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反思的深度,决定了你的认知高度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频频陷入生活的奔忙而无法更好地看清自己?

作者:Ray先森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身处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被各种KPI指标和考核数据所捆绑着,以至于很多时候大家都各自生活在种种焦虑之中。

大家总在忙碌于各种琐事,既不敢停下来,又不愿被束缚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好像接受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处理了更多的问题,然而我们做决策能力提升了吗?我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在疲惫中学习的意义吗?我们真的有好好去想自己为什么过的这么累吗?

可能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并没有。

美国作家小约瑟夫·巴达拉克就在《学会反思》这本书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进行自我反思的成长地图,通过反思让我们有机会明白哪些事该做,而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该快做,而哪些事该放一放再做;哪些事才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哪些事根本不必放在心上。

希望在这本书中,你也能经历一前所未有的认知淬炼和迭代。

01、什么是反思?反思是一场认知路途中的回望

反思,顾名思义,指的是返回去思考。

我们通常把人们主动去思考过去做出的决策、对事所持有的看法以及产生的感受行为成为反思。

提到反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罗丹著名的雕像“思考者”的冷峻脸庞,那个一动不动宛如打坐的尊者,他永远都在安静的思考着,仿佛思考就是他存在的一切目的。

作为艺术品来说,思考者无疑是成功的。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思考甚至是反思无疑是很难的,比如甚至很多人可能会说:

道理我懂,可我没时间反思啊。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创造性提出了一个“马赛克”式的反思法,

我们都知道,马赛克是用小片的石头或玻璃镶嵌而成的艺术作品,同样的,有人会在忙碌的事业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反思,就像创作“马赛克”作品一样,需要不断拼接各种细小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反思和思考。

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一个一般人可能觉得难以想象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很累了,在连轴转忙碌了一整天之后还要挤出时间来做反思?

着一位高管的口如此回答:

人生就像冲浪,波浪带着我们前行。

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停地调整自己,努力跟上并驾驭波浪。可能这道波浪不适合我们,或者不再适合,可能前面就是礁石。

反思,就是思考这一类的问题。

这段话指出了这位管理者在百忙之中,仍然愿意努力挤出时间进行反思的根本原因:

1. 反思很实用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反思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更好的决策。就每一天、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问题而言,反思都是我们的得力工具。

2. 反思很深刻

反思能让我们深入去思考我们一直想追问自己的问题,比如:

应该怎样生活?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怎么样才算是美好人生?

这样的反思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领悟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获得一套实用的日常反思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回望过去,我们才有机会在认知迭代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在漫漫生活中重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诚如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的著名随笔《沉思录》中所言:

在生活中保持全然的觉知和清醒;让每一个瞬间都无比充实;让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充满意义。

02、明明反思那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却根本不会去做?

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么一处情节,主人公里克枪杀纳粹军官后束手待捕,一些警察闻讯赶来,雷诺警长为了帮助里克开拓,命令这些警察去抓捕当地的惯犯,也就是转移注意力,从而放过了真正枪杀纳粹军官的里克。

这样的现象同样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如同我们常常会用一些惯常的理由来作为自己不常做反思的开拓,而不去寻找真正的原因。

比如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啦、今天上班太累了、下班还要陪家人带孩子、想在空余时间玩玩手机放松一下等等,这种解释很真实,想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种惯常的理由既不完整,也有误导之嫌。

确实,找出反思的时间不容易,但原因绝不仅仅是工作带来无处不在的压力导致。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频频陷入生活的奔忙而无法更好的看清自己?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4个方向仅供参考:

1. 强烈的责任

中介绍一位受访者并解释他不做反思的原因:

工作,工作,工作。这就是我,每时每刻,我都在享受工作。

我觉得,人们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后,老是想做成点什么事情。做事情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一想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同样如此。

正是这样的责任感,让他们通常感到时间越来越紧迫,工作似乎非常辛苦,他们觉得精疲力竭,自然而然,对反思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效率崇拜

“刚离开的时候,我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些工作中的邮件和手机信息让我觉得大家需要我,我迷恋那种被需要的感觉。”

效率崇拜让人们失去了真正的休闲时间,这样一来,人们倒是不必规划怎么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了,就像笼子里的白鼠,一直在疲于奔命却总是无法到达终点。

对于年青一代来说,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很多年轻人把超级忙碌视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就像对很多人而言,连正常的休息都是一种躺平的表现。

就像我们一直生活在迷恋效率崇拜效率的环境中,偶尔停下来反思一下,反而会变得无从适应。

3. 内心深处的不安

关于阻碍反思的原因,还有一位管理者是这么说的:

我一直往前看,目标非常明确。要翻越的下一个障碍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接下来想取得什么成绩?任务,任务,任务。

我觉得反思很难,它会让以目标为导向的人产生焦虑

就像大家平时在开会时,一旦讨论的议题变难,人们就条件反射般地去摸手机、看微信、或者干别的事情,因为这能让他们放松下来,他们想避开有难度的事情。

一位前任CEO私下承认,反思让他不安,因为反思会让他想到那些风险高又不确定的长期选择。

有时候,不愿意反思是因为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安的时候。

4. 超级警觉的大脑

对于反思,最深层的障碍可能来自大脑的一个固有特征:它躁动不安,思绪总是在里面不停地翻飞。

在一段时间内,让思路保持清晰并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是极少出现的情况,而且这绝非易事。

为什么控制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这么难?

最根本的答案可能是生进化的设计使然,就像这些本就是人之本能。

比如高度警觉的类人猿更有可能存活下来,他们最早注意到剑齿虎在悄悄靠近自己的居住地,那些警觉、敏锐、随时随地都在留意四周环境的远古人类祖先在生存率上,超过了那些头脑迟钝的同类。

也正是这样与身俱来的警觉,让很多人根本停不下手中的活,时时刻刻想着这么做事,而忘了反思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03、把反思养成一种习惯,而非当成一种麻烦

常建曾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幽静清澈的潭水可以使我们的心空灵,从而照射出世界原本的面貌。

同样的,真正的反思能够映射出事物的真实貌相,如何通过反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帮助,作者和我们分享了5个方法:

1.马赛克反思法

因为马赛克那一个个小方块就像那些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短暂空余时间,而很多忙碌且事业有成的管理者就是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的高手。

比如上班坐车时、晚上休息前、平时跑步锻炼时,都是很好的反思时刻。

这种碎片化的时间,更便于行走匆忙、时间颗粒度极高的职人。

2.以60分为目标

60分只是一个及格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你设置很高的目标,也不需要你高度自律,甚至都不需要你正儿八经的端坐凝思,只要在习惯性反思的基础上,持续保持就好。

你完全可以以任何形式开始反思,比如跑步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

比如在运动中进行反思,大脑好像会启动一个后台运行系统,可以把常规的动作通过下意识去完成,而大脑则会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在从事其它活动的时候顺便进行反思,不但不会影响思考的效果,反而可能让大脑更加清醒,或者更容易让重要的想法浮现出来。

3.让自己慢下来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一位投资公司创始人给过创业者这样的建议:让我看到你两脚跷在桌上看着窗外的样子。

意思是管理者不应该只盯着手头上的活,不是忙着做各种决策就是忙着去当救火队员。

有时候要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别只顾着低头拉车,也要停下来看看前面的路。

如果我们成天疲于奔命,生活虽然看上去很充实,但你很难从中体会出你的成长和快乐,倒不如从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你才有机会去客观、理性地思考人生中重要的事。

4.多角度反思

多角度的反思,最大的好处在于避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就像我们不可能看到身后的一切一样,有时候换个角度,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比如你接手新的项目,有时候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这个时候不妨可以换几个角度试试,比如:

问问你以前的领导,请教下如何带项目的经验;
你还可以在网上看看,有没有同类项目分享;
甚至还可以自己推导一遍,再逐步去进行实验。

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审视和评判,让自己的想法更加成熟和客观。

至于最后一个方法,在这里不妨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建议你亲自在《学会反思》本书中找寻答案。

04、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特别是当我们已经过度依赖自动化加工信息和不假思索的思维惯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主动去反思,去拨开认知过程中的重重迷雾,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不是随俗沉浮,盲目追随他人的方向,反而忘却了生活的真谛,甚至影响我们自己前进的轨迹。

也希望各位能在这本书中领悟反思的真意,获得反思给予我们的独特馈赠。

关于作者:Ray先森。职教育工作者,36氯&领英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Ray先森,专注于职场经验,认知成长,个人成长思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华章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经管图书品牌。聆听大师的声音,追随智者的脚步。华章作为卓越思想的传播者,愿为你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阅读服务。微信公众号:华章管理(ID:hzbook_gl),微博:华章经管

复制成功
管理者  时间颗粒度  工作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