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各大央行掀起一波降息狂潮。伴随欧央行QE,全球央行的货币大战吹响了号角。丹麦、加拿大、瑞士、埃及、土耳其、秘鲁、印度多家央行纷纷降息。
而如果从2014年算起,全球主要国家中步入降息周期的国家数量更多,仅巴西、俄罗斯和新西兰由于通胀和本币贬值等因素的困扰,仍处在加息通道。
各国央行下调利率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油价大幅回落降低了各国通胀压力。自2014年3季度末国际油价从94.5美元大幅回落到至47美元,跌幅达到50%。油价下跌对各国、尤其是原油进口国有“减税”作用,从花旗通胀意外指数来看,G10、新兴市场的该指数分别回落至-12.3和-14.7,这为各国降息提供了空间。
其次,各国需要平衡利率、汇率政策,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2015年初IMF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相比2014年的3.8%下调至3.5%,显示各国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多,这需要较低的利率促进国内增长。
降息可以缓解汇率高估压力,也增加国内政策的灵活性。这一点对于加拿大最为重要。
加拿大是G7国家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原油出口占比达到18%,油价下跌和汇率高估均不利于出口,并拉低经济增长。
一方面,我们测算油价每下跌1%对应GDP下滑0.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仅就贸易余额来看,由于加元对美元升值有限。
但新兴市场货币、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加拿大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收窄至32亿加元,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至145亿加元。因此加拿大需要低息、弱汇率的组合来拉动经济。
最后,资金跨境流动的外溢性也是各国央行关注的焦点,这在欧元区尤其如此。2008年以后欧元区内存款下滑是趋势性的,整体欧元区存款增速从11.7%大幅下降至2014年11月的1.2%。
从资金流向来看,大致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希腊、西班牙等欧洲边缘国家银行业风险增加,2008年至2012年7月间存款从边缘国家转至核心国家,如德国存款增速从2010年3月的0.2%增加到2012年7月的4.2%,同期西班牙存款增速从13%下滑至-11.1%;
第二阶段随2011年10月后欧洲央行不断降低存款利率,并在2014年6月起开始实现负利率政策,存款加速流出欧元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也偏向区外国家。
从数据来看,欧元区外的国家贷款占比在2014年10月达到26.7%,相比2012年7月采取零利率之初增加了1.36个百分点,西班牙的贷款下降最为明显,其占欧元区总贷款占比从17.5%下降至14%,这意味着示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对区内信贷条件改善有限。
但是欧洲央行这些诸如LTRO、QE的宽松政策释放流动性通过跨境资本流动给非欧元区国家造成很大压力,如欧元贬值造成各国汇率高估、高息国家存款增长过快,信贷条件较宽松增加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事实上,美元一直是这些宽松政策的受益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受害者)。2015年迄今,美元对欧元已经升值近7%,对加元升值超过7%,对纽元升值6%。
过去12个月,美元升值幅度达到两位数,对瑞典和挪威货币升值超过20%,对欧元升值超过17%,对日元升值13%。
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并未干预汇率,与其他央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联储没有试图通过口头表态来压低汇率。
在周三的政策声明中,联储将“国际形势”加入到加息前所监测的因素之一。在联储声明发表之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包括欧元。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和策略师(更别提债券市场)将联储这一变化视为微妙的鸽派信号,意味着加息的门槛加高,美元依然成功走高。
现在联储默许美元升值,谁会是下一家开枪的央行呢?
彭博汇总的掉期数据显示,交易员押注澳洲联储政策委员会在2月3日举行的2015年首个政策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3%。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季度核心通胀超过预期,当日预计的降息概率降至15%。
眼下对澳元最不利的因素是美元走势坚挺,以及有关澳洲联储下周可能降息的猜测升温。澳元接近六年低位。澳元/美元周四亚市早盘跌至0.7895,周三时一度高至0.8026。支撑位见六年低点0.7850,若跌破支撑则目标指向0.7700。
澳大利亚销量最大的日报专栏作家Terry McCrann周三撰文称,澳洲联储将在2月6日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中下调经济增长和通胀预估,他没有援引任何消息来源。McCrann预计,澳洲联储主席史蒂文斯(Glenn Stevens)今年将把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1.5%。
降息具有传染性。降息可以让本国货币贬值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当前经济低迷的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希望自己的货币过于强势。
Brown Brothers Harriman外汇策略师Marc Chandler表示:“我们认为韩国央行将会很快重启宽松,跟随全球货币政策放松的大趋势。”
韩国央行将在2月17日召开下次会议。波兰下周三的利率决议也备受关注。
Chandler指出:“波兰央行正在接近降息...... 通缩环境可能会加深和继续。”他还预计菲律宾也将在今年某个时候加入宽松大军。
中国的宏观经济也略显疲弱,汇丰1月PMI制造业指数从去年12月的49.6小幅反弹至49.8,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从需求来看仍然呈现在低位,新订单数从49.7回升至50.8,仍在比较低的水平。生产方面在50附近。
库存方面有所下降,成品库存维持在49.9,还是显得有些高。价格指数由上个月43.1下降到39.9,产出品价格由上个月的44.9下降到43.9,价格上面创下新低也显示整个供需方面在向较差方向发展,通缩风险仍然在加大,中国央行后续也可能会有进一步宽松政策。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