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中层管理者,组织效率低下的绊脚石?

文|Cana Lu

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降本增效的势头和裁员计划,中层经理也成为了一些企业的“眼中钉”“肉中刺”。

例如Meta马克·扎克伯格正在淘汰中层管理人员,将许多主管降为被监管的级别,再例如Shopify,在重组公司等级制度,“扁平化”也导致中层管理者的减少。

似乎,特殊时期,中层管理者成了组织臃肿、效率低下的绊脚石,普通员工也觉得他们好像没做什么事,是动口不动手的工具人。

但为什么中层管理者上下不讨好呢?我们对中层管理者又存在哪些误解?对企业来讲,这些误解背后又潜藏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危机?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01、身处信息传递中枢,中层有苦说不出?

中层管理者既是信息任务下发者,又是信息任务执行者。公司政策战略目标解读,公司文化宣贯等,由上而下经过中层的口传递给下属,这是传统的信息链条。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多样性,通过邮件、微信内部沟通平台等方式,进行四下传播。这时,中层就成了连接高层管理者和下层员工的信息锁。

有些信息分层,只适合在中层及以上一定范围传播和执行,不利于全员扩散。中层作为高层的下属,就会变成信息任务的执行者。

因此,在信息链条中作为桥梁的中层,角色权限、信息权限往往让上下两头对中层产生误解。

离差带来的误解

由于中层和基层的自然职权距离,因此让中层的工作无法完全暴露在员工视野范围内,员工会觉得中层经常玩消失偷懒,什么都没干。

有些员工会抱怨,项目是他主导的,最后领项目奖金时,领导占了一份,他觉得不公平,因为领导都没参与项目。但实际上,领导并不是没参与,而是在他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帮他协调资源,打通一些难搞的关系,让项目能顺利推进。

这种情况下,中层传达的信息,特别是让员工不易接受的政策时,会质疑中层没有帮他们争取利益,只是“传声筒”。

例如,制订销售目标时,中层会跟员工沟通个人目标,但员工最后被分配到的目标远高于当初沟通的,这时会把怨气撒在中层头上,觉得中层没帮他们干什么事,只是听从上面的工具人,把一个无法达成的目标任务领了下来。

信息差带来的误解

相对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中层管理者属于下级。高层领导最重要的工作是决策,中层管理者的第一要务是执行。

中层经常被叫到办公室,被高层关起门来交代事情。中层接下的任务有时候是不能分配给基层员工去做的,因为受限于信息特殊性和影响力,会由中层亲自去完成。

这时,员工看到的是:中层消失在办公室,不务正业,但实际上可能是中层正在做着高层下发的秘密任务。这样中层在员工心里种下不事生产的印象。

另一方面,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差导致决策错误,也往往会让中层成为背锅侠。因为高层与基层员工距离甚远,制定决策时往往会脱离基层实际,而中层或无参与权,或在参与制订过程中话语权小,致使制订出的政策无法匹配实际情况。

当政策受基层员工抵制,高层会关起门来向中层问责,抱怨中层执行力差。

02、中层的职能价值,难以凸显

管理职能天然具有难量化的特点,或是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用性很难凸显。

中层管理职能中,难量化的部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提供高层进行决策的支持材料,执行高层做出的决策,具体将管理战略展现为管理战术;二是监督协调基层管理者工作、进行具体工作的规划、指导和落实。

恰恰企业也容易忽视这两部分工作的价值和评估,让中层管理者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企业对中层考核不严,忽视对其管理职能的评价

根据“帕累托定律”所提出的80/20法则组织经营和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落在总量为20%的事务上,而总量占据80%的事务对组织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甚微。

高层管理者在管理中往往主要关注和强调的是20%的对组织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重要事件,而约80%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大多数则落在中层管理者身上。

但多数企业的监督考核机制是针对于员工绩效考核,而缺乏对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评价考核体系,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评价机制,缺少员工或平级对中层管理者的反馈意见渠道

以至于中层管理职能的实用性,无法体现在绩效管理中,让中层的管理职能陷入尴尬境地。

中层缺乏管理技能,整体效能不高

中层管理者大都是“业而优则仕”,即由组织内部因业务优异而晋升管理岗位的,业务是他们的特长,而对管理工作往往缺乏专业知识支撑。

有些中层管理者从基层晋升,会陷入能力陷阱,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做擅长的事上,即业务。这会让中层快乐和自信,但这种能力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由于管理技能不足,忽略对团队的管理,没有清晰可达成的目标,没有过程管控,没有对员工辅导提升,让团队工作错漏百出。

这时,个人业绩再好,也无法代替团队业绩。

《卓有成效的治理者》一书中提及:“世界上最没有成效的事情,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有用的事情。”如果中层的优先级错了,工作方向发生了问题,再多的个人成果,价值也不大。

如何让自己管理能力而非个人业务能力的优点,呈现在上级和下属的面前,成为中层难以跨越的难题。

扁平化管理幅度增大,出现管理负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公司架构越来越扁平化。这导致中层面对的管理幅度增大。

组织管理理论认为,每个管理者自身有限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决定了他能管理的下属数量是有限的,当下属人数增多时,会导致管理者处于超负荷运转态,从而严重降低其管理效率

通常我们觉得管理幅度8-10人是合理的。但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个中层管着几十个直接下属。看工作汇报监督工作进度,反馈工作,有针对性激励员工处理冲突等事项,数量多,难度高,所需精力大,这让中层时时处于焦头烂额中。

高层无法触及这样细枝末节的复杂状况,下属无法理解这些工作的难度。以至于中层被贴上“没做什么事”的标签

03、格局狭隘?中层成为横向协作的障碍

中层管理者大多顾着一亩三分地,这会让他们缺乏从组织层面思考的广度,缺乏系统性思维,大局观,致使资源调配等跨部门事项无法顺利进行,也会给员工留下不作为的印象。

难以跨越部门墙

企业的发展是多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部门与部门之间既是合作协调的关系,又存在竞争利益冲突。中层管理者在跨部门协作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无法履行这部分角色时,无形中也会让中层成为组织效率低下的“绊脚石”。

一方面,中层与下属之间积蓄很强的情感能量,往往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他们会从保护本部门利益出发,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其他部门利益。当需要外界资源时,需要进行团队协作时,会受限自我为中心的利益思考,产生诸多意见分歧

这些面恐怕我们都不陌生:

会议上竞相进行成果展现;会议上各个部门为某事吵得不可开交;分配任务时部门间推诿;追究责任时部门间扯皮……这无形中让中层管理者成为组织协作的障碍。

另一方面,有些中层不愿意出面为下属团队协调资源,以锻炼的名义,让下属员工自己出面解决问题。员工觉得领导无法给予支持,不作为的印象又加深一层。

官僚主义成为变革绊脚石

中层官僚主义弊病的根源在于权利欲望和狭隘心理,使得他们产生一种不确定性和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他们会把变化看作一种威胁而不是机会。

中层管理人员在一个部门工作时间较长,对本部门的工作环境和所从事的业务相对熟悉,容易只专注于自身工作与职责,思维方式线性化、简单化。中层会基于风险不确定性而产生抵触心理,拒绝跟随。

很多企业老板想找厉害的HRD来帮助企业变革,在面试HRD时大吐苦水:公司不变,走不远。公司变,中层阻力成为最头疼的问题。

中层似乎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格局狭隘,不足以支撑组织层面的战略变革。这时在高层心里,“这家伙一点用都没有。”

总之,中层无用论并非单方面原因导致的,背后暗含的潜在问题更需要我们重视。

他们向上支撑高层决策,向下进行指导或直接参与业务;他们横向沟通协调资源且适度竞争;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需要的能力维度广,能力值深。

企业如要让中层有所作为,需加强中层管理者组织支持感

同时,中层管理者自身素养也需要提高,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注重工作实效,落实考核督导。

作者:Cana Lu,盖雅学苑特约撰稿人,近20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备表格及实用工具》作者,知乎平台半年问答阅读点击率破百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 +1
盖雅学苑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专为愿意思考的HR打造的、客观深度的知识输出和连接平台。通过分享洞见、挖掘实践,与愿意思考的HR一同成长。来源:微信公众号|盖雅学苑(thinkwithgaia)。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