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人生,不是轨道(建议每个人都看看)

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想象一下,如果人生是轨道,会怎么样?

一切,都会非常简单 - 只要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我们就能走向已知终点,既不必担心岔路,也无需为未知感到惶恐。

可是,这样的人生还有趣吗?

不仅没趣味,还会给带来很多你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僵化、狭窄、无意义、无价值......

最终,人之为人的光辉就被轨道倾轧了、抹去了。

在我看来,人生,从不是轨道,它是轨道之外的一切。正是那一切,才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自己的最大潜能;正是那一切,才让我们在仅此一次的人生中过得有趣、丰富、蓬勃、有意义。

01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多个限制我们的轨道。

其中,有一条轨道异常显眼,它的名字叫:“你应该” - 这是一条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且一直在限制着我们的轨道。

什么是“你应该”的轨道?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第一。”

毕业前,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去考公务员,既安全又舒服。”

工作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赶紧结婚。”

结婚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赶紧生娃。”

生娃后,父母对我们说:“你应该抓紧生二胎。”

这就是限制过、以及正在限制着很多人的“你应该”的轨道,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未被明确说出来”的“你应该……”,也在时时刻刻的限制着我们所有人,它包括了:

父母/老师/亲人目光里流露出的殷殷期盼

父母/老师/亲人在谈及别人时的啧啧赞叹和羡慕

文化、传统、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各种方式的呈现与渗透

各种主流媒体中隐含的各种关于“你应该……”的劝诫

这类“未被明确说出来”的“你应该”,往往被我们忽视,然而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

这两类“你应该”彼此交错,最终形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轨道,让我们在不自觉间行走其上,不敢行差踏错。

同时,在我们没有意识到之前,它们渗入了我们的骨髓与血液,内化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以至于,就连我们自己也很难分清存在于自己头脑和内心里的声音,究竟哪些是我们自己的,哪些是来自外界“你应该……”的。

这就像是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揉在了一起,时间久了,便再也分辨不出它们原本的颜色,最后都成了灰乎乎的一块。

这个由两种“你应该”而生成的人生轨道,从生活、工作、人生多个方面对我们形成了限制与束缚,并产生了三方面的主要影响。

影响1、让你不知道自己的梦想、追求或人生目标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其实,它很可能只是别人的或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美国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威廉·德莱赛维茨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当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也许你确实想当心脏病学家。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上大学预修历史课的美妙体验的诱惑,也无视你在医学院第四年儿科病床轮流值班时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要么因为你是随大流,要么因为你早就选定了道路,20年后某天你醒来,你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是的,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追求别人羡慕的目标、父母期望的目标,或者社会主流价值观赞赏的目标上。

也许直到中年,甚至生命的终点,他们才忽然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理想,也不是自己的目标,而只是别人想要的东西,是别人认为好的东西。

这时,他们可能就会陷入严重的中年危机或难以摆脱的虚无与悔恨。

影响2、让你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策和选择是否就是自己想做的,事实上,你很可能只是在遵从别人的要求和期待。

我之前辅导过一位女士,虽然她已经结婚生子,却跟我说:

“一直以来,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只是满足了家人的期待。他们说女孩子学财务好,我读大学时就选择了财务专业;他们说‘你男朋友各方面条件还不错,早点结婚吧’,我就结婚了;他们说‘趁年轻赶紧生孩子’,我就生了孩子;生完孩子后我先生说‘你挣这点儿钱还不如在家带孩子’,于是我就辞职了;孩子三岁时,家人说‘你看别人家有两个孩子多好,你再生一个吧’,于是我就又生了一个。

然而,我却发现,我过得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压抑和沉重。我意识到在我过去的人生里,我所做的每一个重要决定都不是我做的,都是在别人的要求或期待下做的。

现在,我已经快抑郁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每天的事情很多,我从早忙到晚,但是我的内心却很空洞、很难受。

我的确是吃喝不愁,也不用上班,所以朋友们都羡慕我的‘完美’生活,家人们都骂我不知足,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从来都没为自己活过一天,我的每一天都是在为别人而活。”

是的,当我们做出的决策和选择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屈从于他人的要求和期待或社会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压力时,我们就会陷入持久的纠结和痛苦,因为违背了真实自我的渴望与需要

影响3、让你不知道自己内在的声音究竟是来自真实自我,还是来自他人或社会主流价值观。

有一次,我给一位全职妈妈做一对一教练辅导,我引导她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这时她一下子便陷入了纷乱和困惑。

她说:“艾菲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内心出现的声音究竟是来自真实的我,还是来自被周围人或社会环境长期影响而形成的‘我’。比如:当我去感知时,我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如果去工作,你就不是一个好妈妈’,另一个声音说‘如果你不去工作,就会失去你自己’。这些完全不同的声音都来自我的内心,但我不知道它们哪一个来自真实的我,哪一个来自被周围人或社会环境长期影响而形成的‘我’。我已经分辨不出来了。”

在教练辅导和讲课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观察到这种现象:很多人虽然也能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却不是自己的,而是早已被内化了的“你应该……”。

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通过“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出忠实于真实自我的选择。

这个事实非常无奈,也很可惜。积年累月之下,真实自我被“你应该……”封印,最终与我们彻底失联。但其实,它正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

与真实自我的失联,意味着我们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断,而这也是导致我们总是在纠结、痛苦、烦躁,陷入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没能觉察这些,而是任凭他人和主流价值观的“你应该……”持续在我们的头脑里播种,那么,伪自我就会替代真自我,伪思想就会替代真思想。最终,我们以为过的是自己的人生,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扮演了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角色,成了他人的替身和影子

02

可是,最初我们又是如何进入“你应该……”的轨道的?

从我的观察和思考来看,主要是这样四个关键原因,分别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安全感的缺乏、总想被别人喜爱,以及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一个原因: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父母、老师或他人只是在我们按照他们想要的或要求的某种方式表现、思考或行动时才会给予我们积极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当我们从父母、老师和他人的言行中发现,如果要得到他们的爱、认可或赞赏,就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出行动和思考。慢慢地,我们就会把来自父母、老师或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内化成自我要求,把他们口中的“你应该”变成“我应该”或“我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只接受父母、老师或他人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因此与自我真实的情感联系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成了“伪自我”。

第二个原因:安全感的缺乏

如果一群人一起迷路了,绝大多数人都往左侧的小路走,只有两个人往右侧小路走,这时的你是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前者。

为什么?

因为前者让人感觉更安全、更有保障;而选择后者,我们会不安,甚至会恐慌。

顺从于“你应该”,就等于选择了向左走、随大流。毕竟,随大流是最容易的,跟随主流力量,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做对了,并获得相应的安全感。

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很多人选择了随大流,顺从于“你应该……”,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自我、放弃了自己的独特性,丧失了伟大的机会。

正如领导力大师罗伯特·安德森说的:“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想找一条安全的路,穿越安全区且成就伟大,但世界上没有这样一条路。没有哪条安全的路可以成就伟大,也没有哪条伟大的路是安全的。”

第三个原因:总想被别人喜爱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人们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人是社会性的动,从原始人开始,我们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厂设置” - 要以他人的意见为准。所以,“合群才是对的,特立独行就是错的”。不论何时,我们都不想被群体排斥在外,那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人不想获得他人的喜爱。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为了让别人不讨厌自己,我们往往会在不自觉间根据外在“你应该……”的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对此,你可以感知一下:你心中的“理想自我”形象,有多少来自真实自我的渴望和需要,有多少来自对外在“你应该……”标准的迎合?

第四个原因: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位读者给我写了这样一条留言:

我有一个困惑,感觉我一方面想要自主权,一方面又把选择权交到了家人手里。比如换住所,妈妈一开始不同意,但我没有理睬她的意见,看房子时我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也有满意的地方,我很纠结到底是换还是不换,于是就和家人讨论,希望家人支持我换。这时,家人还是不希望我换。我觉得好像自己做什么选择,他们都会阻止。其实,我也意识到,如果我下定决心要换,家人也没法阻止我,但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同,我又没有勇气去换。

艾菲老师,我该怎么突破这个怪圈呢?

这个问题看似乎是个“怪圈”,但深究本质便会发现,它来自一组矛盾:一方面,想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又不想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这种时常出现的、不想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负责的想法,会造成对“你应该……”这一既定轨道的顺从。

正如哲学弗洛姆说的:“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就要自己做选择,选择之后就要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

很多人,嘴上说着要自由,实际上却惧怕自由,因为自由就意味着要自己做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相应的代价。可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承担与此相应的代价。

但是,对一个不成熟的人而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一件压力山大的事,他不敢承担与之相应的代价。最后,他们干脆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做选择。他们轻松了,却也成了别人的替身,失去了成长和活出自己的机会。

当然,除了我们自己的原因,文化社会也是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迫放弃绝大部分自主、真实的欲望、兴趣以及自己的意愿,转而接受非自主的、由社会思想和感情模式强加的意志、欲望和情感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这种强加,往往是隐含的,隐含在我们所处环境的各种规定性中,所以总是会被我们忽视 - 但它又是极其强大、不容忽视的。

最后的话

如果你选择一直沿着“你应该”的轨道前行,你的心智就会退回在母亲子宫时的态,成为有着小孩心智的成年人。

这时,你的生命力是蜷缩的、潜力是被压抑的,你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是极其有限的。

相反,如果你勇敢选择了“前进的路”,你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潜力就会被释放、心智和人格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那时你将成长为真实的自我,成为既独特又完整的人、一个自由的人。

最终,你能够实现的将远远超出你最初想象的。

人生,不是轨道,人生,是跳脱出轨道后的探索、创造与前行。

在我看来,人,是能够跳出轨道,从而创造无限可能性的高级动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介绍:《直击本质》书作者、“樊登读书”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及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21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复制成功
人生  社会环境  价值观  自我 

立即了解→mini-MBA——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亲授,结业即获清华证书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