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力》一书提到:“无论是谁,他人终究是你生命的过客,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掌舵者。”
对此,深以为然。
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会把一切看得很淡,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
开始收回注意力,专注自身,不再周旋与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学会隐藏了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若是从滔滔不绝到沉默寡言,从懵懂单纯到稳重通透,往往意味着三件事。
01看透了人情冷暖,明白多说无益
作家三毛曾说:“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场必然的季节。”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经历难免会有高有低,处于低谷,在你身边的人屈指可数;若在高处,身边的人都会不请自来,可劲吹捧。
看透人情冷暖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才会成长。
《人际交往心理学》一书中有一个故事:小洪很喜欢写作,有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作文比赛,得了二等奖。
听了太多夸奖之词,他开始飘了,觉得自己写作功底强,今后一定能出书、成为一名作家。
有一天,他的好友小冯找到他,出于好意对他说:“你不能骄傲自满,你现在的文笔很一般,应该继续刻苦用功。”
谁知,小洪不屑一顾地说:“我这么优秀,有多少人追捧我,我还需要看书吗?真是笑话。”
但没过多久,由于自身逐渐懈怠,也随着写作获奖的光环淡去,曾经追捧他的人早已远去,留下一片对他产生自满心理的嘲讽。
捧起一个人很容易,但往往我们会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状态。
无论处于高处还是低谷,都要学会对外界声音有一个淡然处之的态度,这样就不会迷失自己。
反观他的朋友小冯,学会很多话多说无益,不如专注自己。
他每天按时去图书馆读书与写作,两年后,他成功出版新书,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但他并没有受大家热情声音的影响,依然专心创作。
很赞同网上的一句话:“很多事情多说无益,只有修行好自己,才是最正确选择。”
人一旦看透了一些事情,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并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分得清主次顺序,不再把目光停留在别人身上,而是学会专注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并非坏事,而是把时间留给自己,多在自身上下功夫,磨炼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02不擅长社交,干脆放过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自己不擅长社交,学了很多方法依然无济于事,应该怎么办?”
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人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和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较劲,不然活得会很别扭。”
与其逼着自己做不擅长的事,倒不如学会放下,干脆放过自己,同样会迎来不同的风景。
青年作家梁爽曾经因为担心自己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会成为她的职场短板。
所以,每次加完班同事们都会聚餐,她安静地待在一旁,听职场“老油条们”讲经验、听同事们讲最近的八卦。
她全程不插言,觉得这是无效社交,还白白浪费时间,但碍于同事关系,又不得不参加,这让她的内心产生一股拉扯感,很是别扭与焦躁。
直到有一天,同事无意间提起一件事,让她有了全新的思路。
起因是同事很羡慕她所在的海外部,人人外语好、业务能力强,在软件上和客户聊天就能轻松成单。
不像他们内贸部拉客户需要靠应酬,有时客户在酒桌上明明答应签单,但只要同行价格更有优势,他们就会选择别人。
听完这件事的她便悟出一个道理:职场社交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核心竞争力。
认准了这一点,她便放下心中的忧虑,专注培养自己的能力。
此后,不论别人怎么看,她都不会勉强自己,她会找不同的借口不去参加聚餐活动。
她开始专注自己,哪怕下班后,她在家都研究与工作相关的邮件与案例,打磨专业技能。没过多久,她便拿到了部门的最高奖金。
很认同《把自己当回事儿》书中的一句话:“把自己不擅长的空间腾出来,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去做可以让自己发光发亮的事。”
对于不擅长的事,没必要勉强自己,选择放过自己,去做擅长的事,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与人打交道是退缩的行为,而是因为在不适应的场合,她会选择沉默应对,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可能会侃侃而谈。
一个人不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变得越来越沉默,是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一些,而不是为了刻意迎合别人,勉强自己,也累了自己。
03内心有过创伤,不愿敞开心扉
心理学家金圣荣曾说:“一个人源自内心的创伤却是始终无法淡化的,它能够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人的内心一旦有了伤痛,负面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排解,很容易郁结在心,再不会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重温《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才发现主人公李的经历充满悲剧。
他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相爱的妻子,两个女儿和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原以为可以这样继续幸福下去。
谁料到,他去超市买东西的间隙,忘记盖上壁炉罩,从而导致了一场火灾。
等他从超市回来时,仅仅几分钟,大火便无情地迅速吞没了整栋房子。
可悲的是,三个孩子已经葬身火海,只听见一旁的妻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们还在里面……”
他仿佛失去知觉,大脑也一片空白,直到在警察局,他缓缓说出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引起了火灾。
一时间,他有些无法接受这场悲剧,当即抢过一名警员的枪想要自杀,悲怆的情绪再也无法压抑,情绪猛然失控。
谁曾想,命运的捉弄还未停止,妻子因为这件事与他离婚、哥哥因病去世,人生的黑暗随着火灾接踵而至。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自责,失去对生活的期望,愈发变得低沉。
他不愿与人交往,开始封闭内心,压抑的情绪一直影响着他。
因为他清楚,不是所有的伤痛都能说得出口,唯有自己独自消化。
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独居在一方小天地,才可以不用面对新的伤害。
正如《我们总是孤独成长》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伤,别人看似安慰的话语,有些其实只是在揭伤疤。”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地感同身受,只有自己默默疗愈。
与其向他人自揭伤疤诉说心事,不如独自承受,好过对方在旧疤上面踩来踩去,增加几分疼痛。
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喜欢吐露心事,未尝不是好事。虽然封闭自己,但也在始终地保护自己。
04写在最后
正如《独处的艺术》书中提到:“年轻时独处令人痛苦,成熟时独处令人愉悦。”
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喜欢独处。
因为他们明白有些话多说无益,不如专注提升自己;
把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只做擅长的事情,不擅长社交,会干脆放过自己;
即使内心还有伤痕,封闭自己,但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去诉说。
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才会明白,我们一生中注定有许多过客,与其向外索取,不如安住内心,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THE END-
作者:核桃木。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声音。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