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典
然而过去三年时光内忧外患,“降本增效、去肥增瘦”成为一众大厂的口头禅,寒冬不仅波及到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层管理者,也将不少职场菜鸟的“大厂梦”扼杀在摇篮里。
当裁员潮接二连三涌来,很多人奋斗多年搭建的职业堡垒被一夜摧毁,他们经历搁浅,也在十字路口彷徨决策,回到大海还是去往另一片天地,是他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这两年关于“核心人员、得力干将离开大厂”的案例故事比比皆是:
“下周,就是我加入腾讯九周年,我选择在同一天辞职离开公司,迎接新的事业挑战。”
“在腾讯待了4年,整整一个大学的时间”,尽管不舍,但还是决定离开了。
很多人感叹:互联网大厂留不住人了…
0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大厂?
职场中层管理者是被大厂裁员潮波及最严重的一波人,丢了工作的他们,暗暗涌入招聘市场,从急剧缩减的剩余机会中寻找未来。夹在中层的他们,比两头的人都更难。
向上比,他们不如高层在公司更稳,又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向下跟基层比,他们寻求下一份大厂工作的机会更少,还要被综合地考核管理能力、业务和团队融合度。
到中层这个段位,选择变得尤其重要,他们错不起。精疲力尽的他们内心戏是:活个水,换个环境,大厂还是算了吧。
虽然被动选择尤为艰难,但中层管理者至少赶上过大厂的红利期,可大厂危机对于如初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整个2022年,大厂对初级业务岗位的需求数量几乎没有增量波动,不仅在招聘需求上大幅削减,对于一些初级岗位的薪水预算也在缩水。此外,互联网大厂对年轻候选人的要求愈加苛刻:高潜、学历背景只是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对某一个垂直品类有足够多的了解。
很多年轻人哀叹:别说大厂了,小厂能收留自己都有点难度。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些主动离开大厂的人吐槽:
大厂会把人螺丝钉化,牛的是平台,并不是个人能力突出,一个人一旦脱离平台,很难在别处复制成功,所以要尽早离开;
大厂的忙碌,时间都花在了无尽的流程和制度上,并没有真正在工作,很内耗;
大厂有写不完的OKR,加不完的班;
用精力健康换取“金钱”不值得了,如今只想求稳。
02
上述离开大厂的人们众说纷纭,言之凿凿,可他们离开后又去了哪呢?
第一类,去创业的人。
他们认为大厂不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了,现在有更多新赛道、新机会出现。他们正好拿着手上的一番能力去学东西,去创造更大价值。
大厂留不住这群人,其实跟经济环境变化关系不大,因为任何时候你只要跑得比组织快,你都想去创业。
第二类,躺平的人。
有些忙是事情真的多,有些忙是无意义的内耗。
我有个学员,她就被加班折磨得心力憔悴。她在一个非常知名的社交软件团队做产品,夸张到除夕当晚,大家还在群里开视频会。更好笑的是,连清洁工阿姨都在卷她——三年来她唯一一次夜里12点前下班,在卫生间里碰到还在加班的清洁工阿姨,阿姨惊呼:呦,这么早就下班了呀…
再比如,大多数公司程序和产品经理特别卷。因为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很多工作没法量化,有些人担心被发现自己在做的业务没有价值,就要显得很忙。很多管理层一直开会也是这个逻辑。
对于那些再也不想被内卷和消耗的人,躺平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去云南丽江、大理做手工的人,正是在持续被内卷后,需要在工作体验和新生活之间重新找一个平衡点。
本质来说他们是降维打击。用大厂里学会的专业技能、管理经验,去下游找小企业,或去二三线城市降维打击。
逻辑很简单,既然在大厂里学不到东西,增长停止了,那就拿这个能力去变现,然后寻积蓄力量寻求下一个机会。再说了,如果在大厂里是基础专业岗,去小企业可能就是一个管理岗。
往上不能增长,往下也是一种增长方式。
第四类,考公的人。
考公其实是个误会,很多人是被公务员的虚假稳定性给欺骗了,现在公务员也是很辛苦的,能力要求也更多元。
前几天还有人问我,说自己是公务员会不会被 AI 替代。我想说, AI只能替代文本,你以为公务员是做文本吗?是做人啊!
03
留在大厂,离开大厂都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我不赞同的是,很多人离开大厂是为了“逃避现实”。
比如,最近成都有个新外号,叫西南柬埔寨。
怎么回事呢?
很多北上广深大城市、大厂的人,再也不想卷了,所以逃往成都。没想到这群人扎堆了,又卷起来了。最后大家发现,人在成都,做大厂的活,拿6000-7000块工资,还要感谢老板。妥妥的西南柬埔寨。
这个故事充分告诉我们,要追不要逃。
不管是想创业、躺平、降维打击、还是去考公,你都要想清楚了再做。
有三个思路分享给大家:
1. 看到新机会,想继续拼的去创业;
2. 太累了,想歇一歇的可以做点手工;
3. 如果向上发展停滞,看清楚专业技能和赛道,向下游降维打击,也能继续发展。
千万别像那群想逃避内卷的人,在另一个地方又重新卷起来。
漫漫人生路,如果你只是想逃,是逃脱不掉的。
你愿意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留言区告诉我吧。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