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别把身边的人当猫踢!

01

有郭敬明的综艺,总能高频上热搜,《演员请就位》也不例外。

最近我在B站刷综艺片段时,发现只要镜头里有郭敬明,几乎满屏弹幕都是嘲讽和谩骂,角度千奇百怪。

他在拍摄现,与演员的身高对比嘲讽来一波;
他生气演员没达到要求,专业技能的嘲讽来一波;
他在评分时拉票,前两期的辩论battle嘲讽来一波。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其实背后有另外一层意思:一个人哪怕再糟糕,也不可能100%的言行都是错的。

而且搁日常中,这种“贴标签”的行为还很可能造成冲突

就好比老板说:“你的进度已经慢了两天了,赶紧抓紧做啊,不然要影响团队了”,大家通常都能接受对吧?但如果老板说:“你是不是没团队意识啊?是不是没责任心啊?”你听了肯定非常不爽。

人们经常用一件事去把一个人360°全方位否定。

而人是有很多面的,评价一个人,得就事论事地评价。毕竟一辈子做那么多的事情,有的错了,有的对了,有的存在争议。

以局部否定全局,是人们容易掉入的陷阱。

02

我以前有位数学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带来很深远的影响:要量化看待问题。

太多人喜欢绝对地评价。

喜欢的人,他的所有全部喜欢;不喜欢的人,甭管他做什么、说什么,哪怕一个微表情,都是满满的嫌弃厌恶。

实际上这种态度挺偏激的。

前阵子参加《吐槽大会》罗永浩,透露自己已将6亿负债还了4亿的消息瞬间上了热搜,圈粉无数。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他都没啥好感,口无遮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在座各位都是垃圾”的死样。

但欠钱还钱这点,他堪称典范,我不得不服。

这世上有两种典型的思维

1、二元制。要么0分,要么10分,只有好or坏、对or错两张牌。

2、分数制。比如满分10分,一个人A这点是5分,B是6分,C是3分。

量化之后,我们会更加客观理性。就像现在的体检报告信贷评分,都不会直接下个结论,而是清楚地告诉你对应数值,有个高低比较。

我本职是IT产品狗,系统设计里经常用到一个概念叫“权重”,其实就是同个意思。

评价一样东西or一个人,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它们的重要程度不同,根据不同权重量化得出的结果可能才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映射。

打个比方哈。

相亲节目里,有时嘉宾一上来现就灭了好几盏灯,主持人问原因,有人给的理由是发型不够精神、衣品不够时尚。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可就像主持人说的:“我们是不是等多了解一些再下结论?”相比起性格和三观,发型和衣品的权重并没那么高吧?

别用一个细节、一件事去定义一个人。

要真如此,这世界得多无趣啊。

03

解决问题时,分离量化也是个有效策略。

前几天有位读者说,他今年写公众号,阅读量一直只有两位数,但他自认文章写得比很多大V要好,苦恼得每天唉声叹气,怀疑做自媒体已经不行了,公众号流量也不行了。

想做好自媒体,写得好是一方面,但并非决定因素。

影响更大的是流量。

比如平台。有些人适合写公众号,有些人适合知乎,有些人适合今日头条等等,不同平台的文章风格不同。不少人可能在A平台一般,在B平台就非常出彩,那么他就应该大力发展B平台,再去拓展其他领地就相对容易。

比如定位。公开写作和自己随心所欲地写是两回事,输出有价值或是有意思的东西才是关键。

比如坚持时间。写了几个月没什么人关注很正常,但如果一两年了都没读者,那就要反思是哪些因素不行。内容质量不行,那就想想是否是受众、话题还是其他地方不妥;推广不行,那就想办法渠道发布,让更多人看到。

只有把问题一个个地拆分量化,你才有可能一个个地去解决。

而不是简单丢个“我能力不行”“自媒体不行”的结论,最后看到别人吃到互联网分享红利时,在一旁捶胸顿足地懊恼。

心理学书籍《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世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比如说展示自己的想法,是我的事,至于展示之后别人喜欢还是讨厌,那是别人的事。

本质就是把事情拆开看待,把问题拆开去解决。

我们遇到的困境,通常是由一系列问题组合而成的,比起指望来一个大招全部解决,各个击破,反而是更现实也更有效的方法。

04

你可能听过“踢猫效应”:

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

而太太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小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

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猫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猫一脚……

个案例通常被当做是坏情绪带来的连锁反应,而情绪化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分门别类地把事情限制在它本来的影响圈子里。

导致一点点负面因素,就有小火苗点燃森林的效果。

我朋友部门曾有个年轻的员工,失恋了,第二天没来公司

电话关机,微信不回,连失恋都是从他朋友圈看到的。那周刚好有个系统新版本要上线,影响开发进度先不说了,同事们都开始担心他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联系他家人,家人也不知道情况急得团团转。

第三天早上正当同事准备去他的住处时,那位小哥走进办公室,得知自己在外地的父母都差点要赶过来时,叹了口气说:心情不好,想安静下。

被上司狠狠臭骂一顿。

小哥委屈得当泪奔,觉得自己太可怜了。

哎,所以你发现没,有些人处于黑洞般的连锁反应中,总以为时运不济、天天水逆,其实是因为太缺乏“分离能力

成年人应该懂得,当一个地方情绪点燃时,得赶紧铺设好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不断延烧,同时想办法降温才是正经事。

正如台湾作家吴淡如在书中所说:

在我看来,成功的人脑袋多半知轻重、有条理,会把许多事情放在不同的抽屉里。

比如失恋,很难短时间忘怀忧伤,可是你的工作分明与失恋无关。不要把工作和恋爱混为一谈,请把它们放在脑袋中两个不同的抽屉里。

分门别类,是重要的生活智慧。

越消极,越要懂得分离。
越混乱,越应分而治之。

我们一路走来会遇到无数的人、无数的事,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没有关联的,只是过于绝对化的定义把它们涂上了相同的色彩。

久而久之,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颜色也会愈发单一。

所以说,下次当你评价他人,或是面对不顺心的局面时,请记得,大而化小+分离量化,或许是个更理性睿智的态度

请守好你心中的“抽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复制成功
工作  态度  踢猫效应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我在想,就拿失恋来说,如果太容易做到分离会不会显得太薄情,在很悲伤的状态下很难以好好做别的事情吧

2021-01-07 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