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吃饭,聊到她最近招的几个新员工。我随口问:招人除了能力,你最看重什么特性呀?
“主动性。”她脱口而出。
我蛮认同。接触的人多了,我越来越发现: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或是判断是否真正优秀,主动,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01
我的一个女读者,29岁,三线城市普通职员。26岁时父母催婚,在相亲了5、6次后草草结婚。
理由竟然是,父母对男孩非常满意:“是领导的侄子,知根知底家境又好。你已经不小了,再耗下去以后都嫁不出去,就他吧赶紧的。”
婚后没有共同语言,相看两厌。
从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到业余兴趣爱好,两个人几乎没有重合点。我嫌你打游戏到凌晨2、3点才睡,你嫌我不爱做家务、饭菜太重口,三天两头地吵架。
领证一年半后,两人协议离婚。
她的状态如果用两个词形容,就是消极+无力。
大学选的专业自己不喜欢,毕业后父母安排的出版社工作也不喜欢,结婚是由于父母逼得紧。“感觉一直被束缚,一点自由都没有。”
确实,原生家庭的因素肯定有,但绝不是全部。
听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每次我都感到遗憾和惋惜。
很多人说,我也很无奈,我也不想这样,可我也没得选啊,甚至有人说“我天生就是被动型人格”,然后整天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被折磨得龇牙咧嘴。
坦白讲,他们之所以会被按在地上,是因为他们允许自己被按在地上。
真的没得选吗?
什么叫“天生被动型人格”呢?
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活给什么你就吃什么,周围给什么你就消化什么。用被动的姿态度过一生,最后得出结论:人生就是无可奈何,就是丧丧丧丧,一切都是命啊。
可要知道,当你没有做出选择时,外界会替你做出选择。
02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7个习惯中,他把“积极主动”排在第一位,也可以理解为,它是支撑整个行为逻辑的底层因素。
没有这点,再高效、再牛X的方法都黯然无光。
主动or被动模式,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底色。
或许出于两个原因:逃避与懦弱。
同事小方,2018年打算将60+㎡置换成改善房,当时房价上涨脚步放缓,他陷入纠结:买吧,感觉以后还会降价;不买吧,小两口有要二胎的打算,房子有些局促。她老婆那时辞职,又有些担心月供压力,小方就想:
“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这几年偶尔其他同事问起买改善房的事,他总是说,看情况吧。如今二宝都出生了,一家四口挤在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连杂物都没地方放,他依然犹豫不决:
“看情况吧。”
做选择,对许多人而言是件辛苦的事情,意味着要承担后果。于是“顺其自然”成为最合理的挡箭牌。
要不就是让别人帮自己选,到时就能一摊手:你看,是别人帮我选的,错不在我。
然而,思维上懒惰,行动上就会吃亏。
就像知乎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最高赞回复说了大实话: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这恐怕才是另外一个戳心真相——
你没主动选择,最后只能被动接受。
03
那么,什么叫主动性?
我觉得包含两点。
首先,主动思考。
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家公司的老板想办一份内刊,他想着前台姑娘有文化,而且每天事也不多,要不就让她把内刊办起来吧。
姑娘一听不乐意了,觉得这活太累,犯不上。
罗振宇听说后挺为她可惜的,因为,她压根没有思考过这活背后的潜在价值。表面上这只是编个内刊对吧,实际上呢,你是内刊编辑就可以敲开公司任何人的门,与他们聊他现在干的事。
这个潜在价值,就非常大了。
不是说接受就叫被动,拒绝就是主动,做决定若是凭本能判断,跳过了思考环节,结局自然乏善可陈。
其次,主动行动。
有些人其实思考过,也意识到问题,可就像电影《绿皮书》里所说:“这世界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很多人相信心想事成,可你想了半天啥都没做,这不等于0么?哪来的事成?
我与一个自媒体小伙伴聊天时,他提及刚写公众号时无人问津,自己经常主动投稿给调性类似的大号,同时直接开好转载权限。加上他的文章质量确实不错,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
想要什么,请用行动去争取。
04
稻盛和夫说,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3种,人亦如此。
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他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至少,得是可燃型。
其实这并不是大企业家才有的觉悟,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精神,说白了,主动思考+主动执行=主动解决问题。
有一次开会,行政妹纸帮忙定的会议室,等十几个人到会议室时,她面有难色地说,我刚发现投影仪坏了啊,你们要不要换个会议室?
会议室都是预定的,周五下午根本定不到会议室。经理自然很不满。
她满肚子委屈:“投影仪坏了我有什么办法?”
那个行政妹纸恐怕不知道,就在上午,另外一个行政人员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她提早15分钟到会议室发现投影仪无法用,马上跑到其他部门借用了一台放桌面上,熟悉地调整画面。
她还留了个Plan B:
“我刚才看了会议室预定表,有间会议室是员工面谈,不需要投影仪,我已经和他们打过招呼啦,万一需要我们可以过去,他们还有个小办公室能用。”
别看这么小的一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做事习惯。
执行任务VS解决问题,完全是被动VS主动两种模式。执行中碰到问题,就一屁股坐在原地说“我有什么办法,这又不是我的错”的人,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主不主动,会把条件差不多的人划分在两个阵营。
即便你无法做到事事主动,那至少要对在乎的事情积极争取,采取行动。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从选择一份工作,选择组建家庭,选择买房买车,选择放弃一段变质的感情,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主动的结果。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说: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没有人天生好运,你所看到的“运气”,背后多数是一次次深谋远虑的思考,与一次次的付诸行动。你当下的生活,就是之前全部选择的合集。
被动的人,燃油耗尽就原地熄火;主动的人,油未见底已进站加油。
你呢,想成为哪种人?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