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伟
在「你会讨好你的领导吗」的知乎话题圈中,赞同数最多的回答是:“今天领导不表扬一下我,我就觉得被批评了”。
话题另一端,有管理者也在发问——「为什么我不好意思批评下属」,赞同数最多的回答是“如何批评才不伤人”的系列技巧。
相比职场人「讨好领导」,很多时候管理者也在刻意「迎合下属」。
毕竟,“情绪忍耐力”逐渐降低的年青一代在步入职场,职场也越来越倡导平等、开放,管理者变得愈加小心翼翼,甚至刻意想做个“老好人”,担心给下属和团队带来负能量。
但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只说好话,只夸奖不批评。如何进行更好的负面反馈,也是传递能量的重要部分。
01、传递正能量≠做个老好人
有研究表明,在理想关系中,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的比例是5:1,通常这种情况下团队更有战斗力,组织绩效更卓越。
而且,人天性对消极事物的反应比对积极事物的反应更加强烈——负面新闻比正面新闻的报纸销量更大;相对于赞美,更关注批判性的评论。
在工作中,积极乐观、正能量、鼓舞人心、点燃团队……这些词汇总能让我们联想到一些成功管理者,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各种领导力模型之中。
2017年,密歇根大学Ross商学院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教授金·卡梅隆提出了“正向领导”的概念,他认为好的管理就是激活团队能量,鼓励管理者采用积极正向的管理方式,核心则在于“传递正能量”。
而给出赞美、鼓励和肯定,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方式,所以,很多组织将其通过激励体系“强制”推行,比如推出点赞平台、鼓励卡等措施,希望借此促使管理者能够给予下属及时有效的认可。
研究表明,对于一名有效的管理者,“正能量”的重要性是影响力或专业学识才能的4倍,它也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管理者将传递正能量等同于讨好和迎合下属,那就是对“正能量”的最大误解。
正能量并非是时刻微笑或甜蜜互动,表现得“好相处”或高情商,且进行批评或负面反馈。
这是对正能量的误解,也是对情商的误解:“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情商不是避免对抗,而是努力培养自己有策略地处理对抗的能力。
正能量的核心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将其简单等同于好相处或回避负面反馈,反而会导致管理者无法开展强大、高效的对话,无法带领团队成员成长,也无法培养能够影响和引领人际关系的能力。
现实情况中,某些时候,管理者们必须说“难听话”,或传递消极信息和难听的言辞,针对下属或他人的表现,提出批评意见。领导者不需要成为好相处的朋友和同事,而需要成为团队/专业领域的「定海神针」或「主心骨」。
有一组调研数据说明,相比积极反馈,纠正性反馈更能帮助人们提高水平和能力:
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获得纠正性反馈而不是积极反馈。
72%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收到更多的纠正性反馈,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92%的人同意“负面意见如果反馈得当,有助于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所以,管理者要做的不是维持“好人”形象,讨好下属,而是学习如何支持性沟通——在不激发他人防备心理、不挫伤对方自尊心,或不歪曲相反观点的前提下,传递消极反馈或提出批评,促进可持续发展。
02、学会支持性沟通,更好地进行负面反馈
对于管理者,如何积极地,运用正向管理的理念传递负面消息和反馈,这很必要且更棘手。
因为消极互动做不好往往会损害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正向氛围或关系,挫伤积极性。
如果员工觉得在沟通时自己受到了惩罚或威胁,他们通常会做出防御性的反应,因此他们更注重识别反驳,而不是倾听。
但是如果消极反馈和沟通是建设性的或有支持性的,那么沟通就会更有成效,也是我们要谈及的「支持性沟通」。
支持性沟通的目标不是被他人喜欢,或让他人觉得你是一个好人的“好人专用技巧”,而是让员工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如何进行支持性沟通?
我们可以分别从沟通宗旨、方式和对象来寻找其中的技巧。
宗旨:认可他人,而非否定他人
无效沟通的典型特征是对人的自我评价、身份特征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情绪。如何避免无效沟通,首先是要确保我们的沟通宗旨不是否认对方的存在和重要性。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在传递负面反馈或提出批评时,总是表达自己的优越感、不可超越性和唯一正确的,往往会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
你可以通晓他人不知的东西。
你可以弥补他人不足的地方。
你可以胜任他人不能胜任的岗位。
你可以完成他人不能胜任的职位。
……
这种情况下,沟通很容易滑向冷漠型沟通——拒绝对你的言辞做出回应,避免眼神接触,感觉不被重视或无关紧要,不愿表达。
相反,有效沟通则有助于使对方感觉自己被认可、理解、接受和被重视,其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尊重他人、双向沟通。
尊重型沟通:传达平等主义,帮助对方感觉到自己能够合理地查明问题或解决问题,强调双方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突出自己的优越感。
双向沟通:当提问时,给对方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沉默,某种意义上沉默也在传递信息),鼓励对方参与互动。增强双向沟通的经典法则是,一个人一次说话不要超过三四句。
内容: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是支持性沟通的重要特征。当在传递负面反馈或批评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评价是对对方行为做出判断或归类。例如:
你总是迟到。
这是你的错。
你胜任不了这项工作。
这些评价则会使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攻击或被否定,第一反应则是防御,进行回击而不是倾听:
我怎么总迟到了,你有证据表明吗?
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别人的原因。
我为什么胜任不了这项工作,我比你能干?
每一次防御则都将会带来更多的争吵辩论,甚至是不良情绪和关系恶化。而如果利用描述性沟通,则会避免这种情绪化沟通。描述性沟通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客观描述目睹的事件或你认为要修正的行为,心平气和地说明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急于对事件进行评价。例如,这个月你的绩效表现没有上个月表现那么突出,而不是这个月你的绩效表现真的不尽人意;你今天迟到了10分钟,而不是你又迟到了。
其次,客观描述事件或行为带来的结果或你的反应。
例如,你这个月绩效落下了,我担心会影响到你的季度考核;你今天迟到了10分钟,我们延迟了会议。这些描述的特征都在于客观描述感觉或后果,而不是对人的品行进行评价,当对方听到这样的反馈,也会将精力集中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防备批评。
最后,提出一个更容易接受的替代方案。
在反馈不满或提出批评时,集中讨论替代方案,而不是评价个人,将行为和评价区分开。例如,为了弥补上个月落下的绩效,这个月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是什么原因导致上个月的结果呢?这样对方感受到的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遭到了批评。
对象:针对问题,而非个人
“对事不对人”是我们在管理沟通,或是当众批评时,经常被放到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被说出时,氛围依旧会紧张,被批评者依旧会觉得遭受批评。
真正的“对事不对人”是什么样呢?
沟通内容聚焦点在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问题就在于你”,针对问题的沟通一般与既定的通用的标准要求或期望相关,而不是与个人的意见想法紧密相关。
如果在沟通时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总是不自觉的加入对人的评价,不妨尝试在沟通中尽量不要使用“你”这个字眼,这样能更多的引导我们关注事情本身。
另外,仍需要坚持”正向领导“的理念,善用积极词汇,坚持5:1的原则,针对每个否定句,可以尝试说出3~5句肯定句来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个人掌握上述「支持性沟通」的技巧,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进行正向地消极反馈。
因为任何沟通都是双向的,对方的接收的信息和反应并不能被控制,对方很可能会破坏积极沟通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当你说出“你这个月的绩效表现不如上个月,我很担心你的季度考核”。对方的回答是:“你担不担心不重要,我不是很在乎你的感觉”。
这个回答出乎意料,很可能直接让沟通再次滑入情绪化的消极反馈中。
对于此,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识别这种出乎意料的反馈,重新回到支持性沟通的第一步——回应道“你不在乎我的感觉,我很惊讶你的回答”,而不是被对方带偏。
这恰恰也是支持性沟通最挑战的地方。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