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制造的新闻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这几乎所有新闻都没有一点好消息,全部都是关于日本制造造假问题的,为什么日本制造的造假会频繁发生?日本制造到底做错了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日本制造的新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过这些新闻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几乎没有一个是正面的,早在9月份开始关于日本制造的造假新闻就不断见诸报端:
9月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之后还是神户日本的神户牛肉被曝出用非神户地区的牛肉代替神户牛肉,10月份,世界最大安全气囊厂商高田公司因气囊质量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恶化,申请破产保护;10月下旬,电子巨头东芝因财务造假陷入经营困境,不得不出售电视、半导体等业务求生,在之后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使用无资质质检人员,前几天,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承认产品质量数据造假。
而到了11月29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曝出数据造假丑闻,东丽株式会社社长日觉昭广承认旗下子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东丽涉事子公司主要负责汽车轮胎材料相关业务,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数据造假共计149例,波及13家企业客户。
在10月份,我们就专门《连牛肉都开始造假了,日本制造到底是怎么摔下神坛的?》一文中讨论了日本制造的问题,但是那篇文章主要分析的还是日本制造造假所带来的影响,今天我们以日本作家西野智彦的《日本的迷失》为依托,将专门来探讨一下,日本制 造背后的核心问题。
一、失去光芒的日本制造业神器
说到日本制造业,乃至于日本企业,相信很多的朋友在心目中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在我们传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中,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崛起的日本制造业有着三大绝对的神器,这三大神器让日本制造走出了日本,走出了亚洲,乃至于横扫了世界,这三大神器就是大名鼎鼎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
这三大神器让日本制造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巨头,甚至击败了美国制造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执牛耳者。我们先说三大神器的功效到底是什么?
首先,终身雇佣制。说到终身雇佣制,这可以说是战后日本企业的最重要发明,采用终身雇佣制的企业从各个学校中直接招聘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会直到退休都在同一家公司供职,除非员工自己选择离职,企业会尽量避免解雇员工。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并不考虑员工是否经验丰富,而是从学生中直接招聘,由企业担负起培养员工的所有责任,员工在录用之后可以说和企业形成了一种并不成文的契约,企业为长期员工提供优渥的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而员工则为企业终身服务,这样让企业的员工技术非常纯熟,也让员工有机会不断精益求精打磨自己的技能。但是,终身雇佣制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人才流动非常缓慢,企业因为要终身雇佣员工,除非员工严重违反公司制度,否则员工一般不会被解雇,这让企业承担了巨大的负担,并且也没办法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
其次,年功序列工资制。这个制度是根据企业员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工龄越长,工资也就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里说的工龄往往是企业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的工作年数无法连续计算,这样的好处是有效地防止了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被其他企业挖走。而问题则在于,年功序列工资只依赖于员工的年龄和工龄,不太讲求真正的能力或者职能要素,从而导致了日本企业往往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企业各层级一把手一人独裁的现象。
第三,企业内工会制。这与中国的工会制度非常相似,根据日本的规定,科长以上的管理人员不是工会会员,其余职工进入企业即自动加入工会。工会委员长和其他干部都是不脱产的,只有书记长在委员长领导下脱产从事工会工作。工会也代表工人与资方斗争,如每年的“春斗”(指春季斗争),但实际上企业工会不是在斗,而是采取非常温和的形式,是在妥协。这种制度的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的议价能力较弱。
在日本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三大神器成功的让日本制造的品质不断提升,让日本企业拥有了一大批非常有竞争力的高精尖技术工人,也让日本企业有着远低于其他企业的劳资成本,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制造的问题其实也是因为这三大神器的光芒不再。
二、日本连续造假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根据著名日本作家西野智彦在其专著《日本的迷失》一书中的论述,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当泡沫经济出现破灭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日本经济会产生那样的低迷,日本的大藏省当时采用了一系列一错再错的政策,导致了日本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和衰退,而因为处理金融问题动用了公共资金,结果导致了东京两大信用合作社的崩溃,并引发了日本的存款保险冻结,直至今日这些影响依然存在,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日本企业。
在经济状况非常向好,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日本形成了内外双重经济制度,对内我们刚刚说了日本制造的三大神器,而对外企业则形成了世界少有的主银行制度,所谓主银行制度,就是银行不仅仅是企业资金的信贷方,更是企业经营的参与方,日本的银行对于日本企业通过股权、债券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主银行制度让日本企业能够有办法得到非常低廉的资金来源,能够在金融方面实现对于企业的金融扶持,然而主银行制度也把日本企业和日本金融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所以当日本金融出现严重迷失,乃至于消失的二十年的时候,这种经济环境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而日本的造假根源,也就是在这个地方:
一是日本企业的利润短视。之前日本企业因为有着主银行的强力支持,在资金链领域几乎不存在问题,所以日本企业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构筑长期的经营盈利体系,从而不断地强调质量管理,乃至于执着一点一滴式的产品品质改善,然而1992年开始的日本金融的整个泡沫破灭,让日本的主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资金链极度紧张,从而对于其控制的企业盈利要求不断提升,这种要求提升让日本企业的管理层越来越关注短期财务报表,千方百计地追求利润水平的提升,由主银行所主导的日本企业董事会基本上只关心利润,不再讨论质量问题,将质量问题交给了基层管理者负责,而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就会不断地给基层下指标,这种过度追求KPI的考核方式,让基层管理者铤而走险的概率不断上升。
二是日本企业的用工体制瓦解。我们之前说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在终身雇佣制的条件下,员工有动力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然而主银行对于企业的要求却是企业必须不断削减成本,而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最大的一块成本就是企业的用工成本,所以在1995年日本经济泡沫彻底崩溃之后,日本的经团联提出了“新日本经营模式”,根据这种模式,日本企业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大量雇佣非正式员工,据统计在日本“临时工”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体就业人数的40%以上,这些员工对于企业不再拥有归属感,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产能改善更没有任何的兴趣。
三是日本企业的过分傲慢。在日本的银行业看来,日本企业是全世界最精工制造的企业,所以银行业与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往往是非常的傲慢,自恃自己拥有着传统的质量优势,所以银行业只关注企业的利润,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应对策略却显得研究不足,这种盲目的自信导致了日本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判断极易出现误判,甚至出现战略性的严重失误,东芝就是这样的情况。
日本制造的造假危机源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这样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必须正视金融的深层意义,防范金融风险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