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什么才是正确的搞钱方式?

前阵子不是股票涨得不错嘛,各种理财论坛都分外热闹,说自己买的基金半年翻番、一周赚了几千块的比比皆是。

“哈哈跟着谁是买就是爽,两个月暴涨了30%,看好他!”

这类帖子的下方,话题集中在两个部分。

一是说自己买了某某基金,让别人看看怎么样;二是聊跟着哪位大V买特别容易赚钱。

可我觉得吧,这类讨论or建议,几乎没太多意义。

为什么?

01

很多年前,我刚开始买基金股票时很喜欢让人推荐,最好能甩一串编码告诉我“买它!”

后来我下投资,折腾理财,接触的投资问题里高频出现类似的问题:

“买哪只基金比较好?”
“每月定投多少钱比较适合?”
“要加仓吗?要卖吗?后面还可能涨吗?”

这才感受到,你压根没办法给出某个具体建议。

只要你去理财社区里转10分钟,就会发现无论哪只基金都有一堆人骂基金经理太烂,晒各种亏损截图。

越是投资大V,骂的人越多。

就比如被骂出圈的蔡**,网络流传“昨日经理菜,今日蔡经理。昨日蔡跌跌,今日蔡爹爹。”

伸手或抄作业的做法,看似最快得到答案,但大概率会扑街。

首先,不知道操作逻辑,就算买对了你也压根拿不住。投资里,最考验心态的并不是怎么买卖,而是怎么持有。

其次,想直接得到答案的人,通常不愿意慢慢变富。

有个读者曾问我指数基金能不能买,以及我真实收益率多少。我简单回复后,过了不到两周,他说,我跟着你买了指数基金,现在亏了300多块了,怎么办啊要不要割肉啊?

这……我顿时感觉一口大锅砸来。

我能理解,谁都喜欢现成答案,毕竟比起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要轻松得多嘛,可你发现没——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去做,结局通常大不相同。

同样的答案,放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相悖的况。

单纯要个建议,其实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

02

公众号有个问答专栏,如果你留意的话可能会发现,我经常会说,“从你提供的信息看”、“如果是我,我会……”、“假如你的目标是XX,那么……”

不会丢出结论性建议。

什么叫结论性建议呢?

某个专业好不好?——好。
我要不要辞职?——要。
我要不要转行到某个行业?——去吧。

这种单纯的结论性建议,价值几近于0。

我不知道你的背景信息啊,就算你说老板如何坑人、同事如何恶心、办公室政治如何让你抓狂,我回复一句“你赶紧辞职”也是特别不负责任的话。

老板是怎么样的坑?同事真的恶心吗?你辞职后还能找到工作吗?……

决策时,要基于大量信息综合考虑的。

多数时候,我会尽量给出思考逻辑和找到答案的方法。

就像有人问,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平时有研究互联网,想转行做产品经理可行吗?

我会告诉他:

1、你去招聘网站上,搜索岗位名称;
2、再看职位要求,找出共性部分(需要会什么工具、要掌握能力、具备什么经验等等);
3、接着对比自己是否具备;
4、假如能达到70%的要求,找份初级岗位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步骤或许并不全面,但它可以成为你找到答案的思路。

03

这么说吧,你对外寻求建议时,不妨把它作为了解自己的过程。

产品战略专家梁宁说过两个观点:

1、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做决定的能力。

2、做决定需要两件事,一是信息环境,二是决策环境

事实上,不少人向他人提问自己的选择困惑时,是连所处的信息环境都不太清楚的。

找工作时,只想找到钱多的工作。不知道自己优势是什么、不知道喜欢或擅长什么,仅仅因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而想跳槽

投资时,只想找稳赚不赔的产品,没搞懂投资的东西有哪些风险点,自己是否可承受,收益和回报是否成正比。

买房时,只想买了作为投资,接着坐等房价翻番,没去了解城市经济背景、支柱产业常住人口等影响房价的因素。

我们做决策的思路,通常包含3要素:

明白自己在什么位置->要去哪里->如何实现。

越量化、越具体,实现的可能性越高。就像打开导航App,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此刻在哪里对吧。

而很多人在第一步就扑街了。

没有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环境。

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有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之后,进而才利用判断模型

个例子哈,有学生朋友问:我大三了,要不要考研呢?

你就可以这么分析:

如果你想考研,考虑下未来计划要从事的职业,学历是不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是,那可能就值得投入2-3年去投资学历。

如果你想工作,那你计划从事的职业,经验是不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是,那就值得投入更多时间去获取行业经验。

模型一旦建立起来,你就能通过模型去自动寻找答案。

所以,只有先充分客观地了解现,才能抓住核心问题,进而抽丝剥茧地发散出可选项,再对每个选择分析对比,最终得到结论。

04

之前我买了几套海外房产,不少读者看到后就问:那个地方的房子真的可以入手吗?

要不要买房,这背后是包括了许多考量因素的。

就像我以前在文章中所说,我由于已经买了刚需房、也在国内买了投资房、偏好房产投资、可接受一定风险现金流相对稳定……所以,我才入手。

我只能说,这是我的选择,但未必适合每个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何况,人的潜意识会解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你想买房时,看到的都是支持你买房的信息;当你不想买房时,看到的都是让你别买房的信息。

对自己不了解时,我们常常寄希望于外部。甚至有一种暗戳戳的心安理得,成功了归结于自己的实力,失败了会归结于给建议的人:你看,都是你说的。

请一定记得啊:能对自己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说,下次询问他人意见时,不妨先将自己的信息环境决策模型盘一遍,试着分析可能的选项,思路会清晰很多。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书中说过一句话: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能为自己做决定的人。

共勉。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7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