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靠5块赚600W:你看不起的生意,往往特别挣钱

01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售楼电话,我表示近期没有买房计划后,那位小哥恳请我给他半分钟让他简单介绍完就好。

我那时在等车,刚好没啥事,那就介绍吧。

听完后,我表示确实没有兴趣,可小哥的热情似乎没有任何消退:“这楼盘性价比非常高的,我周围很多人的买了”“我们还能帮你联系贷款,钱肯定不是问题”“你刚才能听我介绍,肯定也是感兴趣对吧?”我后来就挂了电话。

没几天,我又接到他电话。

依然是怂恿我去看房,说能开车来接我、并不断地说楼盘如何好。后来我才知道,一些同事也接到他电话,加了微信后,他就铺天盖地地发来多个楼盘信息和一堆群发销售信息

事实上,这种方式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虽然他看着很敬业也很辛苦,但将太多时间花在没必要或者不值得的地方。反而给人感觉缺乏专业度,不断扣分,直至丧失信任感后拉黑。

02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有种感觉:只要我多接触客户、只要我用力争取每一个客户,就一定能提高成功率。

看似没毛病,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之前看《三十而已》时,有一幕大家都看得很爽。身为奢侈品销售的王漫妮一直踏实接待客人,有一次遇到一位穿着土气的陈女士,同事们都懒得接待,王漫妮出于职业素养,热情地给陈女士做介绍。

最终,陈女士买下了100多万的定式钻石。

这种反差故事,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但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出现的几率有多少呢?

我以前读书兼职时期,认识一位做过化妆品柜姐的小姐姐。她说,好好接待每位客人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服务好那些“重点客户”。

销售业绩好的的柜姐,不仅各方面专业能吸引来新客户,同时都是维系老客户的高手。有了新品,主动提供给老客户试用;店里有活动,把适合的产品搭配好+计算出最优惠的方案,给客人发过去。日常提供护肤建议,甚至有的老客户临时去一些需要化妆的合,来不及时就直接跑到专柜找柜姐帮忙化妆。

这些客户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服务得好了,她们经常介绍身边的人来买,通常一次都消费大几千元到数万元。

优质客源就这么一点点地拓展开了。

相比每位客人都以100分态度对待,这是一种更有针对性的销售模式。

有人或许认为,这不是看人下菜吗?好功利!

可你想想,现在连App上的广告都是根据大数据千人千面地展示,而不是单纯靠铺天盖地做投放,说明筛选客户本就是营销中的第一步,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愿意错过每个客户,说白了,只是人天生对损失更加敏感,抱着“万一他是大客户呢”的侥幸心理,不断付出时间精力在碰运气。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目标》书中表达过一个观点:

“自制力是消耗品,只能用于有限的目标上。”

我觉得这话改改也成立:

努力是消耗品,只能用在有限的目标群体上。

想提高投入回报率,就必须意识到这点。

03

除了找准自己的重点客户,还有一点,就是有针对性地提供价值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历:

走进一家店,销售推荐都是价格相对高的东西。连去卖药,药店里有时推荐的都是同类型里最贵的那个。

其实都能理解,大家都想多赚业绩,可你至少得提供适合的产品服务对吧。

不然就是浪费彼此时间。

我之前买房时,遇到不少中介推荐房子都是十几二十套地发过来。很多房源但凡看一眼就知道,完全不符合我的需求。有时就是在平台上根据字段将房源简单搜索下,把搜索结果发我。

可这些事情客户自己就能做呀,中介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他们的心态或许有点儿类似“鸟枪法”:我丢出去几十套房源,能中一套是一套。

但想要命中目标,你首先做的不是拼命撒子弹,而是要瞄准目标。提供几十套没认真分析过的房源,真还不如有针对性地提供3-5套。

我看过一个跟拍房产中介的视频里,里面的业绩冠军说,中介通常是按照片区卖房,这种方式其实有不小局限性。举个例子,有的人买房是为了投资,中介多数只会推荐自己门店的房源,但很可能那个片区本来就没多少投资价值

他怎么做的?

针对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他自制了一张包含了城市涨幅最快、城市近5年规划等重要信息在内的地图,每张成本5块钱,他自掏腰包去印刷,免费提供给目标客户沟通时就拿着这张图讲解,而且不定期更新数据

这位“业绩王”入行已超过15年,经历过楼市黄金时期。2015-2017年,他的月薪最高曾达到近40万元,成为销售总监后带的团队也是区域里业绩最高的,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或是老客户介绍,累计收入达到600多万,连他自己买的投资房都涨了不少。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有150多万房产经纪人平均每个经纪人每年只卖出3套。

其中确实有市场政策、地域等多种原因,但同样环境下,懂得找到适合的客户、提供适合价值中介,收入大概率能跻身头部。

有没有抓住重点、有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价值,结局会很不同。

04

很多人工作很努力,对所有工作、所有客户都一视同仁,这样做确实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好感度。

但如果可以多思考以下问题,或许能让你更是事半功倍:

TA是不是你的目标客户?
有没有办法提高成功率
怎么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合作对象?
……

雨露均沾的平均用力,不如去寻找价值权重最大的因素。

比如写文章或内容创作。

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考虑每位读者喜好。今天A说要想看八卦,明天B说要看干货,后天C说可以写写科普,D建议写情感文艺也不错……你咋办,总不可能什么都写去迎合所有人吧。

你要做的,是知道你的内容最吸引谁,然后向他们提供有价值、有吸引力的东西。

再比如混职

有些人公司好多年,一直混都不怎么样,这时不妨想想是自己能力有问题?还是领导或公司不适合你?或是行业走下坡?埋头苦干未必是个好现象,该重启时就得果断重启,该换跑道就得尽快换跑道。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年头,单纯以量取胜的情形,越来越少了。

懂得用同样的精力,有针对性地找到适合的人、有针对性的提供价值,尽量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所谓核心竞争力,大抵如此吧。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