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BAT系财富大比拼

  BAT,这个取自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首字母的名称,无疑已成中国互联网界知名度最高一个简称,也象征着三巨头远高于其他同行的特殊地位。中国新经济力量的崛起及话语权的掌控,在BAT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围绕着BAT的财富大爆炸,更是折射出令人惊叹的颠覆性力量。

  

  伴随BAT崛起的,是其三大“教主”的财富火箭式增长。他们从1998年前后开始空手创业,到目前俱拥有数百亿甚至近千亿元的财富,时间跨度不过短短十余年,此财富增长速度远非其他传统行业的富人所能企及。日后,中国的首富,将越来越趋向于在BAT三大“教主”的角逐中诞生。

  相较于创始人的财富增长,更加令人惊叹的是,BAT背后投资人数百倍甚至逾千倍的投资回报神话,即便相较于硅谷最成功的案例也毫不逊色。百度投资人半岛资本最终获得了369倍投资回报;阿里投资人软银目前账面回报已高达452倍;而南非MIH之于腾讯的投资,更是一举问鼎史上最高投资回报倍数——1500倍。

  此外,BAT系中还有一批不那么为人注目的富人,他们原本与BAT无任何关系,却因为BAT不断通过投资扩张地盘而被纳入其麾下,这批创业者也因此而成为小富豪。随着BAT收购大战愈演愈烈,这批小富豪的名单也在不断更新。

  腾讯“教主”马化腾,2014年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四名。虽然名次与去年保持一致,但其财富却近乎翻倍。

  此时,“小马哥”最应该感谢的或许是张小龙—腾讯高级副总裁、广州研发中心总经理。谁也没想到,2005年被“小马哥”收编的张小龙(Foxmail创办人),日后能开发出微信这款划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的强势崛起,令腾讯的股价在过去一年内实现翻番,小马哥的财富数额也如坐火箭般蹿升。

  BAT另外两位“教主”—百度李彦宏阿里巴巴马云也紧随其后,分别位居2014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第5位及第7位。

  早在1999年中国第一份富豪榜诞生时,“三大教主”还皆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创业者:马云窝在家中创办的阿里巴巴网站刚刚上线几个月,马化腾和几个哥们儿在简陋的办公室捣鼓着一款叫OICQ的小众软件,李彦宏则还在为自己的首笔百万美元融资而四处奔波。

  究竟是时代成就英雄还是英雄造就时代?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遥想“三教主”创业之时,谁敢憧憬自己十余年后能成为中国首富级人?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性梳理一下BAT带来的财富效应

  BAT“教主”及联合创始人的财富神话

  BAT三巨头皆有多位联合创始人,他们被外界冠之以江湖气十足的头衔:“腾讯五虎将”(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舟),“百度七剑客”(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阿里十八罗汉”(马云、孙彤宇、蔡崇信彭蕾、张瑛等)。

  “三教主”于2004年首次进入“新财富500富人榜”,当年李彦宏的财富为10亿元(第156位),马云的财富为5.3亿元(第284位),马化腾的财富为3.5亿元(第398位)。及至2014年,三人财富分别达到608亿元、457亿元、739亿元(2013年12月31日市值数据),各自财富分别增长了60倍、86倍、210倍(图1)。


  对于已经上市的腾讯、百度,其创始人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套现,要精准计算其财富并非易事,而且有些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数量并未完全披露,因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中部分创始人进行相对精确的计算。而至今未上市的阿里集团,由于公开资料有限,马云是否进行过套现不详(已退市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01688.HK)在香港上市期间,马云曾于2009年9月高位抛售1300万股,套现约2.7亿港元),其财富数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根据公开资料进行大致的估算。

  我们依据2014年3月份的平均股价(或估值),计算了BAT主要创始人最新的财富况(表1)。


  腾讯:马化腾股市值886亿元,累计套现28.7亿元

  2004年6月16日,腾讯于港交所完成IPO,发行价3.7港元/股,此后其股价一路上扬,及至2014年3月7日达到突破646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股价累计上涨了174倍(图2)。腾讯2013年年报披露,马化腾持股数量为1.9亿股(占比10.2%),如果按照2014年3月份的平均股价计算,其当月持股市值约为1107.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86亿元。


  另外,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自腾讯上市以来,马化腾累计出售5759万股股票套现35.8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8.71亿元。

  数据显示,马化腾自2005年持有的腾讯股票解禁之后直至2011年,每年都进行了数额不等的套现。其中,2005、2008、2011年售股的数量较多,分别达到1000万股、1531.52万股、1500万股;而套现金额最高的三个年份分别是,2008年套现6.79亿港元、2009年套现7.79亿港元、2011年套现14亿港元(图3)。


  2011年之后,马化腾的套现行为戛然而止,而2012至2014年也是腾讯股价涨幅最大的时段,从200港元下方一直涨至600港元区间,这也令其持有的股票得以大幅增值。

  相较于“小马哥”,腾讯的另一位主要创始人张志东,其财富虽然不是那么炫目,但也几乎可以跻身首富阵营了。

  腾讯2013年年报披露,张志东持股数量为6500万股(占比3.49%),如果按照2014年3月的平均股价计算,其持股市值约为379.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03.3亿元。此外,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腾讯上市以来,张志东累计出售约4308万股,套现金额为24.4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53亿元。

  腾讯的另外三位创始人曾李青、许晨晔、陈一舟,由于他们既不是董事会成员也不是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东,因而并无其目前持股详情的公开披露。根据腾讯招股书的披露,曾、许、陈三人分别持股约6381.21万股(占比3.79%)、5104.95万股(占比3.04%)、5104.95万股(占比3.04%),如果他们目前依然持有全部或者大部分股票的话,则其财富同样是百亿级别。

  百度:李彦宏持股市值727亿元,累计套现11.6亿元

  2004年8月5日,百度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定为27美元/股,此后股价同样一路上行,及至2014年3月6日达到1846.4美元/股(184.64美元/ADR,1股=10ADR)的历史最高位,股价累计上涨了68.4倍(图4)。百度2013年年报披露,李彦宏、马东敏夫妇持股数量为714.64万股(占比20.4%),如果按照2014年3月的平均股价计算,其持股市值约为118.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26.6亿元。

  另外,根据百度历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李彦宏自百度上市以来累计套现了56.31万股,根据其历年平均股价,估计其套现总金额约为1.8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58亿元。相较而言,李彦宏的套现规模远不及马化腾

  其实,李彦宏在百度上市后的多数年份皆未做任何套现,即便有,也只是少量的(图5)。其套现数量最多的一次是在百度IPO当年,总计抛售了40.33万股,套现金额约为1840万美元。其中,李彦宏在百度IPO时以招股价配售了25万股,套现675万美元;马东敏于2005年抛售了15.33万股,套现约1168万美元。


  李彦宏套现金额最多的一年是2013年,虽然仅仅套现了11.16万股,但由于其股价处于历史最高位,因而套现金额高达1.34亿美元,占其历年累计套现额1.88亿美元的七成多。

  百度另一位主要创始人徐勇,在百度上市之前即离开了百度。百度招股文件显示,IPO前夕徐勇持股数量为238万股,IPO之时他以招股价配售了16万股,套现432万美元。IPO之后徐勇持股数量为222万股,占比6.9%,成为仅次于李彦宏的个人股东

  不过,百度2005年及此后的年报,则没有再披露徐勇的持股数量。按照美股的规则,上市公司仅仅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说明徐勇在百度上市当年就已经减持至5%以下。那么,据此计算,徐勇在百度上市当年应该套现至少72万股(含IPO时配售的16万股),套现金额4700余万美元。假如徐勇所持剩余股票未再套现,则其持目前股市值约为27.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68.7亿元。

  “百度七剑客”剩余成员中,仅有当时身为董事会成员的刘建国及雷鸣在招股文件有披露持股数量,刘建国持有32.8万股,雷鸣持有8.42万股,IPO中刘建国及雷鸣分别套现了3万股及1万股。

  雷鸣与刘建国先后于2005及2006年离开百度独立创业,因此百度的年报中也不再披露此二人的持股信息。如果他们此后未做套现,则根据当时的持股数量,他们的市值财富也应该在十亿元级别。当然,相较于腾讯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其财富数额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

  阿里:马云持股市值保守估计430亿元

  阿里集团由于未上市,阿里的市值、马云的持股比例及财富额,皆无法做相对精确的计算,“阿里十八罗汉”其他成员的财富情况也同样是个谜。

  阿里集团的市值第一次有明确的估值是在2005年雅虎入股之时。当时雅虎以10亿美元+雅虎中国资产,换取了阿里集团40%的股权,据此计算,阿里集团的估值约为25亿美元。及至2014年阿里集团宣布启动赴美上市时,外界对阿里集团较为一致的估值为1000亿-1200亿美元。

  据媒体公开报道,马云个人目前在阿里集团的持股约为7%,那么按照阿里集团1000亿美元的下限估值,马云的个人财富保守估计为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430亿元。

  此外,马云还另持有一块脱离于阿里集团的资产—支付宝,以及围绕着支付宝发展起来的阿里金融。这块资产保守估值也应在百亿美元级别,马云在这块资产中的持股比例据称也为7%左右,那么马云在阿里金融的财富大约也值几十亿至上百亿元。

  马云的财富究竟有多少,也许只有待阿里集团完成IPO那天才能水落石出。今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暂保守评估其财富为457亿元。

  BAT投资人的回报盛宴

  相较于“教主”们的财富增长,BAT投资人们的投资回报更加炫目,甚至直接“秒杀”硅谷的最高投资回报倍数

  在BAT的投资人中,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早早将股权退出套现,以至于至今追悔莫及;有的则至今一股未卖,坐拥数百亿美元市值的财富。

  《新财富》根据2014年3月的平均股价或者估值计算,在曾入股过BAT的十余家投资方中,回报最低者为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数码对腾讯的投资—11.45倍,回报倍数最高者为南非MIH公司对腾讯的投资—1473倍(表2)。


  腾讯:MIH创史上最高投资回报倍数

  2000年前后,腾讯正处于揭不开锅的态,由于服务器承载不起大量的QQ用户同时在线,于是不得不采取一台电脑只能一个QQ账号在线的限制措施。

  2000年3月,欲以100万元卖掉QQ而未成功的马化腾,终于等来了第一笔投资,IDG与盈科数码各以110万美元的价格换取腾讯20%的股份

  一年之后的2001年6月,南非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以受让的方式成为腾讯的大股东。当时盈科数码将其所持20%股权全数卖给了MIH,作价1260万美元,IDG也以806.4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12.8%股权给MIH,另外,马化腾团队也向MIH转让了13.6%的股权。腾讯于是形成了创业团队、MIH、IDG各持46.4%、46.4%、7.2%的股权结构

  2003年8月,腾讯回购了IDG所持剩余的7.2%股权,代价约为457.9万美元腾讯的股权结构于是演变成创业团队与MIH各持50%的股权格局,直至IPO前夕。

  现在来算一下回报账:盈科数码投了110万美元,股权在手上拿了一年转手就套现了1260万美元,回报超过11倍;IDG的情况与盈科数码大体相同,只是IDG稍微多赚了几万美元。如果孤立来看,一年赚十倍的项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投资。但是在MIH的投资回报面前,盈科数码及IDG则显得着实寒酸。

  根据腾讯招股书的披露,腾讯IPO时MIH的持股数为6.3024038亿股(占比37.5%),而其2013年年报披露MIH的持股数依然为这个数字。换句话说,MIH自入股腾讯之后一股都未套现。

  按照腾讯2014年3月的平均股价583.28港元/股计算,MIH的持股市值高达3676亿港元,折合471.29亿美元,而其在2001年的初始投资额仅为3200万美元。据此计算,MIH于腾讯的投资回报倍数高达1473倍。

  关于风险投资的回报倍数,最高者据称是波士顿的ARD公司(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 )投资的DEC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1957年前者向后者投入7万美元,1971年这笔钱变成了3.5亿美元,14年增值5000倍。

  但这个投资回报倍数已成为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言,硅谷真正比较知名的投资回报标杆,要数红杉资本投资雅虎Google,Accel投资Facebook等。

  1999年,红杉资本向Google投资1250万美元,Google上市后为其带来50亿美元回报,投资回报高达400倍。2005年,Accel向Facebook投资1270万美元,Facebook上市后为其带来90亿美元回报,回报倍数高达709倍。

  另一个达到投资回报之巅的,系红杉资本1995年对雅虎的投资。据称其初始投资金额为200万美元,雅虎上市后一度增值至34亿美元,回报倍数高达1700倍。但实际上这只是个被极度夸大了的传言。

  雅虎于1996年4月上市,根据当时官方披露的数据,红杉资本持股521.2万股,占比约为24%,按照上市首日收盘价33美元/股计算,其市值约为1.72亿美元,账面回报86倍。虽然此后雅虎的股价一路上涨至2000年1月10日436美元/股的历史最高价,但红杉资本远未到此价位就已经早早套现了。

  根据雅虎1997年年报披露,红杉资本持股比例从上市之初的24%下降至9%,换句话说,当时的红杉已经套现了大部分雅虎的股票,而在1997年末,雅虎的股价不过才70美元/股。1998年末,红杉持有的雅虎股权进一步下降至3%,至1999年末红杉已不再持有雅虎股份

  根据红杉资本减持情况及雅虎的历史股价估算,红杉于雅虎的实际投资回报大约在200-300倍之间,远远未到所传言的1700倍。

  相较而言,MIH于腾讯投资回报倍数,则是没有任何水分的—当初3200万美元的投资额增值至2014年3月的471亿美元,增值1473倍;如果按照2014年3月7日646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价计算,则MIH的账面投资回报为1631倍;只要腾讯的股价重返600港元/股上方,MIH的账面回报也要超过1500倍。目前MIH还没有任何要出售腾讯股票的迹象,而腾讯由于微信的崛起,其股价中长期依然看多,因而MIH在腾讯的持股回报日后突破2000倍也并非不可能。

  回过头来看,盈科数码及IDG对腾讯的过早套现,现在只怕肠子都要悔青。假如它们不选择转让给MIH,并且一直持有至今,则其投资回报在此前11倍的基础上继续增长1500倍,最终投资回报便是史无前例的超过1.5万倍。当然,IDG作为标准化VC投资基金,也许不可能持有那么长时间,但小超人麾下的盈科数码是完全有可能如MIH一样长期持股的。

  据称,在IDG 内部,当年卖掉腾讯股份被认为是一次“决策失误”,“IDG有三大痛,腾讯是其中之一”。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就将腾讯股权转手套现?只怕不是简单的决策失误所能解释,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IDG和盈科数码皆对腾讯看走眼了。但谁又能完全预料到,腾讯能成长为如此庞大的“企鹅帝国”呢?

  接盘者MIH成了最大的家,不仅投资回报倍数创了纪录,而且超过470亿美元净收益额也是史无前例的。

  MIH为南非传媒巨头纳斯帕斯(Naspers)的全资子公司,其持股腾讯的471亿美元市值对Naspers公司是什么概念呢?根据Naspers公司2013年年报数据,其在腾讯的持股市值,是其资产总额(99.75亿美元)的4.72倍,是其年度总收入(74亿美元)的6.36倍,更是其年度净利润(7.97亿美元)的59.1倍。更为令人惊奇的是,2014年4月15日,Naspers的总市值仅有398亿美元,竟然低于其持有的腾讯股票的市值。

  百度:半岛资本完胜德丰杰

  百度的上市虽然也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回报盛宴,却没有MIH之于腾讯那么炫目。

  百度上市前共计进行了三轮融资:首轮融资于2000年2月完成,获得半岛资本(Peninsula Capital)及Integrity基金各60万美元;2000年9月,由德丰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领衔,联合IDG及第一轮投资人共同向百度投资1000万美元;2004年6月,德丰杰、谷歌、半岛资本等8家投资方,合计向百度投资1500万美元

  IDG投资百度的时间点与其入股腾讯前后仅仅相差几个月,但是其对百度的持股一直持续到了百度2005年IPO之后,而对腾讯的持股却仅有一年,这更加折射出IDG当时对腾讯的不看好。IDG对百度的投资额为150万美元,百度上市之后IDG累计套现总额约为1.05亿美元,回报倍数接近70倍。

  百度的投资人中,回报倍数最高者当属入股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半岛资本,这家由美国人Robert E. King掌管的基金先后向百度投入226.5万美元,在百度IPO之后的持股比例为9.1%,最终的套现总金额达到了8.37亿美元,回报倍数高达369倍。半岛资本的套现金额,几乎要超越百度的最大投资人德丰杰

  德丰杰总计向百度投入1250万美元,在IPO之后为百度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5.3%。根据百度历史股价及德丰杰历年减持情况估算,其套现总金额约为8.43亿美元,投资回报约为67倍。

  如果扣除投资成本,半岛资本的净赚额甚至要高于德丰杰。半岛资本原始投资226.5万美元,套现额8.37亿美元,净赚8.34亿美元;德丰杰原始投资1250万美元,套现额8.43亿美元,净赚额8.3亿美元。

  半岛资本的初始投资额远小于德丰杰,但无论是投资回报倍数还是收益净额,前者皆完胜后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丰杰持有的百度股票套现时间远远早于半岛资本,未能分享到百度上市后的增长红利

  根据百度年报披露,2005年末德丰杰持股比例为15.57%,较百度该年8月上市后其25.3%的持股比例已大幅下降。而在百度2006年年报中,德丰杰已从股东名单中消失,其持股比例至少应已降至5%以下,或已全部套现完毕。半岛资本的套现速度则远不及德丰杰,从百度上市之初持股9.1%,直到2010年才全部套现完毕。

  阿里:软银成最大

  相较于已经上市的百度腾讯,未上市的阿里,其投资人的回报则无法逐一精确计算。在计算阿里投资人回报之前,先来简单回顾一下阿里集团的融资史。

  1999年10月,高盛牵头,联合Investor AB公司及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投资方,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

  2000年1月,软银牵头,联合富达、汇亚资本、日本亚洲投资、瑞典投资、TDF等6家投资方,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

  2003年下半年,软银再次牵头,联合富达投资、寰慧投资和TDF,合计向阿里集团投资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的6000万美元是单独注资淘宝网的。

  2005年8月,阿里巴巴与雅虎结成战略同盟,后者以10亿美元现金外加雅虎中国的所有资产,换取阿里集团40%的股权

  其实,雅虎与阿里集团的这交易,其复杂程度在中国互联网界堪称“前无古人”。这场交易实际由四笔交易组合而成。

  交易一:雅虎以3.6亿美元的代价,收购软银所持有的全部淘宝股权;

  交易二:软银套现淘宝股权所得的3.6亿美元,拿出其中一半用于接手阿里巴巴前三轮投资人转让的2770万股阿里巴巴股票;

  交易三:雅虎以3.9亿美元的代价,收购阿里巴巴前三轮投资人(除软银外)所持有的剩余6000万股阿里巴巴股票;

  交易四:雅虎以2.5亿美元现金+从软银手上购得的淘宝股权+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集团向雅虎增发2.016亿股股票。

  这四笔交易完成之后,阿里集团形成了三足鼎立股东构成:雅虎持股40%,马云团队持股31%,软银持股29%。

  这意味,其一,阿里巴巴除软银之外的前三轮投资人彻底套现退出,他们当初投入的总成本是3200万美元,退出时获得5.7亿美元,回报17.8倍;其二,软银也获得部分套现,软银此前给阿里巴巴与淘宝的总投入是8000万美元,如今不仅套现1.8亿美元,还继续持有阿里集团29%的股权;其三,雅虎支付的10亿美元,实际只有2.5亿美元进入了阿里的口袋,其余部分都被阿里的前几轮投资人套现瓜分掉了。

  雅虎入局阿里之后,马云与其接连不断的矛盾纷争已是众所周知,2011年爆发的“支付宝事件”更是令双方剑拔弩张。

  阿里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一直维持到2012年9月,此前马云一直在为回购雅虎所持股权而与之谈判以及为此筹措资金。2012年9月18日,阿里集团宣布,向雅虎支付63亿美元现金、8亿美元优先股、5.5亿美元现金的知识产权许可费,总计76.5亿美元代价,向雅虎回购其所持阿里股权的50%。未来阿里集团上市时,有权优先回购雅虎所持的剩余50%股权。

  为了筹集支付给雅虎的总计68.5亿美元现金,马云先后引进了国开金融中信资本等国资背景的财团,以及博裕资本等背景深厚的私募股权基金

  目前阿里集团的股权结构变得极为复杂,在阿里集团IPO之前,外界无法获悉其全貌。根据阿里集团最近战略投资银泰百货(001833.HK)时后者所发布的公告,目前软银持有阿里集团约36%股权,雅虎持有阿里集团约23%股权。

  据此可以大致计算雅虎及软银的回报情况。目前阿里集团的公认估值为1000-1200亿美元,按照1000亿美元的下限计算,软银持股36%,价值360亿美元,加上此前套现的1.8亿美元,账面总回报为361.8亿美元,是其初始投资额8000万美元的452倍。雅虎持股阿里集团23%,价值230亿美元,加上此前套现的68.5亿美元,账面总回报为298.5亿美元,是其原始投资额10亿美元的近30倍。

  无论是相对的回报倍数还是绝对的回报金额,软银都是阿里所有投资人中最大的家。一笔投资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回报,目前只有腾讯和阿里创造了这样的投资回报巅峰。即便是被称为超人的李嘉诚,其单笔投资回报也未能达到如此神话级别。

  BAT财富溢出效应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BAT个个都是手握大笔现金的金主。腾讯2013年年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超过550亿元,百度2013年年报披露的现金储备也有近300亿元,阿里的现金储备估计也不会低。

  于是乎,BAT的财富溢出效应越来越猛烈,它们四处撒钱投资,造就了一大批财富量级在亿元或十亿元级别的小一号创业者富豪;同时,资本市场上也越来越多出现BAT的身影,它们大手笔入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只要沾上“BAT概念”,股价即应声飙涨。

  被BAT投资的创业者财富爆棚

  BAT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座大山,草根创业者们经历了“对其忌惮”到“对其向往”的转折,过去是担心“如果BAT跟进怎么办”,如今期待着能被BAT投资收购

  近几年,BAT逐渐从封闭的生态走向开放,大规模入股互联网类创业企业,为数众多的创业者因被BAT投资而身家暴增。BAT累计投资了上百家创业型企业,《新财富》对其中十余个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进行了统计,并对相关创始人因被投资而获得的财富增值进行大致估算(表3)。


  目前腾讯的投资数量最多,投资规模较大的包括搜狗大众点评网高朋网、京东、易迅、同程网等。腾讯系的“子公司辈”富豪中,账面财富最高者当属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按照目前京东100亿美元的估值,刘强东大约23%的持股比例,其财富约为140-150亿元人民币。当然,刘强东的财富,并非主要归功于腾讯的投资。

  如果除去刘强东这个特例,腾讯所造就的最富有的创业者,当属大众点评网创始人张涛。2014年2月,腾讯以4亿美元投资大众点评,获得20%股权,据此计算大众点评的估值约为20亿美元,张涛依然处于控股地位,按此估算,张涛的财富约为50-60亿元。

  阿里所投资的创业企业中,规模较大者有美团网陌陌、快的打车,以及被私有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高德地图等,其中财富最高者当属美团网创始人王兴。2011年7月,美团网进行第二轮融资,阿里领投5000万美元,持股比例不详。当时媒体报道称,美团网的融资估值约为10亿美元,王兴依然处于控股地位,据此估算其财富约为30-40亿元。

  百度投资企业中,规模最大者当属以19亿美元现金全资收购的91无线,但91无线不是独立的创业企业,而是在香港上市网龙(00777.HK)之控股子公司。网龙的股价虽然因此而大幅上涨,其创始人刘德建之财富也大幅增值,但百度将91无线纳为子公司之后,网龙与其已无任何关系,因而刘德建并不能算作百度系富豪

  除了91无线之外,百度投资规模较大的还有PPS去哪儿、糯米网、安居客等,而其直接造就的最大的创业者富豪,当属齐家网创始人邓华金。2010年12月,齐家网进行第三轮融资,百度投资5000万美元获得大约5%股权,据此估算齐家网估值约为10亿美元。齐家网经过三轮融资,其创始人邓华金持股比例按照稀释至40%计算,财富值约为25-30亿元。

  BAT的“子公司辈”富豪中,财富暴增速度最快者,当属腾讯所投资的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以及阿里所投资的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

  截至2014年1月,嘀嘀打车先后完成3轮融资,总金额接近1.2亿美元,其中B轮融资腾讯独家投入1500万美元,C轮融资腾讯继续跟进3000万美元。目前各方持股比例不详,但按照一般规律,3轮融资之后,程维大约能保有一半股权,第三轮融资的估值约为10亿美元,据此计算程维的财富约为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30-40亿元。而此时距离嘀嘀打车成立才一年半时间,程维本人也是年仅31岁的80后,此创富速度可谓火箭速度。

  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情况类似。2012年5月,快的打车正式成立,至2013年末先后获得来自阿里的近亿美元投资,媒体报道其估值大约为3亿美元,其创始人陈伟星按照持股60%估算,账面财富大约为10-15亿元。陈伟星获得此身家,同样仅仅一年半时间。

  BAT系横扫资本市场

  除了投资创业型企业之外,资本市场上也越来越多出现BAT的身影,尤其是腾讯与阿里,更是横扫沪深、香港、美国、伦敦四地上市公司。截至目前,腾讯系先后投资入股了9家上市公司(包括准上市公司京东),阿里系先后投资了8家上市公司,百度虽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去哪儿(QUNR.NSDQ),不过却是绝对控股(表4)。


  BAT持股的上市公司,目前以腾讯系最为庞大,其所投资的9家上市公司,目前总市值折合人民币大约为2133亿元;阿里次之,所投资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折合人民币约为1997亿元;百度最少,所投资的去哪儿目前总市值折合人民币203亿元。

  从BAT的持股比例来看,腾讯基本是小比例持股,最高者也仅为持有eLong旅行网16.15%;阿里则多数是大比例持股20%以上,最高者更是对文化中国传播达到60%的绝对控股;百度持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去哪儿,也是高达61%的绝对控股。

  腾讯系对上市公司的总投资额折合人民币约为67.16亿元,目前持股市值约为221.33亿元,回报约为3.3倍;阿里系对上市公司的总投资额约为336.69亿元,目前持股市值约为351.2亿元,回报倍数仅有1.04倍;百度对去哪儿18.82亿元(3.06亿美元)的原始投资,目前持股市值折合人民币123.93亿元,投资回报为6.6倍。

  百度之所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倍数,主要因为其在去哪儿上市前进行投资,在其IPO之后实现大幅溢价。而腾讯及阿里投资的主要是已上市公司资本溢价相对有限,特别是阿里入股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发生于2013年之后,因时间太短基本没有获得增值。

  另一家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阿里并未持股的内蒙君正(601216),其持有天弘基金15.6%股权,而阿里是天弘基金持股51%的控股股东,所以内蒙君正也被视作“阿里概念股”。天弘基金本是一家非主流的基金管理公司,但因助阿里余额宝实现逆袭,其基金规模一举超越了稳坐基金业头把交椅长达7年的华夏基金。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末,天弘基金总规模为5537亿元,位居全国基金公司规模第一位。内蒙君正作为天弘基金的持股股东其实控制人杜江涛的财富从45亿元增长至8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中,同时出现了腾讯及阿里的身影,分别是A股上市的华谊兄弟(300027)及香港上市的文化中国传播(01060.HK)。

  华谊兄弟是马云以个人身份入股的,而且早在华谊上市前的2006年就已经入股,而腾讯入股华谊兄弟是在2011年,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购入。目前腾讯与马云分列第二、第三大股东。

  2012年1月,腾讯以2.4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02亿元)认购文化中国传播发行的6.19亿股新股,占股8%。入股之后,腾讯在该公司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但在2014年3月12日,原本由董平控制的文化中国传播由“腾讯概念股”变身为“阿里概念股”—阿里出资62.4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9.95亿元)认购该公司新股,占扩大股本后的60%。由于阿里的入股,腾讯在文化中国传播的持股比例由8%稀释至3.16%。阿里入主文化中国传播之后,腾讯决定撤出该公司,于是持续减持该公司股票,目前已降低至1.23%。

  看来,腾讯与阿里对于资源的争夺,远未到终结的时候。巨头争抢的资源,往往会令其价格坐地飙升,一如腾讯支持的嘀嘀打车与阿里支持的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大战,其创始人跟着搭便车财富也水涨船高。

  由BAT触发的类似财富故事,未来还将陆续上演,谁又将会是下一个幸运者呢?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 +1
复制成功
百度  互联网  阿里  腾讯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