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怎样的倾听姿势,才能让“有故事的人”更愿意向我们诉说?

  • 作者|吴红飞,北大韩语系,曾做过同传,干过投行,专注国外新知推广。

善于倾听的人,懂得耐心倾听,而不是妄下结论。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都过于着急下结论,过于想要展现我们的智慧。

“我很耐心了,我跟女朋友说了老半天,她还是不能理解我?”什么是耐心?其实我们都把认真听别人说完话、给出意见,当作“耐心”,但耐心其实远不止于此。

那么怎样的倾听姿势,才能让“有故事的人”更愿意向我们诉说?换句话,如何做一名更好的倾听者?


迈克尔·索伦森(Michael S. Sorensen)是美国知名的心理研究员和咨询师,在他的新书《学会“回应”:人际关系背后的简单原则(I Hear You)》告诉我们,那些人际关系链的顶端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简单原则:正向确认(Validation)。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耐心,是去弄清楚“故事”的原委,去抓住对方真正的需求

什么是正向确认

什么是正向确认?简单说就是,为某个情绪寻找其正当性。这里的正向就是指,顺着情绪的方向去确认,去为它辩解。而反向确认(Invalidation)则是以相反的方向确认,直接指出它是错的。

比如,朋友说自己很不能忍领导的臭脾气,自己做错了还怪别人,真的想辞职!反向确认和正向确认的方式是另个相反的思维曲线。

反向确认:辞职有点过了吧,你不应该这样想,毕竟你是下属,他是领导嘛,这种时候应该……(指出朋友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错,然后直接提供建议。)

正向确认:领导这也太过分了,是我的话,肯定也不能忍,估计直接和他吵翻。对于这种领导,我觉得我会……(指出朋友的想法很正常,深有同感,但如果说如何处理的话,自己会怎么做)

我们可以看出,“正向确认”认可对方的情绪,并从对方立来做出评判和建议,这种方式很温和,易于让对方接受。而“反向确认”则相反,不认可,并且跳出了对方的情绪,容易造成对方的抵触,强化其自我防御心理

具体来说,正向确认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判定情绪,二是为其寻找正当理由。

情绪为什么要判定呢?其实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大多时候对某一种情绪做出反馈的时候,我们并不那么确认这是什么情绪,只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比如对方说朋友欺骗了她,描述一番之后,我们会为她贴上“生气”、“失望”之类的标签

但是到底是生气,还是失望?这两者不一样吗?对,很不一样。生气,是发怒、不愉快的表现;而失望,指的是心理期望落空。对方可能是生气而想要骂人、报复,也可能为朋友的人品而感到失望,当然也可能两种都有。我们常常在没有清晰地掌握这种信息的情况下便去建议,“你该在电话里骂他”,“拉黑吧”。


这种现象其实来源于我们熟悉的一种心理机制:冲动。关于冲动这一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理论的角度。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早期就提出冲动是人格特质的一个结构,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特质。

艾森克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冲动”唤醒水平是有差异的,高冲动个体与低冲动个体需要的唤醒水平不同。如果把冲动比作一个按钮,有的人一点就炸,有的人却怎么点都点不着。激将法,也是运用人的冲动原理。激你的人不断给你释放唤醒能量,直到达到你的临界点

这种冲动的人格特质,其实并不止存在于一些过激行为,它包含在了你生活的所有细节。比如当你接受一些信息时,你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正是这样,在接受别人倾诉时,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就急急忙忙去给出回应。

所以索伦森在书中说,判定(Identification)是进行回应的前提,它首先让我们抑制内心的冲动。

为什么要正向确认

(1)正向确认,才能认清问题的本质

正向确认的核心是它的第二部分:提供正当性(Offer Justification)。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奇怪的人和事,总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他是这样的人?

Sam 是位尼泊尔少年,在十几岁就成立自己的公司。他的创业之路,从尼泊尔,再到东南亚各国,再到硅谷,一直在坚持开发一种能源装置。在他看来,所有的能量都是可以转化、可利用的,甚至打个喷嚏。但 Sam 有个奇怪的习惯,在大家一起讨论课题的时候,他总是独自跑到一个角落,很多人都对此不解。


直到有一次,他在分享课上说,自己的童年是在尼泊尔战争中度过的。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个临近的国家,在 2000 年上下爆发过一长达十年的内战(1996 年到 2006 年)。如果你读过塞巴斯蒂安·荣格的《战争》,你会知道战争中面临的生存、死亡、饥饿、痛苦,对人们肉体与心灵造成的是怎样的巨大伤害。

战争中的曲折对 Sam 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对接触人产生畏惧心理

如果你不知道 Sam 遭受的痛苦,你会难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孤僻的性格。我们觉得不合理的事,大多背后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那些一个个故事定义着怎样的我们,也给予其存在的正当性。

也许是你的童年和家庭,也许是你逝去的爱情,再或者是那些让你难忘的生活经历。

就像那些没有经历过考研的人很难知道,早上 6 点摸黑起来,晚上 11 点继续摸着路灯回去的艰辛是什么滋味;而一位从小家庭富裕的人不会切身理解,北漂一族合租在窄小的房间里、偶尔还要面临被驱赶的焦虑,以及他们对未来感到的不安。


“正向确认”的做法,就是为了让你去学会找到那些你觉得“不合理”背后多项的合理性,无论是从食物链,还是心态链上。

这种正向确认,能够让我们改变自己的偏见,而去的接受那些我们不认可的、认为是错的东西。而不是“反向确认(invalidation)”,告知对方,你这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否则,这将造成对方产生防御心理,保持与你的距离,不愿意继续交谈

(2)正向确认,才能找准倾听的目的

当我们对别人倾诉时,我们需要的大多不是别人给你的解决方案,我们要的只是一种自我态的正当性认知,即人的正当性需求。比如女生找你倾诉,她要的不是被告知,“你这么做时错的”,该怎么怎么着,而是一个别人理解自己的机会。

朋友说自己总和女朋友吵架,而且仅仅是一些“鸡毛撒蒜”的事情。我问了问情况,他讲了一些类似下面的例子。

女朋友在工作上受委屈了,向他倾诉。他听了一番之后,就告诉女朋友说怎么怎么做,这样就行了。女朋友说自己这样想过,但觉得不太好,毕竟是同事关系,还有……

然后他继续告诉女朋友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这么做才行。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他一边讲给我听,一边说着女生怎么做事情都这么扭扭捏捏,烦不烦。

我大笑,因为你不太懂女生。他的女朋友其实知道他提供的处理方式,只是有自己的考虑。她要的,更多的是理解与认同,为自己现在的情绪提供正当理由,但是男朋友却把“点”放在了自己的所谓人际关系解决方案。

别人要的是一个“情绪垃圾桶”,你却努力想当人生导师。你觉得自己很牛吗?给人家讲人生,讲哲学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我有酒,你有故事吗?”酒,代表着倾听;不同的酒,则代表不同的倾听姿态。真正善于倾听的人,身边会围着很多有故事的人。

办法,别人酿的酒,真的就是和你的酒不一样啊。

年关将至,每个人都新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学会分清自己的角色,在下一次的倾听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索伦森说,这种正向确认,可以让你拥有以下能力

  • 帮助别人解决焦虑、疑惑。
  • 即使你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能够为对方提供帮助和鼓励。
  • 对于亲密的人,更能表达爱、理解、同情。
  • 帮助别人获得安全感,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 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正向确认呢?

如何更好地正向确认

索伦森学习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经验,将正向确认分为以下四步法:

  • (1)同理心倾听
  • (2)做出“正向确认”
  • (3)以适当方式提供建议与鼓励
  • (4)再次进行“正向确认”

第一步:同理心倾听,拉近彼此的距离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进行理解,它强调一种换位思考。它与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怜悯,同理心是站在别人的立去思考。“同情心”让人和人之间疏远,“同理心”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1)展现你的诚意

不时瞟一眼手机,或者电脑,或者远处的某个人,这都是注意力缺失的表现。福克斯·卡本尼在《魅力学》中说,这种小的举动不仅可见,而且很容易被贴上“不靠谱”标签。而一旦你被对方贴上这种“虚伪”标签,就几乎很难再获取信任。这个世界没有分心的专注越来越少,如果你真的珍视你所交谈的人,那么就用你的表现来让他们感知。


2)相由心生,善于观察语言外的表达

我们沟通中 70% 的的意思,并不是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而是通过语气和肢体语言。善于去观察对方的表达、语气、肢体语言,会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真实所想。


3)克制冲动,不要急于下定论

大多情况,对方有自己的顾虑和理由,并不愿意全盘托出。在没有完整信息的情况下,人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倾听时,应该避免一来就使用“你需要做的是”这类直接下定论的词汇。

第二步:做出“正向确认”,触发情感共鸣

经历过“同理心倾听”之后,你比较清楚对方的处境,以及对方的情绪。这时,你开始为对方的情绪进行正当性辩解。

比如:我知道你肯定感到受伤。在你感到最开心的时候,你的朋友并没有替你高兴,他似乎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可以去做出解释。善于去挖掘那些让对方深陷某种情绪的缘由。

如果不太清楚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主动去问。

尽量关联自己的故事,让对方知道到你有过类似的体验。

第三步:以适当方式提供建议或鼓励,找准对方的需求

如果说倾听的入门级别是 “乐于听对方诉说”,那么倾听的最高境界的则是“知人所不知,进言于无形”。

知人所不知,就是找到别人、甚至对方自己都看不出来的真实需求。对方说,“你觉得该怎么办”,并不一定是真的要寻找建议,而是通过你的建议再次肯定自己的情绪,以及为已有的方案寻找认同。

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有一次……,当时我……,后来我再想个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

当你在举完一个相同感受的例子之后,说出当时自己怎么做的,以及在之后又对那个问题有什么想法,便无形地、毫无压力地给对方传输了自己的建议或者鼓励。

第四步:再次进行正向确认,升华彼此的共鸣

谈话到结尾的时候,再次表示自己对对方情绪的感同身受,强调自己有在很好地聆听对方,同时很感谢对方的信任。

重新确认情绪,当谈话接近尾声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自然的结尾。

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过我觉得你平时处理事情都挺不错的,相信你能够解决好的。

告别前,记得说一句感谢的话。

谢谢你告诉我那么多关于你的事,我知道这些都是你很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你能够告诉我,真的很感动。

小结

这个世界有时候太大,生活过于纷繁复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去过不同的地方,见过不同的人。那些我们看不到的视野,看不到的别人的人生,会阻碍我们的认知能力,限制我们的视野。

莎士比亚说,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事情本无好坏,全在于你怎么想)。当你更多地去学会去理解,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背后,都有自己未曾言说的不安与伤痛。

认真学习完索伦森的“倾听四步法”,或许下一次你可以自信地说,我有好酒,你有好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1 +1
远读重洋

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ID: readabroad)。第一时间带你读没有中文译本的国外畅销好书,同步全球前沿知识、顶尖思想。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