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厉害的狠人做决策,都不带感情

作者:张良计

厉害的狠人都是怎么做决策的?核心秘诀就一句话:

抓住你最在意的变量

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促成你做决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且最多不能超过3个。

个例子。

比如你去买一个苹果,也许只用在意苹果的色泽是不是光亮,产地是哪里,苹果的味道甜不甜,价格合不合理,几个关键变量因素促成你最终决定是否购买这个苹果。

但如果你去买一套房子需要考虑的变量因素就非常多,远不止三两个因素就能敲定的。

你一定会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房子的户型,楼层,装修,周围生活配套设置,学区,未来的升值空间,附近同价位的竞品房源......

买一套房要考虑十几个变量因素,无形之中就把这个决策周期拉得很长。

大家不妨想想,买苹果和买房子,这两种决策有什么不同?

答案是,你付出的决策成本

买一个苹果只用几块钱,但是买一套房子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万,你付出的成本高了,自然就会更加谨慎,要进行多方对比和计算,反复纠结。

而决策成本一旦增加,决策过程就会复杂N倍。

买错一个苹果,最多就是不好吃丢进垃圾桶,损失几块钱而已。但是买错一套房,你会后悔一辈子,损失的可能是你的整个人生。

01

那当我们遇到了众多决策变量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找出你最在意的变量,适当舍弃没那么重要的变量,彻底放弃和你毫无关系的变量。

还是以买房为例,问问自己,在众多决策变量中,哪些是你最在意的?

有的人可能最在意居住的舒适度,那么房子的楼层,户型就很重要;有的人在意小孩上学,那么学区就是关键;有的人喜欢市井烟火气,那么周边的生活配套就是重中之重。

在这些众多的变量中,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在意的变量(通常只会有1-2个)。然后将它们按重要程度排序,最后列个清单出来。

这,叫正视自己的本源需求

很多人做决策做着做着就走歪了,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自己的本源需求,什么都想要,但是实力不允许,于是就陷入了无尽的纠结中。

本来一开始要的是A,但想着想着觉得B也要,C也不能放弃,D最好也要有。

这种情况在我们做决策的过程中,非常普遍。而这种想法,大大拖累了我们做决策的效率

你又要房子的地段好,户型好,楼层好,周围配套完善,学区一流,交通便利,这些需求全部堆上去,买房的预算自然也就要加上去。

但你的购房预算有限,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舍弃不必要的变量需求,适当做妥协。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居住的舒适度,那么楼层和户型就是你最应该看的。相反,其他的不便因素,你就要接受和克服。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未来的升值空间,那么地段和当地区域的发展规划你就要好好研究,而不用太在意房子的布局和设计,只要不是太离谱,有瑕疵还可以接受。

死死抓住核心变量,其他的适当放宽要求,谨记这一点,你的决策ROI才是最高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变量,这个时候就要果断放弃。

比如你如果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大多数时间在家就可以办公,平常生活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个手机全部搞定。那么交通是否方便,地段是否热闹,就和你没关系。

再比如你没那么在意生活品质,把家就当做一个回来睡觉的地方,那这个房子面积大不大,户型好不好,有没有学区,这些就完全不用考虑。

再说一遍:

最在意的变量,一票否决,没有它就绝对不行。没那么重要的变量,适当妥协,忍忍就过去了。完全和你没关系的变量,果断舍弃,看都不要看。

这就是我们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原则。

把这个原则推广出去,应用到人生各个重大决策合,譬如找对象,找工作,换职业赛道,该不该和眼前这个人结婚,是不是要换个城市发展,你会发现全部适用。

02

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做不好决策呢?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冰冷的机器。

上面说的这套决策思路,或者说流程,如果是一个电脑来运作,你只要写好程序输入电脑,啪啪啪马上就能给你跑出来各种利弊分析和最佳选项。

但问题在于,如果换做是人,在理智上接受了,但很可能感情上接受不了。

因为理智只有Yes和No两种可能,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是感情就很模糊,你会因为各种意外因素扰乱你的正常思考。

就像很多时候我们说,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个渣男,但你依然抱有一丝幻想对方能够浪子回头金不换。

你知道对方在欺骗你,但你依然坚信自己能够感化对方,让他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你知道这条路肯定走不通,但还是不信邪,偏要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奋力一搏。

你看,知道归知道,但真正执行起来,中间还是会有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有无奈的妥协,有不甘心的纠结,这些无形之中都拖累了我们决策效率,导致最后的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那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种情感干扰理智的情况,做出高效的决策呢?

有2个关键原则,大家一定记住:

1. 做决策,不要贪。

越是觉得自己还可以得到更多,就越是不行,切忌“既要又要还要”。

把这句话在心里时刻默念,一旦要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拿出来规训自己,拉住那颗贪婪的心。

当我们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都需要搭配相应的资源,我想达成什么目的,获得什么产出,这个叫output.

为了这个产出结果,我能投入什么,我要花费什么,我需要付出哪些努力,这个叫input.

正常情况下,input和output是对等的。我不能种下一颗种子,然后期盼来年有一整片地的收成,这不可能。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先要有一个预期管理,即,我有多大的input,能获得多大的output。

比如我对这件事的投入程度是5,在各种条件推演下,收益最多能做到9,那么9就是这件事的极限,这个时候就不要妄想我能不能做到10,15,20.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往“9”这个结果去努力,去调配手上的资源,去规整桌上的谈判筹码。

一旦我的预期确定了,那么剩下的决策路径就很清晰:

我要不要朝“9”这个方向努力(Yes or No),以及,我该怎么努力(How)。

这是清晰的决策思路。

那混乱的决策思路是怎么样的呢?

我不知道自己能达到9,那么我自然而然就会想10行不行,15行不行。人往高处走嘛,这很正常。

但前面说过,达到9是我的实际能力极限,但我自己并不知道。而我想达到10的程度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的,而达到15又是另一个次元,更加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这个时候,我就会思考“我要不要达到10的程度?”,进而会反复纠结“我是不是到9就够了?”,“我跳一跳是不是也能达到15?”.

自我认知不清,导致我的目标预期一直在改变,做决策的时候自然就会反复拉扯,来回横跳,根本推进不下去。拖着拖着,时间都浪费了。

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太多了,说一个最典型的:

相亲。

把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内容代入相亲这个场景,你就全懂了。

所以记住,不要贪。集中精力和资源办好最关键的一件事,你就了。

2. 做决策,心要狠。

做决策最忌讳的是什么?开倒车。

决策已经做了,但突然后悔了,想着我再回去推演一遍行不行,答应的事情反悔行不行,承诺的东西我收回来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凡事开弓了,就没有回头箭。

要怪,就怪自己当初思考的时候,不仔细不认真不周全。但木已成舟,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见。

记住,做决策不光是智慧,也是一种姿态。

尤其当你的决策影响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影响一群人,影响一个团队的时候,朝令夕改是最要命的。

因为这会让大家对你这个领导者没有信心,进而反映到日常决策的具体执行中。

众人心里会犯嘀咕,这个方向到底对不对,能不能做出来,这个领导靠不靠谱,我们究竟行不行。

团队里出现这种疑问了,大家就不再是铁板一块,一旦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不是想办法去前进克服,而是反过来把源头归咎在决策的制定者身上:

当时就不该这样,我就知道绝对不行,这领导就是听不进劝,这么干肯定失败!

别看大家嘴上不说,心里怀疑的种子早已埋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往往这才是大厦将倾的起点。

所以你去看历史上那些伟大领袖,没有一个做决策的时候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的。

他们对外展现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

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势在必行。

这种姿态摆出来,不仅是给自己信心,也是给所有决策的贯彻者以信心。只有这样,事情才能做成功。

最后,把今天的文章简单总结一下,做决策的核心原则:

找到影响这个决策的所有变量。其中最在意的变量,一票否决,没有它就绝对不行;没那么重要的变量,适当妥协,忍忍就过去了;完全和你没关系的变量,果断舍弃,看都不要看。

以及做决策时候的两个警醒:

不要贪,心要狠。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共勉 =)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0 +1
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2020领英Linkedin年度行家/2018领英Linkedin年度最强音/专注于职场经验,逻辑思维,个人成长技巧分享。

复制成功
工作  管理  决策成本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在做决策的基础上,从不贪,心狠两个原则来正视自己的本源需求

2023-09-11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