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南怀瑾:一切修行,都只是3个字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出自《金刚经》,意为“好好地照应你的心念”。佛学中,一呼一吸之间称为“念”。心是本体,念是发自心的瞬息间的活动

《金刚经》中说:“一念初起,无有初相”,一念之起,一念之落,只在瞬息之间。善恶之别,也就在一念之间。

三字本为佛家语,其实也涵盖了一些儒道的修养方法,现仍可以将这三字作为修行之纲目,在日常生活中化用、体会,运用于修身养性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心上

《六祖坛经》中说:“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真正的灵山,应在心里求。

佛家之佛、儒家之圣人在外表上与外人无差异,平日里所做的事也是日常琐事,与常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内在的心。“善护念”,就是修得圣人之心的工夫。

其实这功夫简单至极,不需多么高的天分、多么精明的头脑,不用穷经皓首式的苦读,只要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磨练,管理自己的“念”。

朱熹认为天理(合理的欲求)与人欲(过度的欲望)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关系,对生发出的“念”要有控制力。

“初学者则要牢札定脚,与它捱得。捱得一豪去,则逐旋捱将去。此心莫退,终须有胜时。胜时甚气象。”

“捱”字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护”念,只要捱过那些不正之念,终能让此心纯正。

阳明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是圣人能保全良知使之不受蒙蔽,要有“兢兢业业,亹亹翼翼”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念”,做修养工夫。这也是一种“学”,放松不得。

因此,要修得圣人境界的心,需在“护念”上时常保持保持谨慎。

去恶念,清杂念

“念”,发自自己的心,念的产生往往难以控制,但在念头生发之后,可以自己决定“留”还是“除”。

善护念,需要克制恶念。

佛心的要义之一为慈悲;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作恶之人的种种恶行,根本在于其心中恶念之生长。只要能遏制恶念,人生也会转变方向。

清除杂念,专注当下。

王阳明曾说道:“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说的就是常日里的重重杂念。

杂念比恶念更普遍,虽谈不上害,但总会悄然拨乱自己的心。

比如,在做事时,抬眼看到了手机,目光与之碰撞出火花,想玩的念头也就滋生出来。或者,在工作中,突然一念袭来——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然后心被念头拽着出去遨游,抛下了当前之事。

这些杂念很细碎,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如白壁上的点点瑕疵。但若能尽量去克制,将无来由冒出的杂念抑制住,当下之事可能会做得更完美。

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有时总会冒出“如果做不好被别人嘲笑怎么办”这种念头。其实,只要下定决心,将心思专注于当下之事上,杂念自消,更易功成。

善护念,无所住

“善护念”的下半句是“无所住”,也就是说“善护念”的更进一步,其实是“无念”,任念头自然流动,不令其留滞于自己的心上。

有时会产生要“护念”的念头,这个念头本身其实就是杂念。有意识地想去求得宁静,反而更加不宁静了。

庄子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心如明镜,一个个闪过的念头,任它自然去留。

《坛经》中也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这也近似于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确是修养的极高境界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行无止境,常存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最重要的还是从“善护念”的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儒风大家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传承经典、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复制成功
管理  控制  工作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