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一种投资品,两种结局

1

朋友的老乡A,在去年底清盘踩雷潮中不幸中招,数目不大不小,两万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A加入平台的投资者维权群。

他原以为那些投入七位数的踩雷者是最惨的,才发现,最激动的并不是他们。

一来,部分投资者做生意做实业,工薪族眼中的“巨款”,在他们眼中的分量没有想象中的重。二来,最惨的,是钱甚至抵押房产的投资者。

A感慨,其中一位50来岁的阿姨,把准备给儿子买房的40多万,外加自己房产抵押贷款的钱,全部投入该平台。如今血本无归,非常心酸。

我特意看了下,出事平台虽有漏洞,但从规模、运营背书,乍看之下都挺有模有样。

只能说,真想骗你钱的人可是相当走心的。

掰扯“XX投资品就是不靠谱”也没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有一句话是,理财产品的选择决定你最终的财富。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因为同样事,你都能尝到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关键得看怎么掌勺。

比如黄金。老朋友或许记得,我以前在文章中提过的一位同事,2012年向亲戚借钱炒黄金,两次加仓亏损十几万美金的事。

比如股票。年前股市急转直下,网络又炸出套现炒股者的哀嚎,各种“怎么办”难以掩盖焦虑与心慌。

加杠杆投资,几乎成为一种快速冲破阶层、通向财富自由的康庄大道。网络或真或假的暴富例子,均有高杠杆的影子。但许多暴富故事的背后,是像那位50来岁的大姐一样的,消无声息的沉船。

2

在杠杆的加速作用下,往正负两端走的空间都被不断撑大。

你有100元,了一点,买200元的东西,涨到400元。也就是说,投入100元的收益却达到200%。于是诱惑便一波波地砸过来。

当你发现原本走路一小时能到的地方,开车20分钟就能到,是很难说服自己老老实实走路的,不管开的是啥车。

2015年5月,我一从未买过基金的朋友一口气买入3只基金。我好奇凑过去看了下:清一色的分级B。理由简单粗暴,因为他同学买了它们已经赚了好几万。

  • 他不了解分级B基金带有杠杆属性;
  • 也不了解“下折”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 更没看到,彼时无数人涌入市场、疯抢蛋糕的行情几近顶点。

八万余元的本金,经历集体下折,缩水到不到一万。

所谓捷径,有时反而是拖着你加速下沉的重负。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没必要一开始就断了后路,把自己丢在风险的正中央。最简单的,扪心自问一句:万一投入打水漂,怎么办?

会不会满盘皆输?会不会被一招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会不会对自己、乃至家庭带来挥之不去的阴霾?

投资这种事,不是比谁赚得够快够多、谁能做到极致的收益率,而是看谁活得久。拿全副身家去博金字塔尖的收益,一旦失足,结局通常惨不忍睹。

3

OK,风险说完了。实际上,对杠杆一词也不用极度排斥。

我们知道,就算食材一模一样,烹饪方式不同,做出的菜品亦天壤之别。杠杆本身只是自带放大功能的工具,适当使用、合理负债其实不失为财富加码的路子。

1、找到胜率可控的产品

国内最常见的杠杆,买房无疑是No.1,它恐怕也是最快拉开差距的路径:

有的人和你一样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工资差不多、家境差不多,某天突然买房了,之后再“以小换大”,房价东风,就这么扶摇直上了。

什么叫胜率可控的产品?不完全因为它上涨空间可观,而是即便不上涨,它也不至于竹篮打水。

套在房子上就很好理解了:攻可增值,平可收租,退可自住。属于普罗大众、哪怕没有专业知识也能踏上的车。

当然,没让你倾囊押注去买房(带有杠杆的东西不少,比如保险),风险刚才也提过了,况且房市环境此一时彼一时,适度吧。

2、找到胜率可控的方式

被誉为“华尔街终结者”的维克多曾表示:“你不妨以棒球的角度思考——最佳选手的打击率也只不过是30%至40%。然而,优秀选手都知道,安打的效益总是大于三振的伤害。报酬总是大于风险。”

胜率可控的方式,不是指0失手,简言之:少赔多赚。

市面上有很多好的方法,细水长流都能带来回报。我们没必要一网打尽,而应找到自己擅长、逻辑自洽、现实可行的来用。

它不仅将成为专属于你的堡垒,更是你的护城河。

不用今天瞅着哪个大咖炒房几十套冲破阶级壁、明天谁家大V炒股一年成为人生家,你看不见的地方,暗藏着看似无足轻重却不断推波助澜的诸多因素。

典型性的事件几乎很难复用,甚至在同个人身上也难以再现。

So,在没有充分把握驾驭利器的阶段,宁可一时错过,最好不要做错。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临公子

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这是个工作、理财和自我修炼的公众号.我是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秋成社区签约作者,一枚不正经的工科产品汪。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