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康师傅销售额跌至5年前,方便面为何逐渐“褪去光环”?

  刚刚进入2017年,有关“康师傅解散”的消息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尽管事后证实解散的只是不产方便面的台湾子公司,但从中也透露出,在网络食品安全谣言、消费品质升级等问题的轮番挤压下,方便面行业深陷下滑“泥潭”。有关专家指出,创新求变或是突出重围的唯一出路。

  不过数据显示,按照方便面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康师傅从2014年3季度开始下滑,到2016年三季度占有率为50%,同期统一的市场占有率则在提升。

  新京报记者梳理数据,5年市值跌去逾900亿港元,业务支柱方便面销售下滑至5年前水平,营收、净利润连续下滑,显示着康师傅正面临困境。

  康师傅方便面并未销声匿迹

  “康师傅方便面、饮料等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没有受到不利影响。”面对网络上有关康师傅的传言,总部位于天津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回应记者说。

  据其介绍,已清算解散的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主营业务也多为方便面生产设备租赁进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产经营。

  换言之,此“康师傅”非彼“康师傅”,台湾康师傅的关停并不意味着康师傅方便面从此销声匿迹。

  记者获悉,台湾康师傅的解散与发生在2014年10月的油品事件有直接关联。当时,康师傅母公司顶新集团旗下正义公司在台湾陷入“黑心油”风波。作为“同胞兄弟”的康师傅也受到牵连。2015年8月,一则“台湾导游称康师傅使用馊水油”的视频在网上被转发,负面影响进一步发酵。

  随后,康师傅多次发表声明,强调所谓的问题油并未进入中国大陆,但影响却已实实在在落地。2015年之后,康师傅控股在台湾地区已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台湾子公司无任何实质经营业务。在这种背景下,董事会决定依法办理清算解散事宜并予以公告,台湾康师傅“曲终人散”。

  方便面为何逐渐“褪去光环”?

  乌龙事件真相大白,但方便面行业的困境却依然存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售已连续4年呈下滑趋势,该行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局。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方便面产量为483.8亿包,约占全球一半,平均每天有1亿多包方便面被打开,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方便面生产国与消费国。

  然而,从2011年起,方便面市场进入下滑通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对占有市场95%以上的22家方便面企业统计分析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方便面总产量为362.49亿份,同比下跌8.54%;销售额为490.91亿元,同比下跌6.75%。“这是一横扫全行业的大滑坡,行业企业几乎无一幸免。”业内人士感慨。

  究其缘由,一方面,源自行业危机。据了解,在大健康产业飞速发展、健康观念渐入人心的情况下,方便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仍属不健康食品;另一方面,企业品牌产品以及经营模式出现老化。总的来说就是,消费已经升级,但方便面产品却没有相应地升级。

  除此之外,棕榈油价格的上升以及各大网络订餐平台的兴起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方便面行业的发展。

  加之不时曝出的行业内偷工减料、食品安全等问题,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信心尤其不足。2012年7月,有媒体便报道称,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多款、多批次方便面被检出酸价超标;2014年及2015年,康师傅的“黑心油”事件也令康师傅的整个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专家建议,未来方便面企业应对市场消费人群应进一步区分,在高端市场上有所作为。从国外品牌在国内的成功推广看,这些价格普遍在5元以上的“高价”方便面,不但没有束缚住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而在价格与质量匹配的前提下,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业内呼吁,未来同行之间应多一些包容、理解,让市场竞争回归良性轨道,共同努力帮助大众重拾消费信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缩短了旅程时间,对方便面需求量下降

2017-01-12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