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除了抵制加班,我们还能做什么?

作者:张良计

前段时间,微软内部抵制阿里华为加班员工新闻冲上了热搜,关于“加班”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抵制加班,却很少有人关注另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加班?以及,如果不想加班可以怎么做?

今天的文章不吐槽不毒舌,和大家分享一些理智的看法。

首先是找原因,我们为什么要加班?

排除掉那些喜欢主动加班的工作狂人不说,导致大多数人加班的原因无外乎两种,要么工作安排不合理,要么工作能力不到位。

并且在现实中,这两个因素都是共同作用,你很难分清到底是因为哪个原因在导致加班。

说一个典型的加班场景

下午3点,设计师小A收到客户的设计稿修改需求,要求今晚7点下班前把6张海报都改好。负责和客户沟通的同事小B,在微信群里把客户的聊天截图甩给小A。小A盯着微信里客户说的“画面太丑”四个字半天不得其解,于是问小B,却也得不到更明确的解答,只能凭感觉又重新做了一稿。

下午6点30,小B将小A改好的海报发给客户,没想到客户大发雷霆,把小B痛骂了一顿。

客户觉得自己说的够明白了,为什么设计师一而再再而三做不出来他想要的效果;小A觉得很委屈,每次修改意见都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话语,他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小B更是感到冤枉,自己只是一个传话的人,怎么变成两头都受气。

最后的结果,变成小B陪着小A继续加班加点改图,一晃就到了第二天早上......

这是个真实案例,我只隐去了其中人的名字。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正确答案是,三个人都有问题。

小A的问题在于工作能力

实际上这已是他在这项工作上的第五次修改。前面几次做的海报连我这个外行看都觉得惨不忍睹,说穿了这是审美能力有问题;

小B的问题在于定位不清。

作为客户对接人,他的角色远不止“传话”那么简单,而是消化理解客户的需求,把修改意见整理成设计师能听懂的语言再去沟通。不然让设计师直接和客户说就好了,为什么还需要他?

客户的问题在于要求表达的不明确。

“画面太丑”是一个很宽泛的描述,让人无从下手。这就好像你对厨师说今天的饭菜不好吃一样,但到底是太咸了,太甜了,还是太淡了,太油了?厨师只有知道你的确切感受才明白接下来该怎么调整。

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隐藏问题,工作安排。

大家注意,我前面说小A收到修改需求是下午3点,他被要求7点下班前改好6张海报。按照一个正常设计师的水平,做好6张海报怎么着也得一天。现在一个下午时间都不够,所以为了赶进度,自然每张海报都不会用心去做了。

分析到此完毕。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来讲这个案例?因为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

许多时候,加班都是多种力量共同导致的结果,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而我们为了省事,几乎从来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只是机械接受加班命令,然后口头顺从心里反抗。积怨到最后,就变成互骂对方傻逼,到头来一地鸡毛。

关注加班本身,而不是轻易诉诸情绪,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假如我们把加班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去拆解,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接下来我说3个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加班真的能提高工作产出吗?

不一定,要看是什么工作。低难度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可以,高难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很难。

什么叫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工作模式已经固定,只需要按照既定步骤走就行,没出问题就不用更改方法。

这类工作通常都有一套标准作业流程,基本不需要动脑思考去创造新东西,你只用扮演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

比如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手机,在办公室里做Excel统计数据等等。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多加班2个小时,就是比没加班的产出更多。

但脑力工作并不遵循这个规律。因为它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工作时间的长短,而更依赖工作者本身的经验,智慧,甚至天赋。

典型的诸如广告创意产品策划,视觉设计等等。这些工作都不是靠拼命死干就能出成绩的,它们靠的是脑子。

个例子。

同样都是有5年经验的美术设计师做海报,A吭哧吭哧在电脑加班一个通宵,B泡了杯咖啡聚精会神做了3个小时,你敢说A做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比B好吗?

不见得。并且很可能只工作了3小时的B做的比通宵加班的A还要好。

因为设计师是一个典型需要动脑子的工作。低水平的设计师只会按照别人的意见机械式修改,丝毫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往往一改再改;

可高水平的设计师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会判断修改意见合不合理,会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感,作品有没有准确传递出客户想表达的意思。

我工作中接触过不少这种高水平的设计师,人家都是最多修改2次拒绝加班的主。但最后交过来的东西能让我马上闭嘴,我只有下跪膜拜的份。

他们在脑子里没想法的时候,知道再怎么加班都是浪费时间,做出来的东西该丑的一样丑。还不如去翻杂志看电影逛淘宝随便干嘛,然后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灵感迸发,用作品啪啪啪打我脸。

这样的人,想不服气都不行。

所以分清楚自己工作的属性,不要把本需要动脑的工作做成最后只能动手的工作。否则,再怎么加班都没用。

相反,如果你做的工作属于动手派,那么想办法把它变成动脑派。

第二,加班是因果报应+蝴蝶效应

所有的加班都不是突如其然,而是早就种下了因,很不幸在你这里结出了果。

你在晚上要开的会,是因为早上没有做好安排,什么无关紧要的会都去参加;

你在半夜赶着做方案,是因为白天没有理解清楚需求,自己又不去问明白就胡乱开始干;

你通宵达旦改Bug,是因为当初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潜在问题,现在只能亡羊补牢......

实际上大多数加班并不是外界不可抗力导致,而是自我的对内思考力和对外沟通力不足导致。

而一个人的思考和沟通能力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更多人的工作方向,到最后以讹传讹,方向越来越偏,加班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蝴蝶效应。

我有一段印象深刻的加班经历。

那天我们全公司在外面团建,结果客户一个电话打过来要求下周的提案提前到明天。于是大家匆忙吃过午饭后,就坐着大巴浩浩荡荡从外地往公司赶。

下午三点回公司后,十几个人坐在会议室里憋想法写方案,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十一点,方案弄得七七八八了,结果客户一个电话又打过来说案子先不做了,明天不用去提案。

好家伙,一大帮人一天的时间全白费了。

后来我们复盘原因,发现是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客户只需要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是我们内部过度解读以为很复杂,于是大动干戈开始干。可实际上,大家只用把手头现有的东西拼凑一下先探探客户口风就好了。

本来那天该团建团建,该吃饭吃饭,该玩耍玩耍,就因为一个信息判断失误,让所有人舟车劳顿赶回来加班,实际上全是无用功。

这种例子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

一个微小的源头出了差错,但没有人发现问题,导致一错再错,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所有人都被拖下水。看似集体在加班,实则集体浪费生命。

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复杂的事情想简单,对方想要A却给对方B,事先规矩不讲清最后互相甩锅,90%的加班源头都是这些原因。

剩下的10%才是老板有毛病。

怎么去和老板据理力争的文章网上有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另一点,改变自己才更靠谱。

如果当初能多往前思考一步,考虑问题周全一点,想清楚了再干,能减少一大半无意义加班。

把加班的原因扼杀在摇篮里,这才叫提升主观能动性。

最后一点,加班不是形式主义的比赛。

我见过晚上八九点在办公室里“加班”实际上却在打游戏的人,他们真正用在加班工作上的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

我也见过老板不下班我就不下班的投机者,每次老板前脚刚走他后脚立马走人;

我更见识过五花八门在微信上晒月亮晒打车晒夜宵的“社畜”,他写朋友圈的文采用在写方案上早就下班了。

本来加班是让你加紧完成工作进度,如今却变成形式主义的表演。甚至有的公司把加班变成KPI写进员工手册里,规定一个月起码加班XX天以上,否则就是不合格。

实在是荒唐。

但如果深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形式主义是因为老板不作为。

老板制定了模糊且不合理的目标、期待和规则,也没有理解不同工作的属性及对人才的要求。这种一概而论的粗放型管理,导致最后所有产能问题只能用加班来解决。

比如一个理科背景的老板去评价文科生写的文案,老板满脑子想的都是你一句话怎么不把我5个产品卖点都塞进去。磨到最后就是文案写了100稿写到头秃。

再比如,有老板认为只有坐在办公室里才是努力工作,不在位子上就是摸鱼。但什么工作都要在办公室里做才是做吗?不一定。那种依赖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工作,更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而不是闹哄哄的“菜”。

又比如,老板看到晚上八九点还没走的员工,就想当然以为那是努力奋斗的模样。殊不知这些人白天都在泡茶聊天,下午三四点才开始一天的工作,那当然要加班了。可老板白天不在办公室,看不到这些,反而觉得早上准时到公司做好工作的人都是偷懒。

别笑,这些例子全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先有了上面老板的管理不作为,才有了下面员工的无奈跟风学。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越走越歪,加班加了一大堆,产能却并没有增加多少。

要从根源上杜绝无意义的加班,最上面那个制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的人才是关键。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

说到底加班不是形式主义的比赛,它依然是结果导向的努力。

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对各位身处加班之中的朋友们有所帮助。最后愿大家少加无意义的班,多享受生活的美好。

共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2020领英Linkedin年度行家/2018领英Linkedin年度最强音/专注于职场经验,逻辑思维,个人成长技巧分享。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