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真正的富足:懂得为未来消费,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周末我多伦多的同事苏珊来看我,我在倒十二小时日夜时差,浮肿憔悴。她刚从法国回来,也有六小时时差,却是英姿飒爽。说起她的法国之行,她笑道,巴黎名店里全是中国人,法国店都又老又小,排队买个包要几小时,中国人真是奇怪,那些LV,那么老样,老人才会背,排队的中国人很多看上去年龄不大,每个人拿个手机低着头等排号,有什么好排的,难道个个都要买限量版吗?

她不懂,中国人很多是在补课型的买、买、买;
她不懂,中国人的观念青春美貌很重要,美女配名包才不负青春;
她不懂,中国人认为那些“老花”是经典,耐看又耐背(当然,也背不了几次,不过放着也是安慰);
她不懂,中国职白骨精上班就被教育买好包、好鞋是品味;女生不高兴了,连男友都懂“包治百病”;
她不懂,虽然中国人念不准大部分法国名和意大利名,苏珊说的名称和我平时听到的都语调不一样,但绝对不妨碍中国职场中人最认法国货和意大利货;
她不懂,中国人大部分自然买不起几十万一个的限量版手工包,但很多职场女孩的口号就是“人一生一定要有一个LV”,哪怕她一年薪水只能买个原产中国的量产包,只要加上牌子,她也会买,还会说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不懂,中国不是没有,而是比外国贵,很多人难得出次国,觉得买几个包会把机票赚回来(他们在国内根本不会买,买回去也不大舍得用);
她不懂,很多人买了不是自己用,而是代购(怎么向老外简洁的解释代购呢,真是头痛);
她不懂,中国人习惯了人多,买奶茶都肯排长队,更不要说包包了…

其实不止在法国,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免税店都是最受欢迎的金主。

前天在温哥华转机,机场免税店里挤得都是华人,说的都是中文,夹杂少量西人,人声喧哗,让人恍若置身新加坡、香港的名品店(反而中国内地的奢侈品店人少很多)。和很多华人较多的海外购物点一样,标志处处是中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主,毫无悬念。

现在的国人与国际接轨久了,国际品牌都把中国看成一个重要的市场,各品牌通过各大渠道这几年的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潜移默化,大城市白领都对国际品牌如数家珍,慢慢都不大看得起中国的量产服装,即使国产,也要是“例外”之类设计师品牌,价格也比同国际大牌了。国产的大众品牌被大城市白领渐渐抛弃,目标消费群下沉到了小县城以下。在知乎上北上广白领穿李宁美邦、真维丝都会被别人拿来当个话题问,因为连大城市的中学生都已经只认Nike阿迪了。

想想自己在大学里,大家都比较穷,有双李宁都是很骄傲很潮的事,那时我们的国际名牌就是皮尔卡丹,梦特娇,稍微亲近一点的就是真维斯、佐丹奴……

甚至我生了老二,已经过了30岁,产后身材变形,我记得当时朋友拉着我买裤子还到南京东路上买的美特斯邦威的牛仔裤。前两年整理衣柜,扔的时候看看真是可惜,质量还是不错就是腰大了点,不过无论如何是穿不出去了。

十多年前,我一个土包子刚到加拿大时,还觉得加拿大人好洋气,自信又亲切,温哥华又干净又宁静,哪儿都比上海好,Shopping mall宽敞大气,当时我一个在加拿大生活的朋友还抽一天特地陪我逛温哥华最大的Shopping mall,Shopping导购穿看轮滑回答各类问询,高效又热情,比上海梅隆泰这些高端商场的导购眼睛直勾勾的打量你的气氛态度都不知道好多少。

朋友科普各个品牌,从高端到低端,在我看来都是名牌。朋友还特别买了孩子衣服给我,特别和我强调说,孩子衣服不要从中国买,一定到到加拿大美国买衣服,即使大部分都是中国造的,也能从样子质量上看来出,我们不要让人从衣服上就能分出来,不仅是孩子,大人的衣服也一样,有些打扮,一看就是中国来的新移民。天天早上要洗澡换衣服,否则会被人看作异类……

我懂这些都是肺腑之言,经验传授,人在外面混,就要上路子,自尊顶不重要。我们穷,我们土时,就得承认。

当年上海小资还是在襄阳路淘“国际名牌”、七浦路淘本土潮牌的档次。没有国金中心,没有现在的一大群“综合体”。恒隆之类高档货不仅贵,很多款式比国外要晚个半年左右,淮海路、南京路上除了老字号的各个百货店外,就算太平洋百货中端“国际名牌”最亲民,火得排长队买单。北京时尚更弱些,还是燕莎、秀水、动园的配制。大部分国民每日换衣还没有概念。

当时我们土得什么样呢,大约十年前,我们公司为刚进中国没几年(我如果没记错,Levis算是进中国比较早的外国品牌,01年在中国开的第一家店)、市场一片红火而且在往上走的Levis 外派了一位消费品顾问帮助客户招聘,当时我们已经服务了这个客户一年多,合作良好,公司所有的人都称客户为列维斯,没人认为有什么问题。这位顾问去Levis 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紧急到卫生间打电话给我,说让大家别叫列维斯了,叫错了,人家公司自己人都叫Levis(李y斯)。我们就这样叫错客户名字一年多还感觉良好,我们还自以为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时尚的城市干得是时尚的高端服务业

当时觉得加拿大真是好,什么都可以见到买到,就是物价太贵。加币当时兑人民币是7.5:1左右,一件东西标签翻七倍还要另外加税。

今天呢,加币已经5.5:1了,这十年来,上海建了无数Shopping mall全球品牌都要到中国来淘金,快时尚几乎是与全球同步,甚至有些款式还有专门为中国设计的中国款,但是中国税高,进口奢侈品甚至中端消费品虽然很多中国造,但比国外贵。境外的很多日用品都比中国便宜,很多国家出境游成了购物游,境外成了淘货的地方,由于加币的贬值,加拿大这个重税国比起中国来也成了消费天堂。对比中国的消费能力,国外的消费品越来越便宜啦。

现在还是能轻易把中国新移民或游客和当地人区分开,即使是在移民国,长相差异不大的人,刚从中国去的要比当地人讲究,很注重一身名牌。我们似乎不仅不穷不土,还反过来笑话他们了。

加拿大这种橄榄型社会,大多数白领交了税平均收入4、5K加币,差异不是太大,年收入20万加币以上也属富人,税太高,收入再高的人就宁愿去美国了,这边很多蓝领收入比普通白领高,因为人工贵、服务贵,反而大部分日用的东西便宜,大家也不以这些“”来区分人。多伦多可怜的两条地铁里如有少数拿名牌包的白领会让人侧目相看。而中国一线城市拿真名牌包挤地铁的大有人在。

在加拿大超过1000加币(5000多人民币)的就算奢侈品了,少人问津,大部分的时尚品牌都是普通消费品,普遍价格比中国低。但很多加拿大人比中国的中产大白领土得太多,毫不讲究。苏珊在加拿大也算是高端猎头了,收入远超平均水准。平日工作也是MangoZara,见客户才是阿玛尼,平日在家就是加国人的国民服——无名T恤+牛仔,掉人堆里找不出的,并不比我好多少。

短短十年,中国人成了世界级的土豪,在西方,奢侈品消费主力都是中年以上的人,一般中老年人才开跑车,但在中国基本都是年轻人在消费。相当部分中国中高级白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当地白领的收入。可是收入高了,欲望更高;匮乏久了,买得更狠。

境外游的人多了,很多人发现东西真是便宜啊,尤其是名牌,价差的刺激让国人到欧美就是买买买。来一趟,买些东西的差价都能把机票赚回来。至于有没有用,合适不合适?反正人人都在用,各种广告告诉我们是美的就行。至于这种差价即使理论存在,但实际上在国内会不会买,是不是事实存在,就不去想了,反正想买东西,总能找出理由。很多买买买其实是补课。

我也一样经历过这个过程。

我也曾经热衷到美国Outlets,香港,新加坡买了大把的所谓打折名牌货,现在全都被那些Outlets款闪得拿不出手,扔得扔,忘得忘了。

买东西太多,太容易了。

天天换衣已经不是问题,一天几换都不是事,衣柜里永远挂着一次也没穿的新衣服。但过节要买,生日要买,不高兴要买,高兴要买,我们用购填补心中的空洞,商家,各位时尚博主、购物公号不遗余力的推销着购物理由,今天七夕,你想忘记都难啊。

人总要经历一个高欲望时期,才能进入“断舍离”阶段,慢慢才能明白极简生活的意义,而一个人缺乏经历,就一下子清心寡欲,生活是多么寡淡无味。

交多了学费,慢慢就会知道,原来那些广告上的美人不是你买几个包就能赶得上的,包为什么被宣传得可治百病,因为任何一个明星的衣服、鞋子都会有Ta穿上去好看,你穿上不好看的问题,但包却是任何人都能背,同样的包差别不大,很容易效仿。

慢慢就发现,东西真是够用就好,不是奢侈品爱好者或者没有财力做爱好者,完全没必要囤积。购买了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如果不能创造更美更好的使用价值,就是多余的。

而且看多了国内外的价差,我在上海几乎不买任何衣服,我的公司在南京西路,每天都在各大名牌店间穿行,我都是只看不买的,进任何商场永远window Shopping,上次带女儿去看上海太古汇新开的乐高,她们都震惊了,在加拿大同款129加币的,到这边居然要4000多人民币

其实即使在加拿大,我也一样买得少。人到中年了,越了解自己,买得越少了,了解自己怎么也不可能变得美若天仙,衣服从一堆品牌到几个品牌,现在几乎只买一个品牌了。

终于了解如果购时是无感和非理性态,往往花钱买入的是“潜垃圾”。

消费时总想着商品未来价值,如果没有未来价值,就失去了非买不可的动力。消费品买入不可能卖出,就是买个使用中的体验过程,如果不让自己高兴,不合适自己,就无丝毫价值。慢慢越来越少的购物,选择少了,才方便选择了。

如果买入时高估了价值。在丢弃时,时常会不理性的对待这类“沉没成本”,现在会问自己:

“没有这个,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如果根本不会再花一分钱去买,果断扔断。

我们买买买,扔扔扔。

买得多了,扔得多了,就知道总结,会经常列清单,会更了解生活世界中真正不可少的是哪些。经常会问自己:

哪些是我真正需要的?
哪些其实是我没有勇气和能力丢弃的?

慢慢会去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要素,让生活中都是自己最需要,最喜欢,最适合的东西,让简洁高质的物品围绕自己,和谐相处。

慢慢也就会懂,很多发达国家即使高级白领也少买奢侈品,即使比中国要便宜,即使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有更富足的心态。

有很多类似的说法:一个会订《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的和一个全身LV名牌的前者的社会地位更高,因为话题是分辨不同阶层的工具。确认,买名牌还属于质阶段,真正成熟社会的精英钱会花在其它的地方,比如生活服务,比如教育、比如阅读。

在加拿大平常的日常用品只有一样东西贵,书(有知识产权的所有软件产品都比中国贵很多很多,只不过我们日常买的最多的是书),即使买kindle上的电子书也纸书只便宜4%-20%,一本电子漫画书7.99-14.99加币很正常,我女儿每天可以看完五六本,成本之高,让人消费不起,所以在加拿大,图书馆是每个人日常常去的所,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一样。在中国,我的一本电子书快要出了,定价是1.99人民币,一张公交票都不够,肯定还会有很多人宁愿花时间找不花钱的解码版,汗颜得很。

虽然中国的书远比加拿大(和任何一个欧美国家)便宜得多,阅读还是没能成为一个国民习惯。当然,这可能也和环境很有关系,在一个安宁的环境里,容易静下心来读书,而中国实在人太多,乱心之物太多了,自然阅读也偏浅了,为无形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有一天,真正懂得为未来消费,肯花钱在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富足的体现。我也庆幸,我的读者都是富足的,肯有心读我这种需要花精力才能读得进的文字上。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2 +1
景红

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微博:Joyce-景红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