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欧姐
前两天,有个朋友说想弄头发,问能不能帮她推荐个理发师。
我一直去的理发店很不错,正好最近也有活动,就介绍给她。
她挺高兴地去了,但回来后,却一堆抱怨:
说自己拿了张照片去,想让理发师按着那个剪,结果剪出来,根本不一样;说店里人太多了,服务得一点都不周到,进去等了半天;说门口太堵,停车停了很久,等等等等。
没等她抱怨完,我就说:你还是换一家吧,这家看来不太适合你。
果然,等我再去剪头发时,和理发师提起这个朋友,理发师也特别无奈地说,这个朋友是挺不好伺候,剪完觉得不满意,我们理发师又给她修改了好几遍,她才勉强接受。给她一个人剪头的时间,够给三个人剪的了。
我一边跟理发师表示歉意,一边暗暗发誓:以后这个朋友的事,我可不管了。
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忙,本是出于情分,但是,有几种人的忙,不帮为好:
1、缺乏自我认知的人
以我这个朋友为例,后来我问她,你拿的什么照片去的呀,想剪成什么样呢?
结果,她从手机里,翻出来一张高圆圆的照片给我看:就想剪成这样的。
先不说普通人和明星之间,颜值的巨大差距,就是光看头发,也能明显看出照片上是烫过的,可她,却非要理发师帮她剪出同样的效果,剪不出,就是理发师手艺不行。
前段时间,一个做HR的朋友,也和我吐槽了类似的经历。
她在公司,负责几个部门的HR工作,其中有个部门,最近有个空缺岗位公布出来。
因为这个部门平时效益很好,领导也很亲和,很多公司内部员工,都想争取这个机会。
这时,平时跟她关系不错的一个大姐找到她,问能不能帮忙推荐自己去这个职位。
HR朋友虽然也觉得大姐并不太适合那个岗位,但是禁不住她反复催问,就帮她问了问那个部门领导的想法。
领导很干脆地回绝了,说,这人我知道,平时不怎么干活,到处聊闲天,学历也不行,这人就算了,就算她带着名额来,我们都不要她。
当HR委婉地把部门领导的意思,转达给大姐时,没想到,大姐却怒了,埋怨起HR,说她不给自己出力,枉自己还拿她当好朋友。
HR朋友无奈地感叹到: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过往的表现吗?要是业绩好,对方也不至于这么坚决啊。
事实证明,这个大姐也好,我的那个朋友也好,可能真的不觉得,问题在自己身上。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鲁和邓宁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分析人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让专业的喜剧演员和大学本科生,给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打分,然后比较。
结果发现,在评判自己的幽默感上,大部分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就算是一群最不能辨别幽默的人,也觉得自己高出平均水平。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达克效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正如达尔文曾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而面对这样自我认知与实际能力相差巨大的人,即便你费了好大劲帮忙成功,他们也并不会因此感激你,而只是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当然,一旦是没能成功帮上他们,这个锅,肯定要你来背了。
2、缺乏判断力的人
在《富爸爸穷爸爸》中,作者讲过这么一件事:
因为他和妻子做投资很成功,积累了不少财富,很多朋友都希望向他们学习投资理财。
一次,作者的一个朋友找到他,问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些投资项目。
作者很热心,专门腾出两天时间,开车带着这个朋友,在凤凰城考察房地产项目。
当时,凤凰城的地产价格很低,几番寻访和比较后,他帮这个朋友选中一套两居室住宅,售价4.2万美元,而这套房子的正常价格,应该在6.5万美元。
两周后,作者接到房产中介的电话,说他的朋友反悔了,决定不买那套房子了。
作者一头雾水,马上给朋友打电话询问情况。
结果,那个朋友说,他回到波士顿后,和邻居说了他买房子的事,邻居说,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说他买贵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不买了。
作者问:“你的邻居,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
朋友答道:“不是。”
作者又问:“那他懂投资吗?”
朋友回答:“不懂。”
作者很不解:“那你为什么要听他的呢?”
那个朋友有些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说,我还是先不买了吧。
这件事之后没多久,凤凰城的地产市场,开始回暖。
他们当初看中的那套房子,光租金每月就能收入1000美元,旺季时,更是达到2500美元一个月。而售价,也从当初的4.5万美元,飙升到了9.5万美元。
如果按照作者当时帮朋友制定的计划,这个朋友只需要交5000美元的首付款,就可以利用每月的租金偿还贷款,还能有不少结余。
可现在,每月不高的工资,仍然是朋友的唯一收入来源。
拥有自我判断力的人,会懂得理性分析事件本身的合理性,他们明白,判断一件事好坏的标准,不是取决于有多少人认同,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正确。
但对缺乏判断力的人来讲,即便你运用了许多数据支持和专业知识,来帮他们分析判断,在他们眼里,你的建议和广场舞大妈给他的信息,并没有什么区别。
3、缺乏分寸感的人
知乎上曾经有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对别人来说,是举手之劳,可是他们就是不愿意帮忙,是怕麻烦吗?
底下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非常精辟:我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值得。
的确,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不但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分寸,求人帮忙还十分理直气壮。
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有一次,他家一个亲戚,领了个朋友的孩子上门。
亲戚说,这孩子数学不好,家长挺着急的,你又是教这个的,给讲讲。
朋友心想,既然是亲戚求自己,帮帮忙也是应该的,就给孩子讲了一下午。
这个孩子基础不是一般的差,一下午下来,只能帮孩子梳理基本的知识点,要想提高,还需要很多时间。
没想到,孩子家长还没开口,亲戚就发话了:“我做主了,以后就由小毅帮孩子补习吧,小毅从小就是学霸,现在在学校教书也教的好,准能把孩子的成绩提上来。”
朋友愣在原地,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更过分的是,等孩子一家走了,小毅问亲戚,他们知道现在家教的市场价格吗?
这次,轮到亲戚诧异了,瞪起眼睛问他:“怎么还要钱吗,这都是熟人,怎么这么见外,不就是顺便给看看吗?”
缺乏分寸感的人,往往都特别好意思,当他们找你帮忙时,会把你们之间的情分看得特别重,却又把你的付出,看得特别轻。
在他们眼中,你再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举手之劳。
而且,给这样的人帮忙,是个无底洞,你答应得越容易,他们越会觉得事情对你很简单,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你帮忙。
当年,齐白石出名后,很多朋友都上门求画。
一开始,他也不好意思拒绝,每个人的要求都答应下来,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还生了病。
这时,齐白石才顿悟,自己的不好意思拒绝,是导致别人过于好意思索求的根源。
于是,病好后,他在客厅贴出了一张“告示”——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恥,请照润格出钱:
花卉加虫鸟,每只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元。
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
已出门之画,回头加题,不应。
“告之”一出,朋友们就不好意思开口索画了,齐白石先生才终于“轻松”下来。
每个人对分寸感的界定,本是不同的,遇到不懂分寸的人,我们有义务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
4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本是互相扶持,你来我往的过程,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并非所有人都懂。
所以,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因为,那些没有分寸、不懂珍惜和感恩的人的要求,你永远不可能全部满足。
早晚都要说出口的拒绝,越早说越好。
余生很贵,我们更应该将时间留给自己、留给那些更值得的人。
- 本文由MBA智库(Mbalib)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小欧姐。MBA智库专栏作者,资深猎头顾问,曾任500强HR,累计沟通上万名职业经理人。和你一起吐槽职场奇葩事,学习大咖成长史,公众号:小欧姐微职场(ID:xiaooujiewzc)。
不要做好好先生
2019-10-26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