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取得成功,先要学会避免失败
—— 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
成功之人各有各的成功,但换言之你难以通过借鉴他们来学会如何成功。如果逆向思维一下,那些失败之人的经验,如果我们注意避免,就能大大提高不失败的几率。
我今天的第一部分,就希望从逆向思维开始,简单介绍我这1、2年来关于【寻找人生目标和理想职业】失败和误区。而且每个误区我都亲身经历,用了1天到1年不等的时间才想明白...我觉得这点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可能特别重要,于是就写了。
“虽然我没成功,但我经历了很多失败呀。” —— 门捷烈夫·李怡
1.不要急着给自己设定清楚的职业目标
如果你工作5年以内,而且明显还没有像青年莫扎特、爱因斯坦那样找到一个自己足以奉献生命的领域(以及展现出天才般的成就)的话,我劝你别过早的定义自己【要做什么】,尤其是XX年后【成为什么】。
回想起来,我几个月前最傻的事情就是写下我10年以后想成为“CXO”或者“X创始人”blabla的话。
原因是这样的:小时候,我们经常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当人民警察”,这大抵是儿时的玩笑话。长大了,愈来愈发现,这个问题很困扰刚入职场的人。科学杂志说“目标清晰的人更容易成功”,长辈指点我们说“目标要明确”,所以我们常常想设定清晰的“我将成长为谁”来框定自己,仿佛设定目标以后就能一步步倒推,噢,因此我要先这样、再那样,最后获得成功。
但是,目标不能被提前设定。当你的能力积累、视野增长,新的资源、人脉、钱、工作找上门来,你会一下子拥有N个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发展新机会,那个时候你可能会完全颠覆自己原本想成为的目标...给自己过早框定就显得可笑了。
乔布斯早年的激情是艺术、禅修,然后才发现其实他喜欢“说服”和“控制”;查理芒格早年从业法律,人到3、40岁才开始转型投资领域并获得巨大成功;更多事实证明,成功来自于对现有工作能力的积累,然后再根据实时机遇进行调整,没必要在刚入行时就立下什么雄心大志。
反过来,更必要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清晰的职业目标”而黯然神伤。
2.不要套网络上的经验和法则
我用过三个圈理论,就是下图这种。主要就是告诉你三要素的交集,就是你要去做的事情。有的三要素是:擅长、喜欢和有人买单;也有的理论是:意义、快乐、擅长...
简而言之,我觉得在没有积累出什么能力、并找到值得倚靠的资源之前,年轻人们都是当局者迷的,这些圈圈再多我们可能也选不出来。反过来,这些理论很适合我们做验证工具....(我发现越来越多工具更适合做的是验证而非辅助决策)如果你在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顺心,倒是可以用三要素来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跳出了圈子。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探求“人生目标”的方法,是奶牛denny(那位出名的创始人)分享在网络的,当时我看了就非常受鼓舞。它大概步骤是:
- (1) 找到完全空闲的1小时,杜绝打扰。
- (2)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 (3)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 (4) 回答这个问题,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 (5)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最终这句话可能寥寥数语,但对你是最有意义的。
这个方法的提出者本身就是个美国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而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其次,Denny童鞋自己写下的终极目标,和现在的创业路径并不相符,倒是和当时的创业产品很一致。这让我怀疑,这个方法只能让我们产出“当下渴望的总和”,也就是它很容易被当下强烈的心理暗示所影响。
我用过这个方法两次,一次是刚毕业孤身来上海求职、一次是2个月前.....我都写出来了一些东西(但没哭),那些东西更像是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事儿”or“最希望别人看待我的形象”,指导意义不强。这些经历告诉我,别人的方法,真的很难在自己身上得到完全灵验,不如摸索自己的方法。
兴趣和目标,都随着我们的提升而变化。毕竟人生目标这种东西,怎么能在20多岁的时候想清楚...?
3.不要完全相信激情、或追随兴趣
“买杯咖啡、坐下,然后对着电脑,开始发呆” 这可能是我16年末2个月最常见的状态,因为我在 —— 思考自己到底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到底要不要完全投入自己的激情。
16年我的职业经历并不那么顺,投入巨大经历甚至放弃优厚待遇追随激情的选择,看起来没那么完美 —— 但我坚信乔布斯说的“you got to find what is your like, if u haven't found it, keep looking and don't settled.”。这甚至是我13年进入知乎后回答的第一个答案。
(4年前的小伙子你好啊:)
然而朋友推荐阅读的一本好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打破了我的这个观念。
「激情假设让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而且一旦找到了,他们就会立即认出来:那就是他们注定要做的工作。当然了,问题是,当他们没找到时,糟糕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不断跳槽以及后果严重的自我怀疑。」—— 看到书里的这段话,我感觉我被击中了。
书作者把追随激情这种路径称之为“激情假设”,而这个假设本身就不成立。例如,像乔老爷这样地牛人对追随激情推崇备至,可如果你看乔布斯的人生经历,如果他真的追随激情,世界上可能会多了一个禅修家,而非苹果创始人;如果奥格威追随激情,说不定成就了一个大厨而不是奥美....
成功人士在演讲时,更爱事后总结,用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答案来指导你。(还记得我开头说的“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么?)
更深入的挖掘下去,其实追随激情有点像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逃避工作挑战的借口,毕竟说出“这个工作我不喜欢,我不干了。”非常容易。
假如我们只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欢的方面,从而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初级职位尤其如此,因为从职责上来说,这些职位不会被分配太多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自主权。
但如果我们关注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也就是如何积累出真正差异的工作能力,所谓激情、快乐可能是随之而来的。
选择正确的工作,可能不如正确地工作。
4.不要太过随意做出选择
前几天我刚刚看到一段引述,香港有个作家陶杰曾经说: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看到时为之一震.....因为看见这段话之前,我就写下了如下的想法:
如果人生也只给你10次选择的计划,那你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会高很多,至少你会很谨慎。虽然我们不能很早的预知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生活的意义”云云,但我们可以通过重要选择来宏观看待下面这个问题 —— 你将怎样度过一生?
我的理论是:人生真正重要的milestone并不多,掰掰指头就能数的过来,这些选择构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和职场能力的积累一样,这些人生里程碑式的选择,也来自量变引发质变。
常常对照,看看自己在哪里,这些选择不随意,就生活就不会过的太随意。(对了,这个网络方法,对于你也不要太相信)
5.也不要过分相信“选择大于努力”
前面刚刚说选择很重要,这一条则是反驳“选择大于努力”。
哈哈,我也是够了。
无数高人都说过“选择大于努力”,尤其是分分钟A轮B轮上亿融资的互联网时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对不对,选择是不是更重要,取决于对“选择”这个概念的理解。
如果你把它理解为选择哪个行业、哪里钱多、哪里成长更快、哪里更容易成功,那我觉得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钱多、成长更快、更容易成功的人和获取途径。
但我更觉得这个选择,它可能是选择“态度”。选择条件,是选择外物。而选择态度,是选择自己的心态。
选择【遇到问题时是退缩还是上前】,选择【坚持】还是【放弃】,以及选择【晚上回家是玩游戏还是阅读】、是【糊弄了事】还是【认真做事】。我觉得这种选择会慢慢塑造你的内心,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那些会改变你人生的选择,比如留学,那么给你10次你还是会选择留学。
条件的选择并不大于努力,真正的选择在于内心。
好了,几条误区就是这样,如果你避开这些我走过的坑,可能会更好走一点。如果你避不开,也实在是太太太正常了,经历过会总结和思考的更加完善,是件好事儿。
【原文标题为《青年职场鸭汤(1):如何避免寻找人生目标、理想职业时的误区?》。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更多营销与成长文章请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百闻不如怡见(bwbryj123)】
you got to find what is your like, if u haven't found it, keep looking and don't settled.
2017-02-21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