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为什么那些会提问的人,后来都成功了?

2020年春节疫情,注定会在创业公司,尤其是其中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中,引发大地震。

诸多关于疫情下中小企业图鉴类型的采访和报道,更是开始逐步占领我们的朋友圈。比起互联网新兴产业可以在家办公保证产值,很多服务行业和创业公司也许很难熬过这个春天了。

创业公司的存活率本来就低,研究显示,创业公司一年存活率40%,五年以后创业公司的死亡率是80%,能活过十年的公司,只有4%。

如果大面积的创业公司倒闭,剩下的公司也不得不面临裁员,每一个身在职的人,恐怕都逃不开这一波动荡。那,怎么办呢?

很多管理学大师,如德鲁克迈克尔波特大前研一等等,都在自己所著的书中问过所有职场人一个问题:

“你的工作,到底在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你的工作、你的公司意义何在呢?”

很多创业者冥思苦想,发现自己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很难找到现存的问题。

很多职场人也是一样,绝大多数工作,都只是模仿前人的道路,照着走就行了,想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更简单。

于是就有很多聪明人,提出了最关键的那个问题:“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呢?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界限和区别又在哪里呢?”

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专家智慧。

2020年3月31日,资深媒体人、作家杨澜出版了30年提问生涯心血之作《提问》。从最开始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杨澜访谈录》,杨澜作为主持人的职业生涯里,采访和交流了无数国际顶尖的政治家、商人、英雄和文学工作者。

怎样才能让这么多大佬顺利地分享见解呢?
怎样才能在深度交流的同时引导谈话,让节目顺利进行呢?
又怎样才能激发嘉宾,让他们乘兴而来,乘兴而归呢?

看似不同合、不同人的采访问题,其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诸多方法论也可以互通到我们的职场生涯中:

01、提问之前

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前提是什么呢? 答案是两个关键词:好奇心和提问力。

英国作家伊恩·莱斯利在书中把好奇心比喻为除去食物、性、庇护所之外的人类第四大驱动力,在书中,他把好奇心分为消遣性好奇与认知性好奇,前者是人类本能存在的好奇,后者是人类更高认知需求的好奇。

在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里,因为一系列意外,地球文明被外星文明告知,必须抑制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地球才能被保存,同时,如果是地球上的某个人主动要求看一眼宇宙的最终真理,那外星文明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但这样做的后果是知道了宇宙真理的人,会在随后被杀死。

没想到的是,人类最顶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科学家们,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宁可抛妻弃子,抛弃一切,也要排着队走进真理祭坛,只为看上一眼真理,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人类面对未知的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确实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个提问者,好奇心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案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好奇心能让你在看待水管工和总统的时候,保持一样的探究心态,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在某个领域也必然是无知的,只有保持好奇,尊重每个人的特长,人们才会愿意与你深度交流,因为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一切良好沟通的前提。

创业者来说,如果你站在街头却不能看到所有层级人群的困惑和需求,岂不是等于自毁双眼吗?

拼多多的故事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从头到尾,拼多多一直存在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很多城市白领提起它的名字都会觉得亵渎。可就在那样的鄙视中,拼多多用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仅仅三年时间就赴美上市

对创业者来说,你看到的是不屑,还是好奇呢?

第二个关键词,是提问力。保持好奇心,可以让我们去问一声,为什么? 可是想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问一句“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可以让我们探索世界,“为什么不呢”可以让我们改变世界。

不管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人还是公司,提问本身,也是对自我认知的重塑和成长。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人,会发出有价值的声音,会具备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而想要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企业,基于好奇心,提高行动力,保持对社会各领域发生重要变化的敏感度,就是保持企业长青的根本秘籍。

02、准备提问

第二个部分,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提问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

假如我们是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与嘉宾面对面坐着开始聊天,才算是开启访谈。

可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步骤,作者称之为“静态采访。”

也就是提前去查阅嘉宾的相关资料,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这一步才是主持人面对的最困难的部分。

如果嘉宾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主持人必须在短时间内搞清楚他的作品和他想表达的思想,如果嘉宾是一国领袖,主持人必须透彻地了解他的施政方针以及带来的影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个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策划案到问题单。

策划,就是静态采访,提问者设法了解嘉宾的一切信息,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凭什么,坐到他面前?

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在正式开启采访的时候,游刃有余。

而对应到职人当然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有一句歌词“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现实中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基于创始者的基本盘,或许是丰富的资源、人脉,或许是多年的从业经验、或许是疯狂的热爱,更或者是同时拥有以上这些品质

有一句话叫:“你基于幸运得到的一切,都会根据你的能力决定是否存留”没人能拥有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财富和资源。

所以就像主持人的静态采访一样,身为职场人的你,不管是想升职加薪,还是想辞职创业,你是否真的已经做好了准备?

除此之外,在这个部分作者还讲了一些知识,那就是在采访中很重要的,非语言的部分。面对不同的嘉宾和不同的采访场景,主持人的眼神、动作、服装、造型也全部都要根据情景而变,这些外在形象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主持人的约束,更是采访者与嘉宾之间隐形的桥梁

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布莱特女士,就很喜欢佩戴不同的胸针,用来表达不同的政治立场,主持人从她的胸针为起点,就可以自然地进入沟通态,同时也能通过布莱特的讲述,了解她的政治理念和实际的操作。

不管是动作、眼神还是服饰其实都是细节,主持人通过观察细节决定何时开始、怎样开始采访,我们职人同样通过观察细节,找出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从而找到成长的通道。

03、开始提问

到了第三部分,作者列举了九种具体的提问方法,涵盖了一个节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比如在开头部分,作者杨澜强调了两种提问的原则:破冰原则和关系原则。

与嘉宾正式碰面坐下聊天,要通过寻找正确的称谓和谈资,先把友好和谐的气氛建立起来,而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考验的就是主持人的观察力和分寸感。

破冰之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主持人要把握关系原则,从整体上营造好一个谈话,才能让嘉宾感觉到安全和倾诉的欲望,才能在轻松中说出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

这一点,不管是创业公司老板,还是人事部门的HR,亦或者是同事之间的沟通,相信我们都用得上。

有人说,我们宁可选择不带降落伞从飞机上跳下去,也不愿意选择和陌生人在一个屋子里尬聊。我们都知道他说的对,所以利用破冰原则和关系原则,营造一段友善和谐的沟通,相信是很多职场人所需要的。

在一段访谈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整个访谈的主体,作者教给我们很多提问工具,比如场景化提问、共情式提问、假设式提问等等, 就像是维修一个电冰箱,维修师傅打开工具包,选择合适的工具。

与电冰箱不同的是,与我们交谈的是真实的人,他会根据我们的提问给我们不同的反馈,主持人必须用不同的问题,一边引导嘉宾,一边掌控整个谈话的行进速度,如果把整个访谈比喻成开车的话,嘉宾坐在副驾驶,而主持人手里的刹车、油门,离合器,就是不同的提问方式。

我们可以用场景化提问,让嘉宾穿越回小时候,让我们体会到他当时的抉择和希望。我们可以用共情式提问,引导嘉宾说出更多思考和见解。

甚至于,我们还可以用留白的方式,不提问,只倾听。通过眼神、表情和动作,和嘉宾一起沉浸在某种默契的氛围中。

纵观全书,作者一直在强调一句话,如果说什么是提问中最大的技巧,它的名字叫做勇气。

回到现实,面对着看起来越来越残酷的世界,很多80/90后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命运无常,在恐慌之后,我们能不能打破自己的习以为常,跳出舒适区,找到心底的勇气,提出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呢?

每次提问都是接近他人,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掌握提问技巧,运用不同的方式,带来交流与情感高峰体验。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 作者:杨澜。你提问的方式,影响你的一生。错误的提问,只有负面的答案,正确的提问,意味着全新的思路和机会。一本书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掌握提问技巧,用不同的方式带来交流与情感的高峰体验。杨澜30年提问生涯汇聚成的心血之作。本文经果麦文化授权发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4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