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晚会上说过几段相声的材料学博士生,自认可以比肩有几十年经验的相声名家,声称要彻底推翻传统相声;
宅在宿舍里吃着泡面喝着快乐水的大学生,前一秒还在振臂高呼“IG牛逼”,下一秒就对带领IG夺冠的老板满脸不屑;
活跃在各类社交网站上的大神,也经常刚学会一句话,就扭头对专业学者口诛笔伐。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人们恰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呢?
1999年,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 和 贾斯汀·克鲁格,做了四个有趣的实验: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他们让84位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回答了20道语法题,随后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语法水平。
结果发现,真实成绩最差的那10%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应该可以排进前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越是无能的人,反而越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其他的几项实验,也都得到了相似结果。
“达克效应”的形成原理并不复杂:
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别人比自己优秀在哪里,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沉浸在了虚幻的优越感中。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图,来概括人们的真实能力和自信程度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从零起步,刚刚踏入某领域时,经常会进步神速。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一阶段,人往往容易产生迷之自信。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所以,如果要避免掉进达克效应的泥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求知心态。在对待新事物时,更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可能是无知无能的”。
此外,多和他人交流,从外界获取反馈,也有助于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真实水平。
总而言之,自信是好事,但盲目的自信,却往往会成为进步的阻碍。把自信建立在准确评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毕竟:
Real Knowledge is to know the extent of one's ignorance.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来源/柴知道(chaiknows),用简明可爱的方式,聊一个有价值的知识。
-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无知者无畏就是这么个道理。有时候脑洞大开实力很强也可能有意外的收货。就是这些个个例容易让人膨胀,以为自己都可以。
2018-12-18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