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双叒叕要来了!
各种造势信息席卷而来
在冲刺起跑之前复习一下商家的套路,才能真正过一个实惠的双十一!
1、互惠关系定律
他发现,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
双十一不少商家会赠送消费者一些小礼品。这些东西不贵重,通常是小挂饰、手写便条这样简单的东西,而这些却能帮助他们同顾客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
2、锚定效应
如果一批售价480元的豆浆机摆在货架上,可能会无人问津。
但如果这批豆浆机的旁边放了几台挂着980元的价签的豆浆机,480元的那一批产品就有可能变为热销品!
消费者在评判一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的时候,除了产品本身的制造价值和使用价值,还会参考产品周围的参照。大量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潜意识思维,促使其采取购买行动。
3、登门槛效应
一支庞大的百事销售队伍出现在上海大街小巷,市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喝了一罐,感觉味道很不错,索性就再买几罐让家人尝尝。
这样一来,推销员顺利地登堂入室。
双十一预付抵现金、超低价购买大额优惠券、赠送其他产品的试用装等,其实就和当年的上海百事是一个套路。这被称为登门槛效应,指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4、错觉定价
一些商品价格宁可定为9块9,也不定作10块钱,为什么?
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
在普通顾客的观念里,9.9元是“9”的概念,而10元是“10”的概念,10比9高一层次,心理感受不一样。
另外,带尾数的价格又给人一种此价经过精心核算的最低价格的感觉,从而产生信任感。而整数价为10元、20元、100元,往往被人认为此价只是概略性计算,并不十分准确,因而产生不信任感。
“双十一”大量商品的价格定在199,1999,而不是200,2000也是同样的道理。
5、折中效应
其实,几乎每个餐厅都有一些菜价格高的吓人,比如野生澳洲龙虾 888 元一斤,菜还会放在菜单的前几页。
可这么贵的菜,真的有很多人点吗?如果点的人不多,为什么店家还把它列进菜单里?
事实上,888 元的高价商品放在这里,是非常有意义。
看到这么贵的菜,多数人都会感觉往后翻。再翻几页,看到188元、98元、68元的菜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价格落差就会让你瞬间觉得实惠。
不少品牌商家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对比部分高价商品,同个品牌的平价款就能让人感受到价格的落差。
6、心理账户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广告语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过去,钻石的消费仅限于极小部分人群。二十世纪中期戴比尔斯公司通过在世界29个国家用21种语言做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的正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只有钻石才是各地都接受的订婚礼物。
随着影响扩大,钻石在消费者心里不再单单是贵重物品,而是爱情中的正常消费。
同样,双十一期间大量商家选择“为美貌投资”、“零添加更健康”、“孝顺父母”等理念去调节、引导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不仅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还能扩大消费人群。
7、损失厌恶
购物平台经常会提醒“您有一张199元的优惠券即将过期”,这时,为了挽回损失,我们往往容易冲动消费。
这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不愿接受损失是人类一种天性,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往往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部分商家会推出七天免费试用、七天内不满意退货的规则,除了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外,还利用了他们不想损失的心理,因为当消费者习惯一个产品存在于生活中后往往也就不想失去。
8、稀缺效应
罗伯特·西奥迪尼曾在书中讲过他兄弟的卖车经历。
他的弟弟常常会在周末登广告出售二手车,一般当天就有人打电话来要求看车。于是,他就会把这些潜在买家约在同一个时间,这样做就是为了制造一种竞争气氛。
通常,第一个到的买家会仔细地检查车子,指出各种缺陷,这时第二个买家赶到了,然后前一个买家的心理状态马上就发生了变化,他会突然感到机不可失;同样,其他买家也会因为资源有限觉得这辆车突然间变得特别有吸引力。
“双十一”购物节便是利用“时间稀缺”促成交易,人们对双十一的普遍印象是:整个会场的商品在双十一当天会降到全年最低价,过了这个时间就再也享受不到这么低的价格了。
这也是诱发了用户的紧迫感,大量的消费者在当天进行疯狂的购物。
双十一熬夜做攻略的同时,你能否看透商家的小套路?
大咖讲百科推出专辑【商家的陷阱】,大家可以在MBA智库APP中进行收听,祝大家真正玩转这个“狂欢节”,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这个也是消费心理学的应用
2022-11-06 15:34 ·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