戴蒙法则进行解释,摩根大通的一位发言人也未对置评请求作出回应。

费曼法则却不难理解,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明确指出的,“不要欺骗自己,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回想4月13日被问及摩根大通交易业务是否对整个银行构成巨大风险时,戴蒙曾回应称这是“小题大做”。摩根大通的首席财务长也坚称该行位于伦敦的交易部门只是在“保护资产负债表”,并补充称“摩根大通对当前的头寸很满意”。

事到临头之前,摩根大通的大佬们这种放任复杂风险失控、矢口否认存在出错可能性的做法无疑提醒了我们:金融领域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自欺欺人。

作为投资者,对某项投资付出越多,就越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对失败也就越难以释怀。

从字面来看,英语中的“invest”(投资)一词源自拉丁语中的“vestire”,后者是“穿戴”的意思,即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赛马和其它场所进行的实验表明,相比没有押注的人,对某一结果押了注的人相信该结果会出现的程度可高出三倍之多。

从不试着反驳自己的信念是一种尤其危险的自欺行为。1974年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毕业典礼致词上呼吁听众避免被他称为“草包族”(Cargo cult)的思想,就像一些太平洋岛民那样,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还以为守在临时跑道旁边就可以等来满载物资的飞机。

对所谓“专家”的结论偏听偏信也是一种自欺行为。费曼讲述了先驱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推导出的电子电荷测算公式的故事。其测算结果并不十分准确,但很多研究人员过了多年才得以证明这一点,原因就在于密立根的追随者们想当然地认为密立根肯定是正确的。他们调整了数值,但没有用;对密立根的盲目推崇使他们不敢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

听起来玄乎其玄的定量术语也会对投资者产生类似的效果。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一些银行都喜欢采用一种被称为“风险价值模型”(VAR)的方法来评估其投资组合的损失风险。火奴鲁鲁财务咨询公司Kamakura Corp.董事长、著有《高级金融风险管理》(Advance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一书的唐纳德•范•戴维特(Donald van Deventer)指出,风险价值模型是一种短期方法,通常假定过去的风险水平和资产之间的关系不变。他称,这种方法提供的结果固然精准,却不全面。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避免自我蒙蔽呢?

首先,记住“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你正确的时刻”,这是经济学家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常说的话。

你应当提前设定一个盈利底线──例如50%的涨幅,要求自己一旦触及这个底线就对手中的头寸进行全面评估。到时候,你必须考虑反方的意见,例如,你持有某只股票,那就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做空这只股票的人所持的观点。

如果你在考虑采取某项行动,还应当先看一下其他已经采取了类似行动的投资者或机构的战绩如何。除非其他投资者取得了成功,否则你也不应当认为自己就会。例如,摩根大通本应该看一下其他美国大银行衍生品杠杆投资方面的糟糕记录。

时刻提防自己走向偏激。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嘲笑那些说你做错了的人,那么你也许真的做错了。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警告世人,越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证据的人,越是会固执地坚称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试试被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称为“事前验尸”(pre-mortem)的方法吧。假设你刚做的投资在一年后惨败,召集一些你重视其观点的人,让他们设想一下从那个时候往回看你所做的投资,并列出他们认为的可能导致你投资失败的所有原因。这或许有助于你弄清楚该如何防范于未然。

说到底,就是切记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9 +1
复制成功
投资  摩根大通  费曼法则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