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雾满拦江
(01)
最近上海,发生一起悲剧事件。
一辆私家车,停在卢浦大桥上。
高架桥上,车辆如织,这辆车却一动不动。
忽然车门打开,一个少年下车,冲至桥边,疾速跳下。
一名女子尾后追至,但无力回天,瘫坐在地,失声痛哭。
那么年轻的孩子。
那么美好的未来。
就这样化为一生的痛,化为一夜又一夜的泪。
(02)
青春是人生极危险的时态。
自我觉醒,压力激增。
生命本体与生俱来的困惑,同龄人自然状态下的无规则博弈压制,兼以由此所产生的孤绝失落。总会让有些孩子,陷入暗黑,走不出来。
父母要了解点青春心理,帮助行履艰难的孩子,舒缓压力。
要帮助孩子,而不是成为压跨孩子心灵的最后那根稻草!
(03)
卢浦大桥发生悲剧之时,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正针对“指责型”家庭问诊开方:
他把一些陷入相互指责的配偶、或是习惯于对孩子进行指责的父母,其行为的心理动因,做了极精确的程式细化。
不夸张的说,这五个心理流程、三个修复步骤,其价值超过十卷本的心理学专著——应当是武志红老师厚积薄发、把复杂深奥的心理学体系内化之后,再化繁为简,落实在具体操作上。
如果一定要鸡蛋里边挑骨头,吹毛求疵,找出武志红老师五流程三步骤的不足,最多不过是两个:
一是这个实操流程来得晚了点。如果早些来到,早点成为社会共识,上海卢浦大桥的那位妈妈,就有可能不会在私家车的狭窄空间里批评孩子,孩子也未必会做出极端选择。那怕这些办法能够挽回一条性命,避免一起悲剧,也是功德无量。
二是,教育孩子时,如果指责与批评的方式不对,那么父母该怎么办?
对的方式是什么?
(04)
先把教育孩子这么沉重的话题放一放。
说点轻松的事儿。
在美国,最近有部电影开拍。
影片几个主角中,有只猫猫。
所以节目组先逮来几只颜值说得过去的流浪猫,准备让它们出演。
猫演员,比人类演员难办得多。
猫的智商,接近于4岁的孩子,能够精确辨析人类语言的意义。
但越是聪明的猫猫,越有主见,越是傲骄高冷,越不肯听话。
一个训猫师,一个猫咪心理康复师,还有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观察员——最后这位,从猫咪演员被捉到起,就24小时寸步不离,一旦发现剧组有伤害猫猫的迹象,大家法庭上见。
所以训猫师先行出场,展示训猫的几种方案,由猫咪心理康复师、和动物保护组织观察员做出符合猫猫利益的选择。
(05)
训猫师的第一套方案,叫X方案:
此方案简直粗暴,直奔主题。剧组希望猫猫摆个什么姿式,那就强迫猫猫摆出来。
如果猫猫不从,那就用胶带纸粘上,用绳子捆上,不信治不了你。
动保观察员听了这个方案,说:敢这么欺负猫?你死定辣!
否决!
(06)
训猫师第二套方案:Y方案:
不打,不骂,不吼,不批评。
不给猫猫脸色看。
想让猫猫做出什么姿式,那就用鼓励的方式,示意猫猫听话。
如果猫猫做出剧组要求的姿式,那么OK,奖励小鱼干,奖励猫薄荷,奖励化毛膏。
这个办法好,听起来很猫性化。
应该能通过吧?
但是猫猫心理康复师摇头:办法倒不错,可是猫猫的尊严在哪里?
猫科动物脸上写着八个字儿: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养猫人一定要摆清自己的位置:你只是猫奴,是枚铲屎官,有什么资格蔑侮伟大猫咪的尊严?
否决!
(07)
训猫师第三套方案:Z方案。
这个方案,不是训练猫。
而是让猫来训练人。
具体做法如下:
训猫师和猫猫,呆在同一间屋子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都不吭声。
猫猫在屋子里来回走,训猫师蹲伏原地不动。
就这样漫长的时间过去,猫猫终于腻了,无意识的做出符合剧组要求的动作。
这时候训猫师要立即俯身过去,喂猫猫一个小鱼干。
咦,这时候猫猫就会有发现:原来,人类这种蠢物,也是可以训化的。
只要本喵明确示意,人类就会按我的要求,做出反应。
本喵再来一次。
猫猫再来一次,人类再献出枚小鱼干。
喵喵喵,猫猫仰天长啸:我好好厉害,把人类玩得滴溜溜转。
愚蠢的人类,没有本喵训练你们,你们如何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就在猫猫沉醉于自己的成就之时,人类的摄影机早已架好,该拍的镜头,一个不拉全都拍完了。
电影成功杀青,猫猫的成就感爆棚。
下部片子有老虎出演,也必须这样拍。
不是你别……
(08)
是教育孩子困难,还是教育猫猫更难?
感觉都差不多。
毕竟内在的原理,是一样的。
(09)
孩子个个都是猫,教育不当弄成猪。
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协调配偶关系,亦或是企业管理,都只不过是针对于人性所采取的相关策略。如果单拿教育孩子说事,那么父母可以分为三种:
X型父母。
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指责型”,这类父母左看孩子不顺眼,右看孩子不顺心,你咋是只猫涅?为啥你不是一条狗?赶紧的,给老子变成一条狗,汪一个。咋滴?你不努力?别人家的狗都能汪,为啥你就不能?从猫变成狗这么容易的事儿,你非要抬杠不肯,你是不是存心跟老子过不去?你敢跟老子过不去,信不信老纸打死你?
这类父母,是让童年蒙上阴影的原生家庭。特点是父母付出巨多,巨累,但事与愿违,只收获到孩子的怨憎与积戾。
Y型父母。
这是激励型父母:乖猫,学声狗叫,学了狗叫就有小鱼干吃。孩子也真的很努力,虽然是只猫,但严格按照狗的标准猛摇尾巴。如果再有点天赋,就有可能过关斩将,进入狗狗的985或211,考入名校。
一旦脱离父母,这些努力做狗的猫……不是,这些孩子就开始了迷惘,感觉自己的狗生好像不是这样子的。我到底是谁?究竟是狗还是猫?我在哪里?我在嘎哈?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许多孩子陷入空虚迷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找回自己。
Z型父母。
这种父母,让孩子教育自己。
去年有位妈妈,带儿子出门旅游。
她决定做个Z妈,就可怜兮兮的对孩子说:妈妈好怕,妈妈不会办理登机牌,不敢坐飞机,怕被坏人拐走卖掉。
瞧你这点出息!孩子气到头大:你放心,办理登机牌的事儿我来,我保护你,准保不让坏人拐走你。
此后一路,儿子拖着比自己还高的拉杆箱,从办理登机牌、登机到宾馆入住,对妈妈实施全程保护。妈妈双手揣兜,一路轻松得仿佛单身。
还有对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就可怜巴巴的往沙发上一坐,看着正写作业的女儿:爸爸妈妈好饿,几点开饭呀?
瞧这个家,女儿无奈仰天长叹:如果没有我,你们两个可怎么活呀……赶紧去厨房,噼哩啪啦炒菜做饭,吃完收拾餐桌洗碗,再去赶紧写作业——孩子的学业,并不会因此而耽误,反而比娇生惯养的孩子,多出一份担当,多出了责任心。
我们是哪类父母?
对照一下看看。
(10)
最正确的,一定是最抽象的。
当我们说到教育时,就会这样说:教育是一颗心,唤醒一颗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太抽象的,一定是没法应用的。
我们经常说,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心。
怎么个唤法?要叫多大声?
有些父母就因为唤法错误,叫声频率不对,没唤醒孩子的心,反倒有可能叫出来只小怪兽,让全家窝心。
教育之难,难就难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就孔子的办法,王阳明学了可能会变傻。成就王阳明的办法,有可能把苏格拉底教成弱智。龙生九子,各有本性。每个孩子都需要个只针对于自己的办法。但社会教育,出于成本化的考量,必然是规范划一的格式刷。有的孩子适应,有的孩子就不适应。孩子适应只是幸运,孩子不适应才是正常的。父母万不可强迫猫学狗叫,强迫不适应的孩子适应。所以可行的办法莫过于让孩子教育父母,先赋予孩子存在的价值,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感觉生活有意义,再由这种良性互动之中,让孩子慢慢找到最适应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唤醒孩子心灵的具象表述——但更具体的、更具针对性的细节,还需要每个人在互动实践中,慢慢揣摩,慢慢寻找。才能够达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的效果。
高质量陪伴,互相适应吧,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
2019-04-23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