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前几天见过一个资深CEO W,他是93年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只要HR专业知识过硬,就知道那几年上医大的入学分数是远高于清华、北大的,更是秒杀上海同城的各大名校,很多状元要学医…..此人88年入学也是状元,绝对学霸。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一家全国著名三甲医院,他的同学全部在三甲医院。他只做了几个月医生就毅然放弃,到了外企做销售。从此,一路职场高歌猛进到中国区老大,后又转到民企,做到企业上市……
我问W为什么那么有远见, 当年医生比现在的社会地位还高的。W说他毕业后上手术台,一台手术忙十几个小时,补贴当时是0.5元。他累得坐在台阶上想了一晚上,知道这份工作他熬得没有意义,熬成国家极专家也不是自己所求,既然如此,专业就不可惜了。
W的同学很多已经是国内的权威专家,但他说一点也不羡慕,那不是他向往的生活。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无法用别人的选择代替你的生活感受 。
即使是医生,理工科工程师这样的专业,如果不是出于热爱,自己专业做得好的也是少数........
还有很多文科甚至经管的方向,是需要实践支撑的,就业时其实专业只是起点,而不是专业本身决定你能走多远。
即使是研究型专业,如果不愿意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深耕,不是时间久,甚至学位高就能出成绩的。
专业只是你实现到以上城市\行业\平台的工具,如果找到好的与工具相结合的事业发展机会,你会很快建立起新的更复合的专业。
2
大学的作用不言而喻,你付出的时间,除了学习了专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素质和基本的思维方式。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你的学历,学校,远比专业更重要。再过N年,你的经验远比学历更重要.......
等到了十年后,你所呆过的平台大于你的学校,做过的工作远大于你的大学专业,你的能力大于你的学历。
专业对口重要吗,很重要,但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或者未来的收益。第一份工作对人的影响远比大学专业还重要。能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找到自己职业的定位更重要。
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在出海,但是能派往海外的管理人才大多受限在语言上,我们为一些客户南美分公司找的一些海外的CEO,多是占了西语优势,这些人原来毕业时放弃了“专业”小语种翻译工作,而是从事了销售或互联网类工作,发展至今,西语成了他们独特的优势。
而他们的同学多还在做翻译。
综合来看,评估专业对口是看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能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兼顾收益性、成长性、风险性。
在迷茫时不妨思考一下:
1.是否喜欢这个专业
有人极为讨厌自己的专业,却因为当时的所谓热门或各种原因被迫选择,
2.是否擅长这个专业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有的人擅长与人打交道,有的是与事打交道。要看禀赋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
3.是否是个可以积累的专业
可以看这个专业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些人想换专业是因为专业不热门,最常见的是一些基础研究型理工科专业,如数学、化学、材料….
这些基础学科如果需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本科基本出路很有限,但却是应用极广的专业,如果有兴趣,不应该只在本科就业,应该再往上读。
一些较小众或者较基础的专业,看似没什么“好”工作,比如没什么想像空间的机械、印刷、包装、地质……其实却是很有积累的专业,不能用眼前的就业难或者不热门,价值不高就轻易放弃,而是要综合看前两项和行业专业的特点看未来的发展。
4.市场的应用如何
要评估市场应用是否广泛,是专门的还是通用的。准备以后的职业路径做专门型人才还是通用型人才,通用型人才应用广,专门型人才门槛。
比如财务,HR,再比如一些互联网通用的底层技术,通用型人才虽然应用广,但要出头也很难,基本是属于一个单位的辅助人才,必须做到相对重要的层级才能显示出重要性。一个基层的出纳会计和一个基层的HR专员,在绝大部分组织里都很难是核心部门的核心员工,但做到财务总监或CHO/HRD 相对重要性就很明显了。
而有些工作,未必对专业要求高,却常是一个组织的核心部门,比如销售,…..或者很多专门型人才虽然在市场上并不多,反而可能一来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部门中,比如研发。
总之,在考虑未来职业时一定不能光留恋“存量”,要兼顾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性,以增量为考虑的重点选择职业。
相关链接:你的“对口”专业,真的很适合你的职业发展吗?(上)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