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上班996,生病ICU,你那么拼到底为了什么?

  • 文/小欧姐

京东因为淘汰不拼搏员工新闻,又上了热搜。

京东的内部文件指示,所有不能再为公司拼搏的员工,无论原因、级别、业绩,都要淘汰;所有不能干的、性价比低的员工,都要解决。

而就在上上周,由中国程序员发起的996ICU项目,受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

996.ICU项目,是指上班时间从每天早9点至晚9点,一周上班六天,而高强度的工作,将身体拖垮,一旦生病,就直接住进ICU。

这个项目,由几个中国程序员发起,旨在对抗互联网公司对程序员的过分压榨行为

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让全世界都关注到中国程序员超大的工作强度及压力,以及惨烈的生存现,并希望团结起来所有程序员的力量,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工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就在年初,有赞公司的年会上,也早已声明,公司正常的上班时间就是9:30-21:00,遇到紧急项目,则需要更晚下班,以及周六上班。同时,公司还讽刺了离职后去休假的员工,并表示:将工作和生活分开的人,是不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如果无法做到工作家庭兼顾的,可以不要家庭。

如果我们的生活,只剩下工作,那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么拼,却连命都保不住,究竟为了什么?

1、最不划算的事,就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

我曾经的一位领导,是个女强人,讲话快,做事快,雷厉风行出了名。

当然,她工作也很拼命,当时我们都笑她,比保洁阿姨上班早,比保安大叔下班晚。

其实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她也经常会计划,想去哪旅游,想看什么演出,只不过,这些计划从来没有实现过。每次,她会标致性地甩甩头,说:“哎呀,以后退休有的是机会,以后再去。”

她没等来退休。40出头,她生病住院,不到一周,就去世了。

所有的梦想化为泡影。

她总觉得时间还长,很多梦想要到退休一一实现。万万没想到,比退休先来的,是死亡。

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

其实,早在1817年,社会学欧文,就提出了三个8小时理论,即:每天的24小时,应该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休闲8小时。

两百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最适合人类作息的理论。

我们现在不要说休闲8小时,就连睡觉的8小时,都是奢望。

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必然会让人们付出比所得更多的代价。这些代价,有的我们真的付不起。

当我们觉得还年轻,还可以肆无忌惮挥霍几年青春时,其实老去只在一瞬间。之前曾有网友晒出自己熬夜5年后,和17岁时的自己的对比照,变化惊人。

而当我们觉得自己只是“这段时间比较累”,“自己的身体自己心里有数时”,我们离癌症、猝死的距离,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近得多。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这样写道: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早已在暗中标上了价格。”

生命,本就是命运赠送给我们的礼物,除了好好珍惜,没有其他方式,能够留住这礼物。

我们可以热爱工作,甚至觉得工作并不是为了钱,工作本身就很有意义,只不过,再大的意义,也抵不过生命的价值

就连曾经视工作为最大意义的李开复博士,也不得不在患癌后,改变了生活方式

经过一跟癌症的近身搏斗,我更加确信睡眠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增强免疫力最好的方法。

叔本华说:“人类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用健康换来的东西,并没有让我们感觉更好

有个朋友,之前就在采用996作息的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上班。

他们公司每个月都会在内部系统中,发布全国各分公司上个月去世的员工名单,而这些名单中,大部分都很年轻,基本都是85后,甚至90后。

开始,朋友觉得很震惊,每个月都有这么多身边的同事去世。但更让她震惊的,是周围其他人的态度

他们也会表现出一丝惊讶和惋惜,稍作讨论一番,然后,依然重复着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

他们也怕,但除了怕,又觉得没有办法。虽然很累,但别人都这样,自己停下来,就不如别人了。这么辛苦,也仍有那么多想得的东西还没得到,怎么能停呢?

我们得到了很多,却想要更多。我们陷入了越忙碌、越得到、越焦虑的怪圈。质越丰富,似乎精神反而越难得到宁静。

这种怪像,古已有之。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著作《身份的焦虑》中,写到:

100多年前,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在美国旅游时,发现美国人的生活非常富有,但却都十分焦虑。

这位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论美国的民主》,其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精准分析“为什么富足的美国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

答案就是:

永不知足、过高期望、嫉妒、平等。

正是因为我们深信,人和人是平等的,那些与别人的细微差异,也会让我们产生嫉妒。

我们都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也可以开创一番事业,我们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即便达到了,也很快会有新的目标,我们在永不知足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我们得到的,都不是生命中真正需要的,而只要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就会重新陷入焦虑。这就是问题所在。

3、生活中比工作更重要的事

我曾经也因生病住院,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当时对父母来讲,心理上已经几乎不能承受。

那时候,我才体会到,自己的身体,并不只属于我一个人。

而当自己生病、倒下,工作不会担心你,它甚至不会记得你,因为很快,工作就会由别人来分担。

真正为自己担心,甚至恨不得用他们的健康来换取你的健康的,只有家人。

我们一直拥有的,就已经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人。

我也曾失去过至亲,而当这个人不在你身边时,你住再大的房子、吃再好吃的东西、看再美的风景,心里始终想的是一句:如果他在该多好。

那就好像心里始终有个洞,你用再多的东西去填,也填不满。

关于活着的误区,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返回童年。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己的健康。

我们焦虑地憧憬着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未来。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好像从来没活过。

4、别让我们的人生,以遗憾结束

之前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上频频被转,是一位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写的,翻译成中文,叫做—临终前最遗憾的五件事: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和老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的开心点。

愿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愿你能让自己开心点;也愿你在几十年后,回忆自己的人生时,觉得,自己活过。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ID:Mbalib)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申请授权,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2 +1
复制成功
互联网公司  生活方式  996  工作  价值  目标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