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警惕商业潜伏

  2009.05.26  来源:新浪博客  文:蒋小华

  孙红雷主演的《潜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相当多的人对《潜伏》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尤其在揭示职潜规则方面,把这个笑起来“傻呵呵”却又绝顶聪明的余则成当成职场标杆。当然,在《潜伏》中的那个年代,余则成无疑是我们的英雄。若站在企业的角度,又如何面对商业中的潜伏分子呢?看过《潜伏》后,每个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不得不要提高防谍意识,否则危险分子潜伏在身边都不知道,有如剧情中的“领导人”吴敬中把“最危险的人”当作“最贴心的人”。幸亏吴敬中“老谋深算”不致于被掉脑袋,要是一般的人死了多少回都还不知道。

  的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及经济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窃取商业秘密为目的的商业间谋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就是我们很少戒备的衣冠楚楚的外国商务代表,气宇轩昂的“友好人士”,长期合作的生意伙伴,甚至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你的秘书,或者是你的销售员,或者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例如堪称世界一绝的中国宣纸生产技术被窃密,景泰蓝生产工艺被盗用,龙须草加工秘密被偷走……一些企业和个人不译手段地窃取他人的技术成果与商业机密,手法之多,用工之细,令人惊叹。增强保密意识,完善防谍措施,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管理者至今还没有树立足够的防谍保密意识,以至有人在觊觎他们的技术成果还蒙在鼓里;有人在刺探他们的生产秘诀还无动于衷;有人在急抢他们的商业客户还云里雾里……2002 年,全球第二大软件商甲骨文公司坦承,曾聘用国际调查组织对与微软有往来的团体进行间谍活动,以收集微软有关涉嫌垄断证据。由此可见,商业间谍的活动在近年来愈演愈烈,通过合法和非法的手段窥探竞争对手的活动已经成为各产业界的一种隐蔽的附属产业

  在美国几乎每家大公司都有情报点,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它世界各地前哨站上都设有情报点。他们的任务就是监视竞争对手,窥探对方有无兼并计划或有无新技术这些有可能影响到竞争大局的情报,甚至监视用户公司的信心和士气。该公司的情报部门是由从中央情报局退役的间谍高手简·赫里恩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另外,各大公司为了在内部强化保密措施,专门设有首席信息官来负责保密工作。他会提醒企业管理层面对应予保护的商业秘密实施保密的措施,同时监督员工在各个保密环节执行情况。例如,西门子公司从硬件设备上防止员工拷贝公司资料,根据级别区分,公司的大部分员工电脑是不能安装软驱和移动硬盘接口的。而IBM公司规定每个员工只有三次查阅同一文档的机会,并且这三次查看的时间、地点、原因都会被严格的记录下来。同时,一些公司的设备还时刻提醒员工注意保护商业机密。例如,在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一些会内总会有这样的提示语:“请擦去黑板并将你所有的秘密文件处理掉,工业间谍在你之后预定了这一房间。”而夏普的办公区每隔不远处放置了碎纸机,员工需要将所有用过的废纸进行处理。

  对于商业秘密的窃取,要知道中国的法律不允许商业间谍的存在,企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相关的商业秘密,对于不法的分子要交由法律部门严重处理。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大商业秘密“偷”不得的宣传,告知员工窃密者会“窃”进牢房,全面提高企业内部的员工的“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让企业中“鼹鼠”不敢抬头。同时,管理人员要擦亮眼睛,别像“吴敬中把潜伏分子当心腹”,特别小心一切“顺”着你的人。不少管理人员喜欢拍马屁的下属,以为“孺子可教也”,往往可能是最危险的人---损害企业利益的一群人。所以,面对喜欢奉承的员工要特别小心,需要认真考察,让潜伏的危机尽量消失灭绝。尤其对于商业秘密较多的部门或岗位,选拔人才需要经过多方面考察与筛选,确保万无一失。一项调查显示,名列《财富》杂志前1000名的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偷窃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每年发生2.45次损失超过50万美元商业间谍案。所以,企业必须小心商业间谍的潜伏。

  附:十大经典商业间谍案

  IBM日立三菱间谍案。

  1982年6月23日早7时,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六名雇员被FBI警员押解。同时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 “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1983年2月,日立和三菱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至此,IBM公司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承认。

  杜邦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上世纪60年代,杜邦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生产甲醇的工厂。1969年3月19日,在工厂在建厂房尚未加顶的情况下,受第三方雇佣,比尔蒙特的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在建厂房进行了拍摄。于是杜邦公司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法院最终判决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侵犯了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

  宝洁联合利华垃圾窃密案。

  2001年初,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面对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坦承,其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最终,在宝洁归还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后,沸沸扬扬的“间谍案”才不了了之。

  大众通用雇员间谍案。

  2002年5月,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起诉,原因是他在1996年携带着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货价格和即将投产的一条新车型生产线的详细方案加入德国大众公司。最终,大众向通用赔偿一亿美元作为了结。

  Oracle雇私人侦探调查微软案。

  2002年,OracleCEO拉里·埃里森面对外界的追问承认,Oracle一直在雇用私人侦探调查微软的违法行为,比如派私人侦探去翻竞争技术协会的垃圾桶,试图从中找到微软向这个组织行贿以便影响其反托拉斯案审理的证据

  威盛盗取程序间谍案。

  2003年12月5日,威盛董事长王雪红总经理陈文琦被起诉,理由是他们涉嫌派遣商业间谍盗取同业研发电脑程序著作权。检方认定,王、陈二人已涉嫌背信、违反著作权法等罪嫌,二人被起诉并要求各判刑四年,涉嫌担任商业间谍的张至皓则被要求判刑三年。

  日本医学家实验室窃密案。

  2001年5月,美国检察部门以阴谋罪、经济间谍罪和跨州运送盗窃财罪等起诉日本医学家高岛冈,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引渡要求。美方认为,高岛冈在离开美国时,从实验室带走了一些高尖端生物基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交给他在日本东京任职的研究所,同时破坏了实验室里的一些生物材料,使该实验室两年来的研究全部化成灰烬。

  香港首宗“电脑商业间谍”案。

  2002年11月,31岁的女被告杏明承认20项非法入侵电脑罪名。被告在仲量行任职高级磋商员时,通过新加坡互联网供应商联机服务,连日入侵某著名跨国地产公司电脑,盗取了81封涉及楼宇报价及市场分析电子邮件

  爱立信员工泄密案。

  2002年11月8日,爱立信公司宣布其五名职员涉嫌参与一起间谍案,其中三人被捕,两人被停职。据称,这三名被捕的嫌疑犯曾是该公司研发部门职员,另外两名被停职的职员因向间谍嫌疑犯提供信息而“违反了爱立信公司内部安全和保密的规定”。

  华药卧底偷窃技术案。

  在1999年到2001年三年间,四名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维尔康药业“卧底”分布在江苏江山制药的四个生产车间,分别对VC生产过程中提取、发酵、转化等四道工序进行窃密。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复制成功
潜伏  商业秘密  商业间谍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