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润
火锅,真称得上是餐饮界的第一大品类,不管是众口难调,还是选择困难,一顿火锅都能解决。
火锅虽好吃,但食材从滚烫的汤底捞出,难免不小心烫了嘴。我的儿子小米,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俗话说的好,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可能藏着大道理,吃火锅也不例外。今天我就通过小米吃火锅的故事,和你重温一下“优化”这个概念。
本文首发于2019年。
我家儿子小米可能是遗传了我的爱好,最近特别喜欢吃火锅,还总是点名要吃四川火锅。
我出差回到家,带着小米再次来到那家火锅店,确实特别好吃。
小米看锅开了,兴冲冲从锅里夹出一块鱼片,蘸上蘸料递进嘴里,一不小心,哎呀,烫着嘴了。
好烫好烫,好疼好疼。
我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告诉他:小米,爸爸可不是这么吃的,我吃就不会烫到嘴。
然后,我又故作神秘的跟他说:我吃火锅的时候,用到了“运筹学”。
— 1 —
我就知道小米肯定会特别好奇,果然,他放下筷子,问我:用“运筹学”怎么吃火锅?
我回答他:
你看,我的面前是一盘调料碟,一个吃饭的小碗,还有一些没煮的食材。那我吃火锅一定是排排队的,是有顺序的。
如果我想吃一块鱼,一定是先夹出来,然后放在调料碟里,过一会再吃。
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边让鱼片吸收调料入味,一边是晾凉了降温,吃的时候不会烫到嘴。
在这个“过一会”的等待时间里,我就可以放新的东西下锅煮熟。回来再吃鱼。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吃的时候,还不会烫着嘴。
我看着小米似乎明白了什么的表情,继续给他多些提醒:
仔细一想,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整个过程并没有花费任何额外的时间。
吃鱼的时间,等待的时间,把食材煮熟的时间,都是这么多。时间是一模一样的。
区别只不过是调整了顺序。
这些步骤里,有一小段无法回避、节约的“刚性时间”,就是把肉夹出锅,再到放进嘴里的一小段时间的。
冷却晾凉至少也要 15 秒、半分钟吧,如果把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增加效率。
用“运筹学”的方法吃火锅,就是把肉先夹出来,上味晾凉,然后夹新的菜进去煮,再回来吃。交错开来,充分利用时间。
— 2 —
这也让我想起在初中时,学到的一篇课文,是华罗庚先生写的。
标题就叫《统筹方法》,是一篇关于算法、运筹学的文章。
华罗庚先生举了个泡茶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安排工序的重要性。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
怎么办?
办法1: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2: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3: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没能充分利用时间,“窝了工”。
---
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运筹学”的方法,也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
等到了我读大学,学习的是数学系。
数学系有一个专业,就是这个“运筹学”,运筹帷幄。华罗庚先生是运筹学的带头人之一。
运筹学在英语里,可以被称作 Optimization,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境下,被翻译成“运筹”,但如果我们直译的话,就是“优化”。
最简单的优化方式,就是通过改变排列组合前后顺序,让同样的资源产生更多有效的结果,同样的事情有更高的效率。
所以运筹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优化。
延伸到生活中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优化的。
优化就是基于资源的禀赋,资源使用特征,资源独有的说明书,理清资源之间的关系。
— 3 —
果然,不一会儿的功夫,小米再没有烫到嘴,我看他夹菜时候念念有词的样子,觉得特别可爱。
趁着他还在兴头上,我们边吃边聊。
我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学问,就是在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让资源在每个人手里发挥最大的作用,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分配资源,得到最高效的生产效率。
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看似毫不沾边的“运筹学”和“经济学”,底层逻辑的本质都是“优化”。
更神奇的是,这些底层逻辑可以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大到影响国家的运行,小到吃一餐饭,吃一顿火锅。
— 4 —
从吃火锅烫嘴到运筹学到经济学再到“优化”的思考,我希望小米可以记住这次特别的吃火锅经历。
如果我们能时刻把“优化”这个概念放进心里,甚至作为思考的底层逻辑和偏好,相信在许多事情上都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下次吃火锅的时候,你就会从“烫嘴”想到“华罗庚”、想到“优化”,吃饭的效率会更高,也会吃的更加开心。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讲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
火锅里也有生活的哲学,小事情也藏着大道理。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周围都会充斥各种各样的热点事件和分析文章,希望你可以用自己的常识和智慧,分辨出逻辑和事实的谬误。不受污染。拥有理性。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