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组织的5大缺陷和10个提升方案

注:本文源于盖雅工战略运营副总裁 李斌先生 在2023狮山论坛“组织向善:克服组织缺陷,提升组织能力”的主题分享。

文|李斌
整理 |盖雅学苑

大家好,今天以一个新身份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过去一直带HR团队,今年增加了一个新角色——战略与运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要从我去年一年的工作总结说起,“业务导向型HR”的工作模型

01、“业务导向型HR”的3个胜任力

去年一年,我做了四场直播分享,分享了四个话题。后来总结的时候我发现,这四个话题正好组成了业务导向型HR的工作模型。

图/“业务导向型HR”工作模型

这个模型中包含了两个维度,横轴是“关注人还是关注组织”。

“关注人“是HR一直以来的职责,也是HR的擅长点,关于人才的选育用留等,但近些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知识更新,我们也越来越关注组织,比如组织效能组织发展等等。

纵轴是“关注专业还是关注业务”,我们过去一直强调HR要专业主义,这是我们这个岗位合法性的需要;但最近几年好像不怎么谈专业度,开始强调HR要贴近业务,要走向前线。

通过横轴纵轴划分后,业务导向型的HR工作被划分四个领域。

右下角,关注人且关注专业,这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上HR的工作职责,我称之为全流程人才管理与人才发展。这个区域是HR的舒适区

左下角,关注组织且关注专业,这个区域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升组织能力。当我们把工作的重心从人的发展转型为组织的发展,从TDOD,HR也开始从原来的舒适区跳出来,进入到挑战区;

右上角,关注人且关注业务,今年与此相关最热门的话题便是人效提升,今天论坛的主题“蓄势提效 扬帆向未来”背后的核心也是人效,早上我们CEO专门发布了盖雅的人效九宫格,也紧扣人效;

左上角,关注组织且关注业务,在连接组织与业务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战略从制定到落地的流程,我称之为战略制定战略解码。战略是从业务中来,但战略能否落地核心还是组织能力。

当我提出“业务导向型HR”工作模型后,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业务导向型HR?这样的HR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胜任力

我总结下来,应该具有3个方面的胜任能力,理解业务,理解人和理解组织

1、理解业务

如何才能理解业务?我在去年的直播中概括了“业务四问”,即:客户是谁?产品是什么?如何盈利?内部价值如何创造?

客户是谁?需要知道业务的赛道选择、客户洞察,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理解我们究竟在服务于谁?基于客户价值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产品应该要做成什么样,也就是理解产品的价值定位以及产品分析。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商业模式营销策略了解我们内部的产品和客户经营,从而了解企业如何才能赚钱。当然,企业赚钱的底层也与内部的能力以及内部的价值如何创造有关系,这就包括流程优化企业核心能力等。

2、理解人

所谓“理解人”,一句话概括就是“理解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但最关键是我们要理解人的需求是什么,了解了需求,才知道如何激励大家?

理解人,在当前这个时代,尤其体现为对新生代员工的理解,因为他们经历的社会变革最多,特征变化也更多。

只有把人性理解透彻,我们才会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

3、理解组织

“理解组织”也包括了三个方面:

首先,要理解组织的形式,组织是一群人的聚合,维持聚合力是组织的本能。所以组织会天然地反对任何分散的力量,也会拥有一套消灭“叛逆”的流程和规则。

其次,组织一定是有目的的,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目标,否则组织没有价值。一旦在组织里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合法性可能就会丧失。

最后是组织的强制性。组织一旦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产生强制约束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旦进入一个组织中就会深刻的感受到组织的“压力”,这种“压力”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组织内成员的互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和生成组织的特性。

通过层层拆解,好像成为业务导向型的HR也没那么难,但实际上做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理解业务,听上说不难,但实际要真正去理解业务,可能就需要自己去操作业务。

我想这也就是我开始谈到我个人的角色变化的原因,只有深入业务,手沾灰,脚沾泥,才能更好地理解业务。

因为对业务也还不是特别熟练,所以我今天的分享还是聚集在组织领域,关注的是其中一个特别的话题“组织向善”。

什么是“组织向善”?

什么是”组织向善“?我们先看看人性的善,因为在我看来,组织和人具有一定可比性。

人是生命体,人性善恶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选择。组织的善,也可以是一种选择。组织的创造者选择组织拥有善的目的,比如2015年Open AI成立的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安全的方法来促进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

上述这种善,我称之为“组织目的的善”。

“组织目的的善”仰赖于组织建构者自己的选择。所以后来Open AI被微软投资后,就成为了一家”有限盈利“的公司。当今年ChatGPT大火的时候,在国外的reddit论坛上有一篇贴子也火起来了,名字就叫OpenAI是如何因为 10 亿美元出卖自己的灵魂“。

实际上,组织的善既可能是被赋予的,也可能是进化的,组织在进化过程克服自己的缺陷,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也是一种善。我将这种善称之为“组织形式的善”。

这么多人聚合成为一个组织,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然后不断克服组织形式的缺陷,使它趋向完善、趋向更高级、趋向完美,这个过程我将之称为组织向善。

组织目的的善”与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因为现实中,我们多数人无法决定组织的目的和使命

但如果基于组织形式的改善,对组织缺陷的纠正,便是我们HR的研究范畴了。

所以,接下来的分享,我主要围绕组织的5大缺陷展开,并提出了10个提升方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组织如何向善。

02 缺陷1: 组织是弱势的,服从领导者的善恶与智识

组织有的很大,有的很小,但实际上都很弱势,因为决定组织成长和发展的往往是组织的领导者。

为了更好理解,我将组织中的管理者分为三类:前现代管理,现代管理,后现代管理

关于“前现代管理”,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人,马斯克,他便属于“前现代管理”。

他在去年10月份收购Twitter这家公司,然后开始大张旗鼓地裁员、封号、推动新的管理模式等,结果是客户不满意,员工不满意,使用者也不满意。最后一算帐,公司净利掉了30%,马斯克个人财富损失了上千个亿,成为有史以来年度亏损最大的人。

一般来说,“前现代管理者”都是个人魅力型的领导。马斯克非常有个人魅力,旗下九家公司,涉及领域都是什么脑机接口、星链、太空探索、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和高科技前沿产业,他甚至也是ChatGPT联合创始人之一。

拥有个人魅力后,也往往容易成为自恋领导者。这样的人一旦开始变革,往往是“掉头式变革”,如同高速公路上急转弯。

在这类公司里,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如果他们能力非常强,善于团结,公司会扶摇直上;但如果相反,认知不够,无法听从建议,公司也会很快衰落,所以公司如何改进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自我反思,但问题在于自恋型领导的“前现代管理者”往往不愿反思。

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现代管理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三本书奠定了现代管理的基本逻辑,分别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我们现在学习的团队领导、学习型的领导者、渐进式的变革等都属于现代管理范畴。

这种管理模式下,领导者不再是公司的天花板,管理团队是天花板,组织发展也不仅仅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的反思,而是领导力的进化。

顺便提一下“后现代管理”,它是指组织中“没有领导”或领导缺位,当然这里不是说没有主管,而是不充分行使权力。一旦领导者缺位,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会增强,这种情况下的变革是涌现式变革,员工能力是天花板,核心机制是自我驱动机制。如字节跳动经常强调“Context, No Control”,就有点这样的感觉

面对不同类型领导者,组织如何避免完全服从领导者的自私和领导者的善恶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应对:

第一种方式是组织领导从自恋领导力到谦逊领导力

著名的领导力专家Michael Maccoby去年刚刚去世,他生前最有名的一本书就是《自恋领导力》。这本书强调自恋的人是最有领导力,认为他们最有自我驱动力、最有激情,因为他们冷酷无情、愿意冒险。的确,乔布斯马斯克都成功了,但他们只是少数。

这有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些自恋人的如何把公司搞坏的。

最近沃顿商学院组织心理学教授Adam Grant《重新思考》中文版一书在中国出版了。

这本书提到了两种综合征,一种叫冒名顶替综合征,一种叫外四分位综合症。冒名顶替现象是说我们很多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场外四分位综合症则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少人就患有这两种“病症”,不论哪一种最后都会反蚀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那我们应该怎样?

不少学者都告诉我们应该培育的是谦逊领导力,

比如,企业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在《谦逊领导力》一书中谈到一个核心观点,我们的管理者应该转换角色,与反馈者处于平等的位置,谦逊地听取他们的思想和想法。

另一位老先生,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卓越企业案例之后总结出这些公司的特点时,首要的就是他称之为“第五维领导者”的管理风格,这类领导者拥有有两个特点:谦逊和顽强的意志力

第三个人是斯坦福大学的第十任校长约翰·汉尼斯,他的代表作是《要领》,这本书谈到了十个重要的领导力的优点,第一个优点便是谦逊。他认为真正的管理自信是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准确认知,这种认知来源于谦逊。

我的观点也一样,只有谦逊领导力才有可能适应当下这个多变的时代。

第二种方式是打造真高管团队

“真高管团队”的概念是房晟陶老师提出的。什么是高管?就是那些C字头的人,CEOCFOCOOCHO……但在房老师看来,这只代表了位置,并不一定是真高管。

他对真高管的定义是:对外能够代表公司的竞争力,对内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领导一号位和高管团队的人。假设你是CHO,你对外能否代表公司在HR领域的竞争力,对内能否在HR领域影响到CEO和其他高管。

02 缺陷2: 组织是保守的,拥有强烈的边界意识

最近两年,有两家公司遭遇了滑铁卢。

一家是新东方,因为在21年年中遭遇“双减”股票瀑布式下降,但去年开始回涨。俞敏洪很厉害,双减之下他能快速带领公司转型,几十万人涌到直播间,新东方一夜之间又重新找到自己的活力,现在改名叫“东方甄选”。

另一家公司就不那么幸运了,股票一直在下降,这家公司是国美黄光裕从监狱里出来后说,“我们要用18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国美恢复往日的市场地位。”但18个月后,他们发了一份道歉函,“不能给员工工资,只能交社保了。”最后不得不宣布转型直播带货,学东方甄选,但看上去成效不好。

两家公司对比,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

虽然新东方和国美,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我们发现:企业很难脱离自己的边界。

新东方是成功了,但也只是个例,绝大多数在线教育公司都死掉了。

他们的案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组织是有自己边界的,我们不能超越自己的边界做其他事情。

这经过很多经济学的理论都在论证,从古典经济学专业化理论到后来交易成本理论,到现代企业能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企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逾越自己的边界,如同华为所讲,“一直朝一个城墙口开炮”。

新东方如果不逾越边界,他可能也死掉了。当前社会,因为很受政治变化、地缘变化等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要转型

那如何守住自己边界的同时,又抓住转型的时机呢?

一是开放式组织理念

当下所有关于组织的学术研究基本都认为组织应该是开放式的组织。

开放式组织是什么?就是说所有的组织是动态的,它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让组织更敏捷,适应外部环境。

我们需要从“人”和“学习”的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应该用最好的人才,提升人才密度,这样才能学习到外面的精髓。爱学习的高管团队也是能上能下的。与此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人才汰换。

二是开放式业务创新

美国有专门的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心。

所谓开放式业务创新,是指企业不仅利用自己内部的资源技术,也可以利用外面的技术,内部技术也可以开放给外部用。打通生态,一起去做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成果。

在这里举一个我们客户拜尔斯道夫妮维雅母公司)的案例,他们强调与终端消费者的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也被写到他们的工作方式中。

妮维雅有一款非常火爆的产品,即Black&White止汗剂,这个产品就是开放式创新的结果,他们与很多终端消费者一同共创,寻找客户痛点,最后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生产

04 缺陷3: 组织是矛盾的,分工促进效率,但天然地创造协同问题

组织一定是分工和专业化的,因为分工和专业化会促进效率。

亚当斯密《国富论》里的大头针工厂就是分工的典型案例。他说,“以前大头针如果工人自己去生产,一天最多能生产20枚。如果把大头针生产加工转化为18道工序之后,每个人一天能生产48000枚,增长了240倍。”。后来罗斯韦尔·李上校1815年接管春田兵工厂的时候,通过分工改造,也极大促进了美国早期的武器生产工业

效率驱使下,1855年世界上第一张组织结构图在美国纽约市伊利铁路公司诞生。

因为当时铁路公司是民营的,而且每个州都不同,存在极大的效率浪费,他们希望用组织图来调整员工工作模式,工作分配。由此我们开始就进入到科层化组织时代,但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当我们按照科层制去划分组织时,我们却发现组织效率又开始下降,因为组织出现了另一个现象,谷仓效应,每一个部门都好像一个谷仓,大家相互之间是没有沟通,形成利益区隔,也就是所谓的部门墙效应。

所以,组织是矛盾的,组织需要利用分工来促进效率,同时分工过于深化又会带来协同问题。如何规避这种矛盾呢?

一是以内部协同为原则的组织设计

我们说战略决定流程,流程决定组织,一旦有组织,结构就按照职能去划,划分后会发现非常影响流程效率,所以就会有不同的创新

比如我们客户缦图摄影(海马体),在公司变大后开始打造流程型组织。所谓流程型组织就是在公司内部按照流程在运转,而不是按照职能运转,主管从过去组织中的负责人变成流程上的赋能者。

再比如理想汽车,今年全面升级矩阵型的组织。在原有两个横向实体部门上新增五个横向实体部门,同时还有纵向职能部门,交叉形成矩阵型组织,本质也是为了协同。

二是基于数字化的流程性协同

我过去写过一篇文章,谈怎样才可能促进协作,其中核心就是要有信任。

但是今天我发现发现,在数字化时代,这一切有可能发生变化了。因为看不见人了,有可能信任关系并不是合作的前置了。

例如今年盖雅学苑典范企业案例集谈到的7-Eleven的实践,他们是全流程数字化运营的典范,他们的门店与总部、加盟商供应链等等全部通过数字化打通。那这样的数字化协同场景会什么样?

数字化协同首先会减少管理中人的因素,过去员工服从于人的管理,现在则是服从于系统,这便会减少许多人与人协同产生的问题;

其次,流程会自动往前走,不再需要人来催促流程,流程推动人往前走;

其三,所有的协作全部在线化,例如7-Eleven强调的“事事在线,人人在线,时时在线”,以激发员工自驱力

其四,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的业务诊断及时发现问题;

最后,因为数据可视化,流程绩效会更加客观。这些结果将进一步释放人的价值,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例如与顾客产生更多互动、门店营销

当人“不见了”,流程也会更快。

05 缺陷4: 组织是自私的小组织利益最大化

谈到组织缺陷,我们先看一下两个视角下的组织结构图

一是CEO视角,也叫管理视角,组织是科层制的,层层向下。

但如果从员工视角,组织图便是第二种模样,我们是中间那个小蓝点,然后会联想外面有部门包围着我们,外围还有一个更大的部门包围着我们的部门。在员工的视角里面组织图像洋葱,组织在创造层级结构的同时也为所有成员创造了洋葱结构,我们是被一层层组织包裹在最里面的。

洋葱模型里,员工被保护得非常好,很可能总监在干经理的活,经理在干部门主管的活,部门主管在干员工的活,员工在摸鱼,因为每一层都向自己的上级汇报,员工被包裹、被保护得很好。

这种结构不仅创造了内部的组织边界和利益边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组织悖论”:小组织利益最大化和就近服从,每个都人服从自己的上级,上级的利益是最大,最后就会形成小组织利益最大化。

最后会出现部门利益不一致、远离客户、远离目标决策慢等问题。

如何调整呢?

一是依赖“从使命战略关键任务”的战略共识路径

从洞察会议战略地图研讨,到共识会议,到战略解码核心目标就是达成共识。通过使命到战略到关键任务的层层分解,我们要把所有人拉到同一个层面,让所有人都知道公司今年的最大目标是什么。组织如果没有共识,小组织利益最大化就无法破除。

今年我们公司年会后,HR做的一件事情是将Boss一个多小时的发言(关于公司战略)转为一份6000多字的文档发给了全员,核心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有共识,让大家同频。

二是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设计

很多所谓各种各样的组织模型,但核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因为我们的钱是从客户那里来的,所以拉近组织与终极目的之间的距离,以客户为中心,走向前线,贴近业务。

不仅是组织的改变,还包含绩效模式的改变等。

比如我们公司今年推项目奖金,直接付出可以转化为激励,这就会更有效一些。

06 缺陷5: 组织是好斗的,组织是对人和事的优化,但实质是权力分配

关于组织的功能,首先它是对人和事的优化,通过组织结构流程的优化来提升效率。但组织实质上也是对权力的分配,既然对权力进行分配,组织也一定会产生很多冲突

概括来讲,组织内部有三种冲突,从最基础的良性冲突到恶性冲突到终极的好斗文化

良性冲突还好,某种程度上我们还要创造良性冲突,它可以推动组织进化。

但恶性冲突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恶性冲突下没有协调者,团队也是不职业化情绪化,这个时候企业文化出现第一级危机,冲突严重实际上已经代表企业文化没有力量。

如果继续往下,公司演变为一种好斗文化,管理者缺位,严重内部利益冲突时,所有人把斗争当作主要任务,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甚至解决问题也是为了斗争,这就进入了所谓的好斗文化。企业文化随之进入二级危机,即解体型文化,一旦到这个态,公司极有可能会解体,要么是一群人离开,要么主管团队大换血。

进一步来看企业冲突,本质上有三种类型:

领导层之间,尤其是高管之间的矛盾,我们称之为组织政治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我们称为“上下不合,令乃不行”;执行层不同职能流程之间的冲突是“组织内耗”。

那如何应对这三种类型的冲突呢?

一是从好斗到“好”斗

我们要形成一种良性的冲突文化,提供安全感,打造安全阀,设置安全铃等等。我们不能恶性冲突,但可以创造一些良性冲突。

二是叫去官僚主义

公司里官僚者越多,公司的冲突文化一定越强。

官僚主义也并不是现有的概念,1922年亨利·福特他的《自传》里面就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给我们的高管安排办公室,因为一旦给他们安排了独立的办公室,他们就会停下来工作,然后去思考为什么别人的办公室要比我的大。

官僚主义有几个具体表现:

一是官僚增多,比如管理幅度管理比最高不能超过25%,也就是1:4。我们公司一直控制在1:10左右。对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来减少层级。

二是表僚主义,各种各样的报表,表格越多不代表组织效率越高,有可能代表公司官僚主义越严重,因为管理者坐在办公室等各种表格来,而不是走出办公室,走向一线,这样管理一定是缓慢的、滞后的,也有可能管理者本身是不专业的,因此需要更多信息来佐证。所以,我们要分散管理者的权力,压缩审核流程,加速决策,也就是授权

三是守旧思维,绝大多数官僚主义的管理者都有一个严重问题,即守旧,或保守,不愿意面对变革,不愿迎接新流程。对于这样的管理者,我们需要通过影响一号位或企业文化来改变。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最后引用一个故事来作为今天分享的结束。

英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培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带到教堂里面去展示了一幅画,画里一个水手刚刚逃离了一沉船的灾难。画上的水手将他们成功逃离沉船这件事归因于自己的神圣誓言。这个人听完后说:“啊,这样啊!可是,那些在宣誓之后被淹死的人画在哪里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今天我所讲的,包括今天论坛上所有人讲的,可能都是一种幸存者的偏差,有可能也都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不一定能够被你拿过来为你应用。

我们只能去学习,去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找到这些案例、故事、分享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什么,才能更好运用在自己的身上。

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盖雅学苑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专为愿意思考的HR打造的、客观深度的知识输出和连接平台。通过分享洞见、挖掘实践,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来源: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thinkwithgaia)。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