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熊彼特传》:最好的经济学家与最好的大学(3)

在这样的环境里,考虑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熊彼特应该是感到满意的。与陶西格一家人的关系愈加紧密,与其他同事也相处融洽。工作之余,他还总是抽出一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起度过。工作和社交把他的生活占据得满满的。

然而,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总是来之不易的。从外面看来似乎一切都很正常,熊彼特在寄给他远在欧洲的朋友、同事的信中也表达了这种满足:“我在哈佛过得很好……这是我一直向往的。”几个月后他又写道:“我的研究工作按照原定计划进展得十分顺利。比起过去在迷人的莱茵河畔那会儿,我的工作进度要快得多。”又过了几个星期,他写道:“哈佛的生活十分惬意,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两年后,他对哈佛的喜爱依旧有增无减。1935年在给身在挪威的拉格纳•弗里希的信中他曾愉快地称赞哈佛:“上一个学期过得很愉快。有时甚至似乎有一种感觉,这里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学术氛围。”他每天在校园里奔走的活力、他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机智和幽默、他在学生聚会上的口若悬河,每每看到这些,又有谁会想到,在这积极乐观的外表下,他的内心世界竟是出人意料的阴郁。

事实上,精力旺盛且自我意识极强的熊彼特深深遭受着自我怀疑、自卑感和抑郁的折磨。在他许多保留在哈佛大学档案馆的私人资料里,记录了其内心世界的挣扎和斗争。他曾在纸上整页整页地自责无法迅速完成学术创作,抱怨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写,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差劲的老师和学者等;他也曾描写过那些让他觉得世界一片黑暗的日子,他甚至没有办法强迫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到书桌前去;他一直跟飘忽不定的情绪变动作斗争,忍受足痛风带来的折磨,无端揣测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几乎每一天,他都深切地思念已故的妻子安妮和母亲,祈求她们能赐予他这个“可怜虫”力量和勇气。

以下这几段关于熊彼特在哈佛大学前三年生活的日记将他的悲伤和绝望展露无遗:

现在是周日晚上,这一星期又这么结束了--我在这星期过得没什么不好--恰恰相反,很快乐、不痛苦;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很难过,思想上的难过。讲座、上课,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目前进行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可是我真的累了!

糟糕的一星期!虽然每天工作,但是勉强是一种痛苦,大脑也不听使唤,连步也没散……论文令我喘不过气来。

噢,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妻子,不管需要何种代价,要是你们能留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我一点也不快乐!只有痛苦的创作、毫无进展的论文……一切都糟透了!

三天时间就只写了关于价格的那一章,几乎毫无任何进展。麻痹、疲惫、病态--太糟糕了!……实在没做一点儿有用的事;课也上得一团糟……天天待在办公室里忙这忙那,却怎么也忙不完;不想看数学,也不想看希腊语--实在没有力气了。

如果这一切预示着我即将崩溃,我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不去想那些或许会感受到的强烈的痛苦。但是我竟甘心于此吗?……这是不是死亡的一个阶段?如果是,那它也是个不太重要的阶段……即使恐惧,我也只能顺带等着看,看……自己怎样熬过这些时刻。

当然,熊彼特也有很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和他的年轻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拥有过美好的假期,只管享受大自然的美丽,而不去想其他烦恼;他也有顺利的时候,比如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甚至有所突破时。正如他在1934年末的一篇日记里写道:“这真是美妙的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我感到精力充沛,虽然还是不停地追着时间跑,论文也还没完成,但是我感觉好多了。” 几个星期后,冬日的剑桥城也让他欣喜不已:“……剑桥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温暖的阳光下,洁白的雪花折射出奇异的光彩;从洒满阳光的屋内向外看,蔚蓝的天空呈现出冰冷而清晰的线条,庄重而又迷人,美好的现实世界。”除此之外,熊彼特也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名流云集的社交合或是舒适的高级酒店,都会让他乐在其中。例如在一次巡回演讲期间,他在日记中兴致勃勃地写道:“我今天在酒店里打开收音机两次!一边听音乐一边泡澡--除了总统之外,有谁享受过这般待遇啊!”

然而他的情绪实在太过脆弱和敏感,时常突然一下子又转入到另一个极端。在1935年年初的一则日记中,他记录下了自己短短几天里情绪猛烈的波动和起伏:

星期一和星期二过得还不赖,研究工作有所进展,大学生活真是太惬意了,千真万确!……总而言之,一切都如此美好,包括我们的小圈子(对于这一点真是没什么好不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年轻人,年轻人,去追求快乐吧!早晨醒来却不想起床,那就索性赖在床上,享受窗外的阳光和雪景’……但是昨天晚上(星期三晚上)的学院晚宴却让我感到疲惫、紧张,甚至有点不快……今天早上见到账单更是让我大感扫兴,大脑到脊柱都像瘫痪了一样……一句话也不想说。

工作过度劳累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每到此时,熊彼特便陷入挫败的泥潭中,忍受着内心空虚的煎熬。世界在他眼里一片昏暗,他想要逃避,拒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悲伤和自责中苦苦挣扎。尤其到了某些特别难熬的阶段,他几乎无法保持冷静的思考,甚至无法顾及生活。那种糟糕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已经疯了。

有时这种情况太过严重,致使他单靠一己之力无法从中解脱出来,他便收拾包袱,远远地逃离惯常的生活,有时长达一两个星期。或是去海边的旅馆,或是去山上,在那里他什么也不用做,只需尽情放松,享受眼前美好的一切。大多数时候,经过这样的放松后,他的情绪会很快恢复过来,又有勇气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了。例如, 1934年年末至1935年年初,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紧张忙碌之后,他动身前往印第安纳州的著名休养圣地弗伦奇利克,彻底放松身心。那是一个坐落在中西部地区且带有巴登符腾堡州风格的小镇,以疗养温泉和赌而闻名。熊彼特在那里的一家旅馆租了一间房子,悠闲自在地度过了两个星期。他在这期间所写的日记至今仍未被翻译和发表过,那上面清楚地记录了他怎样度过内心的艰难时期,以及抑郁的情绪究竟给他的生活和性格带来了何种影响。以下是其日记的详细片段。

1935 年1月9日:我现在在弗伦奇利克, 在这里切切实实地度过了14天。除了和旅馆服务生必要的交谈外,我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喝酒。我独自一个人,想了许多东西。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这里的生活即使不全都是快乐的,但也仍然算得上不错!……至少那些令人不知所措的困惘、空虚和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还有最初那几天让人窒息茫然的日子,已经过去--我现在在日记里看到对这些东西的描写,已经体会不到当时的那种感受了!(然而,我仍然感到很不痛快,我无法和朋友们一起庆祝除夕夜,尽管这并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问自己,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会变成什么样。我甚至没有能力为自己在酒店租一间房,吃一顿饭--到那时,我就只会成为所有人的负担。)

1935年1月10日:弗伦奇利克--这个平淡无奇的地方,还有我住的这栋楼,像是个医院,又有点类似于监狱……经过这一番休养后,我现在已经好多了。如果当初不是在日记里记下了那些消沉绝望的情绪,我现在几乎无法相信它们存在过。如我所愿,这两个星期的休整让我远离了死亡。必须要感激我的‘汉森’,并将这个教训铭记于心。

1935年1月13日:在弗伦奇利克度过的14天的概况--我要向我的‘汉森’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她们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和这么美好的环境……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竟是如此疲倦,经过这番休养,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工作起来也兴致盎然,对辛辛那提(他休假结束后要去那里做报告)也颇有好感。这些都促使我对之前的一些观点加以完善,或者提出新的意见

即便是最开始的那些害怕精神崩溃、神经错乱、无法正常生活的日子,事实上也不是那么不幸,或许只是我过于自怨自艾,其实我算是很幸运的了,然而却不懂得尽情享受,反而坐立不安。我绝非是不幸的,比如和米娅在一起的时候。

沮丧的心情只持续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就很快消失了。我几乎无法相信日记上所写的内容,我竟度过了那样一段消沉的时期……尽管做了无数可怕的梦,但是久违的创造力仍旧慢慢地回来了,我又看得见无限延伸的地平线了,窗外的景色也不断映入眼帘……有点想玩桥牌。没过多久,心情骤然放晴,我感到越来越轻松--真令人惊奇,我居然没有死,那些空虚和寂寥或许只是因为太累了而产生的幻觉。噢,我亲爱的妻子,我亲爱的‘汉森’,感谢总是围绕在我身边的神奇魔力,让我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未公开的日记:助普通写法和速记法、德语和英语,熊彼特记录下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他1935年在弗伦奇利克写的日记的第1页。他在这篇日记里详细记载了他是如何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的。

只有一次,一位叫克劳森的先生突然造访,与我交谈了20分钟。除此之外,我只跟服务员说过“请给我一份牛排”,这可是我说的最长的一句--这一点在休养中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我也没有忘记,在休养期间要保证睡眠,少抽烟,少喝酒。

熊彼特的情绪又恢复到了正常态,并且他还意识到,过量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自己情绪波动、精神崩溃的罪魁祸首。不过这种正常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休假结束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无休止的工作中去--教学、科研、社交活动等,很快又使他精疲力竭。几周以后他又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觉得“有种麻痹的感觉……和去弗伦奇利克之前的感觉一模一样。现在我已经不再相信,一次旅行或散心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职位晋升社会认同或者得学术伟人的盛名,这些耀眼的成就并不总能带来内心的平衡和满足。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只不过外界很难察觉到。熊彼特内心深处的秘密,也同样没人能猜透。即便是他最好的朋友,也至多只能大致推测,他是很喜欢和自己较劲的人。

外界能够有机会窥见熊彼特的私人世界,这要感谢他的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布迪•熊彼特。她也是哈佛大学的一名经济学家,于1937年与熊彼特结婚。熊彼特去世以后,伊丽莎白将她在熊彼特办公室找到的全部文件的一大部分,赠给了哈佛。9其中除了不计其数的信件、著作和论文手稿、演讲报告笔记、照片和一大堆黄色小纸条之外,还包括许多以日记形式记录的文字。在草稿本上、笔记本的扉页,还有数不清的散页上,熊彼特记载了他度过的每一天、他的想法和感受。不过,想要推断出那些日记的具体内容则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熊彼特的笔迹实在难以辨认,而且他总是使用多种语言,多数是德语和英语,但有时也用法语和希腊语。这些字迹杂乱无章地混淆在一起,有时一个句子中间甚至出现好几种语言,着实令人费解。当然,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熊彼特使用的德语是一种简体德语,也是现代德语统一简体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前,这种字体在德国和奥地利还广为流传,不过如今能看懂这种字体的人已经很少了。

熊彼特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看他的日记,才使用这种“绞揉式”写法的吗?鉴于这些日记的内容--对周围人的评论(其中不乏消极评论),还有对疾病、死亡、性幻想等颇为私人的描述,以及与他已故妻子和母亲冥想式的对话,这一猜测似乎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他显然已经经过深思熟虑,要把其中一些生活经历公之于众,因此一些日记后面附有他的亲笔签名(估计他可能当时有发表这些文稿的打算)。例如,1934年6月结束欧洲行程返回美国的途中,他在拉哥尼亚甲板上写下了一篇两页的文章,并以“序言”作为标题,内容很明显是其自传的引言。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他开始为一部名叫《雾中航行》的小说起草情节,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显然带有自传色彩。

然而不管是自传还是小说,熊彼特最终都未能完成。但是那些仅存的文字片段里依旧隐藏着蛛丝马迹,引导我们一步步发掘他对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去找寻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下一章节中还会详细讲述这些文字。如果熊彼特真的曾想要写自传,那么他的家庭背景和童年记忆无疑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在小说的开头特意强调:“请把我放在这样的背景中去看!否则将很难理解我所描写的一切。想要了解一个人,他的民族和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是关键。” 在之后的篇章中熊彼特将他的主人公命名为伊格•亨利,年龄恰好与他自己相仿,又构想了主人公的整个家族成员、其母亲的行为性格,以及这个家庭的社会交际圈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8 +1
复制成功
熊彼特  经济学家  哈佛大学  价格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