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职场中人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困惑。有时你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技能;有时可以向你的前老板求教前进的方向;有时则需要退一步,转换跑道换一种活法。
为何谈的都是当年之勇?
这几年,我在面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简历上资历很丰富的人,例如在某个职业或行业做过十年以上,如果问起他们具体的操作,谈的大多是职业生涯刚开始时的事例,以后那么多年他们都干什么去了?
人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如同一张白纸,如果投对合适的公司,找对合适的老板,用心学的话很快会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会深深映入人的脑海,就如启蒙。人的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多是在这个阶段建立的。
以前有跟师傅的做法,三年出徒,想来还是蛮有道理的,可惜现在这样做的公司挺少,只有学校还系统地用这种方法培训硕士博士生。
工作了几年后,经验的边际效益递减,对新东西的敏感度也降低了。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本来是个很好的积淀、发酵、提升的机会,透过具体的事情来探究系统、流程和组织,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但这时候,很多人停止了学习和思考,于是就不再提高。每天机械地上班、下班,工作的乐趣也就剩领工资单了。就算换个公司,干的还是老行当,简历上除了增加了几年工作经历外,却没质变。
如果说职业初始,重点是做事和学习的话,有些经验后,则应该更多地从系统和流程方面去提高。初入职场是单兵作战,你的绩效就是你的成绩。做得好就管理一个团队,成绩体现在团队身上。你怎么把你自己的成绩复制到团队?这要从组织、系统和流程建设来着手,即通过理顺组织关系、培养和激励员工来提高团队绩效,通过改善系统、流程来改进和维持绩效。
现有的系统、流程和组织就算有问题,总有存在的理由,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它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基于企业现有能力的理性选择。只有理解了才更有可能改进。这样的提高是创新,没法简单地拷贝,市面上的案例分析大都太粗,如果要落地执行,还欠缺很多细节。该悟的没悟,学而不思则罔,职业人就停止了进步,陷入平台期。
向你的前老板求教
我在北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三年内换了五个老板,虽然动荡,但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到很多东西。有一次我跟以前的老板吃午饭,谈到职业发展,他给了很多建议,最后说,人应该听从自己的建议,这话其实是说给他自己听。
就职业发展来说,不论职位高下,面临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作为一个小兵,你苦恼没法再进一步,其实你的老板八成也在为同样的事苦恼,因为在金字塔的上端,他们面临的选择更少。就如给我建议的这位,高级总监的头衔戴了十年,期间一度被升为执行总监,都在部门全员大会上宣布了,但大老板走了,部门换了个头,他的这次升迁也就如同煮熟的鸭子飞了。这种痛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很难感受到。
当时我刚到硅谷,在这位总监的部门先后做过一年多,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初入高科技行业,学习曲线之陡,过来后才觉后怕。此后我的工作顺利,安逸的时间长了,竟然有点像那肥猫,动起来的勇气慢慢少了。好处是沉静下来,深挖细作,逐渐成为一个专家;缺点是对别的行业接触日渐减少,失去了“杂交”提高的机会,尽管我能从广泛接触业界人士来补强。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在一个公司待久了闯劲就慢慢消退,尽管有时候很想跳槽,但说多练少,就这么一天天拖下去。如果是给别人出主意,八成是树挪死,人挪活,建议人家动一动,自己却很难听从自己的建议,有点像医不自医。
那位资深总监责任越做越大,事儿越做越多,但总没法晋升。他肯定想过动,可是由于诸多因素,就这么拖下来了。当他说起人应该听从自己的建议时,我想他是在提醒自己尽早行动。
此外,以前的老板往往是对你最了解的人,如果他雇了你,或者半途接手但对你的表现很满意的话,他清楚你的优势和劣势,往往能给你的职业发展提很好的建议。
退一步海阔天空
十几年前,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供应链管理的博士课程。亚利桑那大多为沙漠,是美国最热的地方之一,我一个人关在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隔间,整天埋首书本不见天日,累了就在桌子底下睡一会儿。因为从没在制造业干过,要理论没理论,要实践没实践,每天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翻来覆去研究证明一些显而易见的论题。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熬不下去了,决定放弃。幸好我顺利转入MBA 课程,结果是如鱼得水,就像读完中学读小学,轻轻松松一年后就毕业了,那是我这一生最轻松的一段日子。回头想来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相比之下,同读博士的韩国姑娘就没这么幸运了:熬了六七年才拿到学位,到俄亥俄州一个四流大学做助理教授,没熬过中期评审只好回韩国了。
尽管我没有博士头衔,却没什么遗憾。不是老师,却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成千上万的人;不用著书立说,却已经写了两本书,都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畅销书;没有野心在公司的阶梯上爬多高,却管理过二十多人的全球团队,绩效是部门最好。生活没有亏待我,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每一晚都睡得很踏实。
人都说贵在坚持。其实到了一定阶段,学会放弃更重要。经济腾飞时机会太多,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加法做到一定地步,就得善做减法。退一步,看似放弃,其实未必。
- 作者|刘宝红
- 来源|最佳管理智囊
减法效应
2016-11-08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