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良计
今天分享3个对我影响至深的职场习惯。它们都曾在某个时刻,给我带来顿悟,帮我突破瓶颈,实现跳跃式成长。这次把它们写下来,希望对大家也能有所启示。
1.学会追本溯源
我在做咨询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处理庞杂的数据报告。当信息量增多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信息矛盾的问题。
比如,当我研究中国的消费者行为变迁时,一篇报告说有近60%的中国人都在使用支付宝购物,另一篇报告却说微信已经拥有超过50%的在线支付份额。
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这时,就要去探寻数据背后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那篇得出“微信超过支付宝”结论的报告,出自一家在线调研公司。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发放在线调查问卷,询问用户最近3个月来的支付习惯;
而另外一家公司,采取的是被动数据监测法,即对用户半年内的手机支付行为进行统计,最后加总计算得出结论。
简单来说,一个是“我来问,你来答”,另一个是“你在做,我在看”。
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一下,哪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更靠谱。
这个事情给到我一个启示,就是要学会追本溯源。
看待任何事物,不仅要关注结论,也要关注过程。比起关注“是什么?”,我们更需要关注“为什么会是它?”。
这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很多时候,破局的思路就隐藏在这些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里。
再举个例子。我曾经接到老板丢过来的一个活,要我搜集近5年来中国在线游戏公司的经营数据。
当时我还没有追本溯源的意识,只是单纯觉得工作量太大,就多嘴问了一句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结果老板告诉我,是为了接待一个国外来的大客户,向他介绍中国的游戏市场情况。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了解中国的游戏市场情况,需要游戏公司的经营数据呢?
他接着解释,那是因为这些都是客户的潜在竞争对手,对方想知己知彼。
最后我说,那除了这些信息,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需要搜集呢?比如中国玩家的喜好,中国的父母和媒体对游戏的态度等等,这些更能帮助对方了解这里的游戏文化和市场吧?
没想到老板听了非常同意,让我按照这个思路马上去做。最后,我并没有将游戏公司的经营数据全部列举出来,反而补充了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给到客户。这得到了客户的大加赞赏。
自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个习惯。接受任何信息,都不会盲目行动,而是停下来先往回想,这是怎么来的?
比如老板丢来一个任务,客户发来一个指示,同事跟你说了个想法,这时思考一下:
- 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
- 他是站在怎样的立场得出这个想法?
- 我如果是他,我会不会也这么想?
这不是故意抬杠,而是抓住每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
我在给下属布置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有人来“挑战”我。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很多没有考虑清楚的问题都会一一浮出水面,对方的观点往往会补足我过去的思考盲点。一个好问题,胜过十个答案,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追本溯源,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职场上越往后走,这个本事越重要。
2.逼自己"反直觉"思考
著名的硅谷投资教父彼得·席尔在《从0到1》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面试测试:
说一件大家都观念一致,但你却持有不同看法的事情。
这就是反直觉,它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我们不妨来想想,当遇到问题时,最通常的做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吗?
未必。
比如,每个人工作中都少不了做提案,但你有想过,提案就一定要准备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PPT吗?
我曾参加过一场奇妙的提案会,来提案的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只带了一张A4纸。当他声情并茂地读完一段视频脚本,客户就当场拍板把全年的广告业务交给对方。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另外一场提案经历更有意思,对方直接做了一段5分钟的视频带过来。视频播放完毕,在场的每个人都清清楚楚。
再比如,飞机上的安全须知一定要规规矩矩,义正言辞吗?
看看下面这段新西兰航空的飞行安全视频。如果此刻你正坐在飞机上,会不会也被里面的霍比特人,精灵公主和白袍巫师所吸引呢?
以上两个都是反直觉思考的例子。
试想,当所有人都按照通行的做法做时,如果你也这么做,那么你得到的结果也会和其他人一样。然而,很多情况下大家这么做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它足够好,而是因为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
而这,才是点燃创新火花的机会。
“反直觉思考”并非一定要得出违背通识的结论,而是训练一种出奇制胜的思维习惯。
它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它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拾被忽略的细节,全面审视问题的本质。
提案的目的,是让客户接受并买单你的想法。所以提案的形式是次要的,创意想法才是主要的。
安全须知的目的,是让乘客在等待起飞的无聊时间里,最快掌握应对危险的办法。而在局促狭小的机舱里,本来心情就很沉闷了,如果再用说教式的内容来教育乘客,没人会有兴趣去看。
回过头来,在日常生后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反问自己这些问题:
- 它有直达问题的本质吗?
- 如果不用这个方法,我能采取哪些措施?
- 如果改变习以为常的某一个因素,事情会发生重大变化吗?
这些都能帮我们开启创新思考的阀门。这个时候,就该拿出纸笔,将脑海里的奇妙点子全部写上去,别管好坏。最后,再对应前面的问题一个个去检查。
另外,由反直觉思考,还能延伸出反向思考,简单来说就是:
当我想要达到目的A时,不妨先想想哪些做法不可能达到目的A。
这时,我们只需避免做那些不可能达到目的A的做法,达到目的也就容易多了。
比如,想要升职加薪,先想想哪些做法不可能让你升职加薪?我能写出一堆:工作偷懒,顶撞上司,迟到早退,遇事甩锅......
再比如,想要赢得姑娘的好感,先想想哪些做法会让对方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也能写出一堆:好吃懒做,邋里邋遢,没有上进心......
最后,把这些做法通通反着来做,是不是就有清晰的思路指引了呢?
3.一切经历都值得“归档”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个教训,也是日后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习惯。
以前只要工作久了,我的电脑屏幕上就会有堆积如山的文件。为了不受干扰,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清理掉它们。我会把我认为已经不重要的,或者过时的文档全部删除。
然而,这让我吃了很多苦头。因为每次删除文件后,过了不久就会发现,我依然需要它们。
无论是客户的偶然询问,还是新冒出来的项目参考,我总能在文件删除后不久就遇到“稀奇古怪”的事情,让我后悔为什么当初贪图一时方便,一删了事。等到我想要找回它们的时候,追悔莫及。
这是一件小事吗?并不是。
在生活中,凡是我认为“不重要,用过了”的东西,都会将它们丢弃,而不是整理归档。
我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判事物的重要性。比如许多为了当下项目做的特别调查,我总觉得以后不可能用上,所以项目结束就赶紧删掉。
再比如,因为我做的是策略规划工作,所以对项目报价,时间排期,资源采购这些信息毫不关心,因为它们和我的主业工作没有关系。
这都是因为我太关注当下,而没有去想未来。我只看到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情,从没有想到它们会对我的职业生涯造成怎样的影响。
直到突然有一天,我遇到挑战,当被问到一个和我工作毫无关系,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时,我完全答不上来。
正所谓只知眼前事,看山仍是山。这种局限,才成为制约成长的阻碍。
后来我开始思考:
- 现在不重要的东西,以后也不重要吗?
- 对我不重要,对别人也不重要吗?
- 在这里不重要,在其他地方也不重要吗?
这些问题时刻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留了心眼。我开始将所有的经历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去过什么地方,服务过什么客户,参与过什么项目,获得过什么感悟,这些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等到过一段时间再翻看时,居然能有新的体会。
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每当遇到新的挑战时,我总能从这些经验中找到对应的心态和情景,启发出灵感。正因为有了这些积淀,才让我源源不断地能够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法。
你所拥有的能力,隐藏着你的经历。越是经历丰富的人,越应该懂得将它们进行梳理。它们是你人生的拼图,每一块都不该被放弃。
看到这里,各位不妨想想,是不是也该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重新梳理一遍,归个档?
乔布斯曾说过,过去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是断了线的珍珠。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找了那根线,就能把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珍珠常有,而线不常有。
各位共勉!
【本文已获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这三点能做好的不多!做好的都大有所成!笔者总结给力!
2018-09-22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