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古代笑话是这样的:一位官差押解一个犯了法的和尚上京。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又给他剃了个光头, 然后逃之天天。官差醒来后,发现屋中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却又高兴地说:“幸好,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感起来,“可是, 我在哪里呢?”
当然,一个理智正常的人, 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人要真正认识“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02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
他找来25个人,他们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较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据文雅标准,谁最文雅排第一,其次为第二......以粗鲁为标准,谁最粗鲁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24个人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例如,有一个人自以为自己的文雅程度应该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个人在这方面给他评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仅列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03
二十世纪初,有位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以“藏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他的演讲在整个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说他举行了多达六千场次的演讲,大概内容是: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而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最终穷困而死。可是,此后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人们向他所寻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东西。这就是个对自我认识的问题, 也是“苏东坡效应” 所折射出来的哲理。
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
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个体的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为个体的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与发动者,它可以使个体的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致性与共同性。不同的自我优势,会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进而去寻找理想的自我实现。所有的自我行动,都是自我的外现,其意义在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使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谐。
从角色扮演这个角度看,角色的本身虽然决定着这一角色扮演者个体的共同轮廓,但是它不能决定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活动和行为。因为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行为活动,都取决于个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的过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个人一系列的自我认识,自我态度,自我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一种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质量因人而异,甚至有的呈现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这两个字上来。
04
对自己的认知越完善的人,就越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和性格,而对自己有足够了解的人,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判断。苏东坡效应给人们提供了三个重要启示:
一,很多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一个人最大的劣势是什么?有的人觉得是自己家庭贫穷,有的人则认为自己没有高学历,还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够出众。这些都是人们在当代社会竞争中的劣势,但对于既成的客观事实,有些人能很快调整心态,认清自己的不足,激发进取的信心,从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现状。而有一部分人却是怨天尤人,牢骚不断,却从来没有去尝试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的颓废,直到彻底没落。
第二,通过别人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的大字,然而认识自我并非单纯要靠自己,有时候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往往更为客观、公正。
第三,最好的听众是自己。想要认识自己,就要与自己进行深入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拷问和反省,是是与非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
- 来源/大脑早操,据说多动脑也未必变聪明哈:);头条号|时趣社会化;高管周课
-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