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大厂“PPT文化”背后的三重管理原罪

文|Cana Lu

2022年年末,刘强东在面向京东全员的“线下经营理念学习会”上痛斥那些用PPT、新词“欺骗”自己的中高层。一度让“PPT文化”成为敏感词。

实际上,PPT文化也并不是京东独有的文化,很多公司多少都会存在,尤其是大厂,前有新东方员工在年会上吐槽,后有龙湖吴亚军公开“讽刺”……

总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多少都苦不堪言,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斥着PPT的影子,月汇报、季度汇报、项目方案、年中述职、年终汇报等。

恰逢年末汇报总结和战略计划的高峰期,这个机会,我们再一起来扒扒PPT文化现象背后折射的涵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会陷入PPT文化无法自拔?

01、根植于精英文化的“欺骗行为

PPT被很多企业员工视为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以擅长做PPT为傲。

PPT被重视,不仅是因为其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更是企业精英文化的需要。《精英的傲慢》一书中提到,“精英文化”是一种优绩制,认为“择优录取”及“能者多得”是理所当然的的公平原则。

在企业中,以业绩为导向是精英文化强调的内核,完成业绩目标意味着精英价值得到体现。为了完成业绩目标,需要塑造一个稳定的运行秩序运营环境。这需要建立各种标准与规范(SOP),PPT作为其中的标准化信息沟通工具出现。

为了彰显精英价值,PPT的形式、内容成为工作评价其中一个维度。例如,有些公司晋升评定工作中,评委的评价表会罗列PPT展现这一项,包括PPT展现的思路清晰度,创意性等方面。给参加评定的人员打分,有可能会占10-15的分值。

在年终述职中,有些公司规定述职的PPT模板和要求。对于一些不合格的PPT,领导会要求述职员工在述职后再重新修改提交。有些关注细节的老板,在述职现会直接批评员工PPT做的差,思路不清晰。有些PPT做得漂亮的员工受到表扬,成为学习的榜样。

当PPT展示成为界定工作是否优秀的其中一个指标,我们要警惕“激励偏见”带来的后果。

激励机制的偏见引起的一个常见后果是,员工倾向于钻各种制度的空子,往往在损人利己方面表现的极为创意,做出不道德行为,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员工受到“激励偏见”的影响,在PPT上下功夫,这时候PPT成为欺骗的最好帮手。

02、PPT的内容高度省略了证据和思考过程

PPT的整体风格是字少,图表多,或是一般只有数据、重点内容和总结,思考的过程是忽略的,基本靠演讲者进行填充。

因此看PPT就好像看画展,旁边有一个解说员。每个人对里面的理解或者有疏漏,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偏离方向,或者放大自我情绪,带着个人喜好。

一些演讲者对PPT的解释,很多时候由于专业功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会把PPT的内容展示得稀碎。

也有些演讲者为了拿到表扬,会选择隐瞒一些本该关注的数据和事实,把事情往好的地方讲,或者对一些本该重视的细节轻描淡写。

由于PPT演示时间短,领导没有足够的时间斟酌每一个数据,这就给了演讲者可乘之机。

03、PPT的展示和演示者的表述干扰听者思考路径

PPT展示同时让观众兼顾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知觉,存在相互干扰。要同时专注地接受信息很难。在科学界,经典的跨通道整合研究验证了,视觉是优势感觉通道的观点。

本来,我们制作PPT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演讲,将PPT当作提词板。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却被PPT喧宾夺主,成了它的辅助旁白。

工作汇报中,精美的PPT让我们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把更多精力集中在PPT上而忽略了听觉。这样我们会因为PPT呈现的内容过于简单,而产生思考路径偏差

所以,我们很容易被PPT工作汇报“欺骗”而不得知。

04、PPT演示质量绩效评价走入本末倒置的歧途

在工作中,有些领导把员工的PPT演示质量和工作绩效联系起来。

有些领导管理风格粗放,平时不关注员工日常行为,仅从每月、每季度的PPT工作汇报中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这让擅长制作和演示PPT的员工,更容易在领导心中就会留下好印象。

年末绩效评估时,领导受到PPT汇报的影响,会优先给予印象深刻的员工高分数。这种评估方式掺杂了刻板印象,主观片面。但在现实工作中,不乏喜爱如此操作的领导。

当领导喜欢PPT做得好的员工,会倒逼员工把时间放在做PPT上,而忽略实际的工作产出。只要不出大事,不被人投诉到领导处,PPT就会为绩效加分。

这种评价方式让员工的价值体现本末倒置。那些工作绩效好、PPT做得差的员工,就成为了牺牲品。

05、对技术官僚专业知识的谄媚

在很多企业,擅长PPT的大牛被推上高台,成为每个员工推崇的对象。

不懂做PPT,被视为上不了台面的低级货。

有些公司在很多岗位(如助理、文案、数据录入员、项目经理等)的招聘广告中明确写明,需要精通PowerPoint操作。这仿佛变成一个公司的门面,透出一种傲慢。

很多职人想挤进大企业,除了享受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好的福利。还认为,大企业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精英阶层的身份象征。不自觉地,职场人心中可能产生了N 条“鄙视链”,企业鄙视链,身份鄙视链,能力鄙视链,环境鄙视链,工具鄙视链……

其中,PPT技术被视为一种优质资产,是工具鄙视链中的代表。

你擅长PPT制作,说明你技术优秀,职业化。一位世界500强朋友,向我展现了什么是职业化。其中做PPT是他们公司人人都需要掌握的技术,所有会议场合都是PPT精英炫技的战场。PPT质感高级,嵌入动画、音乐、表格、图片等多种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像看了一场大秀。

他说,“进入公司那一刻,就被要求懂得制作PPT,日常工作我们都离不开他。只要写汇报,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工具便是PPT。”

我说,“为什么不用WORD文档?”

他说,“感觉不够专业。”

在很多职场人看来,PPT是“专业”的一种体现。PPT被当成一种“高级文化”植入到职场人的灵魂中,除了展现文字内容,还要兼顾审美层面的构图。

为了展示专业性,有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舍本逐末,只要构图精美,忽略了内容。我曾看到在自己专业领域特别牛的人,被PPT折磨得近乎崩溃。因为他在审美方面欠缺,让他的PPT总显得拙劣,他觉得好看别人却无法苟同。每次汇报领导都得唠叨他两句,让他找PPT课程好好钻研一下。

明明很多合WORD文档更简单明了,我们却一定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找素材制作PPT。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技术官僚专业知识的谄媚,是虚荣心在作祟。

工具不应该成为鄙视链中一员,区分三六九等。任何工具都是为工作服务,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当我们把PPT技术凌驾于效率之上,就已经失去了工具本来的意义。

06、“追求极致”的认知陷阱

很多职场人推崇,在工作中把事情做到极致,是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例如,把任务完成,还需要一份漂亮的总结PPT,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有时候做到极致反而会让人走向反面。投资大师汤姆·盖纳遵循积微成著,积少成多的温和理念,他的投资事业不需要做到极致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结果。他说,“做到极致反而会让人陷入麻烦。

”霍华德·马克斯也说,“不要试图做到极致,在投资和生活中都是如此。”

07、极致可能是锦上添花,也可能是灾难

任务完成做一份漂亮的总结PPT,给领导传达任务完成过程的亮点、团队的精神、战绩的辉煌,在工作中是常见现象。我们都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做得如何。得到领导的褒奖,被同事羡慕。PPT因此成了锦上添花的载体。

但是,当出现前文所述的审美欠缺,或者预留时间不充分的时候,使用PPT就有可能弄巧成拙。

例如,有同事为了准备季度汇报PPT,从收集数据到PPT完稿,整整用了半个月时间。仅是在挑选PPT模板上,就花了两天时间。以至于他在工作加班加点,牺牲睡眠,日常工作还出了纰漏。

我们必须清楚工作中重要事项的排序。工作中追求效率,当绿叶占据C位,就会出洋相,这种极致就是灾难。

08、当追求极致,背离事情本质,是灾难

信息过载的时代,被技术干扰、注意力分散和过度刺激,而使得我们的思考容易碎片化。会让我们看问题只触及表面,把大量时间花在肤浅和无关紧要的事项上。

极致的做法让我们事无巨细都要关注,强化了事情的复杂性。亨利·戴维·梭罗说,“我们的生活都被琐事浪费掉了……简单点,再简单点。”我们要懂得做减法,回归商业本质看方法的使用。

正如刘强东表示,管理层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新词、新理念,而是要回归到商业的常识,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

工作中我们围绕KPI指标展开,聚焦绩效产出的高效。如果仅针对指标,不需要在制作和展示精美PPT上下功夫。但它成为我们追求极致工作不可忽略的一环,使得事情复杂,需要用更多精力和资源去应对,极大可能让工作在效率上大打折扣

当我们嵌入“工作极致”的认知,便给予制作PPT合理化头衔。是否要做PPT,什么时候做PPT,PPT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在过度放纵和禁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

PPT的使用本身无罪,在于使用者对PPT使用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当工具成为工作评价的一部分;当工具被区分三六九等,作为身份象征;当工具被奉上神台,人成为工具的仆从,就是疯狂的开始。

PPT始终是工具的一种,是工作的辅助,为效率服务。

我们要认清事情的优先次序。如果被PPT文化侵蚀,自动放大其本身价值,很可能成为工作本身的缺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PPT大牛,有超高的审美和强大的展示能力

作者:Cana Lu。盖雅学苑特约撰稿人,近20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备表格及实用工具》作者,知乎平台半年问答阅读点击率破百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6 +1
盖雅学苑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专为愿意思考的HR打造的、客观深度的知识输出和连接平台。通过分享洞见、挖掘实践,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来源: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thinkwithgaia)。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