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成长,无疑是很多年轻职场人最希望收获的结果。但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往往是不同的,很多人可能正在努力往上打拼,而有些人可能在基层位置上工作很多年,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可能他们并不想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又觉得自己在公司没当上管理者就没有前途,于是惶惶不可终日,继而迷茫无助陷入职场倦怠区。
拿破仑曾经有句轰动四方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究竟如何才能在职场上一展拳脚,做一番事业?
不妨先从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开始。以下,Enjoy:
作者:Ray先森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01、找到自己的位置,远比你在短期的晋升要重要的多
在这里,我们不妨可以用苏联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朗道变换”来举例。
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曾经提出过一个“朗道位垒”的物理理论,这实际上是一系列越来越难的物理学练习题,而对照这样的理论,一个学习理论物理的人就可以发现自己能攻克多少级朗道位垒,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其实和现在不少人打游戏的通关等级类似。
按照朗道的理论对照,物理学家可以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为最高,第五级为最低,每一级之间能力和贡献相差10倍。
根据朗道的划分,在第一级中,属于当时十几个世界级大师,包括波尔、狄拉克等人。
在第二级中,全世界也只有几十位,而朗道将自己划分为2.5级,在所有物理学家中,朗道给出了一个零级的大师,也就是爱因斯坦。
以职场人发展路径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级对都对应着相应的发展高度和目标。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对应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在任何行业和领域,人和人的差距、能力和能力的差距,都是成数量级的差别,而不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一点点。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自己离第一级还太过遥远,甚至根本难以达到。
也正因为如此,你才明白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多么重要,每当你提高一级,你的影响力和收入就增加一级,
当然,对你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高得多。
其实作为一个职场人,我们也应该找准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借以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有句话说得好:相比于短期内给你升个一官半职,还不如在长时间里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职场影响力。
要知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远比你名片上的各种Title要管用得多。
02、谁说30岁没做到管理层,职场就没有希望?
既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很多职场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不是30岁没做到管理层,职场就没有希望?”
30岁或者30出头没做到管理层,本来就是件很正常的事。
再说了,谁规定30岁没做到管理层就是失败?
退一万步说,在金字塔结构的职场,上层管理岗的位置和配额就那么多,流动率也低,自然注定这类岗位只能被少数人占据。
尤其在那些组织架构成熟和晋升制度严苛的大公司,很多时候即便你能力到了,只要上面的人没变动,晋升也没你的位置和空间。
所以,没必要对“30岁必须做到管理层”这样的言论过于敏感。
这种认知从本质上讲,和“考不上名校人生就完了”的思维一样,经不起推敲。
而有时候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的是,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反之亦然,最安全的地方往往也最危险。
中高层管理者,看起来是最安全的一批人:
事业有所成就、家庭和谐美满,大事和领导一起商量,小事甩给小弟们去干,正是这样的安全造就他们的危险领域不断扩大。
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及顾及家庭,在工作中的拼劲及激情,已大不如前,更不要说和那群单身爱熬夜的年轻人拼了。
另一方面却还在囿于之前的陈旧经验,能力和前几年比,没有多少提升;
更要命的是,多年混迹职场也学会了推诿、甩锅。
遇到问题,不想着解决问题,而是不要影响自己的职位和薪水。
这样的高层领导,看似风光无限,如果没有稳固的职场资源或过硬的技术加持,甚至没有一两样傍身的关系,迟早会被优于自己的年轻人替代,更不要奢望能够晋升了。
可能你会说,那既然这样是不是代表以后职场的晋升之路越来越难?
那倒也未必,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在过去的2020年,你会发现职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模式,而不是仅仅只是“你出钱,我打工”的单一方式。
未来的职场,传统的雇佣市场会慢慢消失,人才作为个体的价值会迅速崛起,企业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平台的角色;
人才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会远比工业时代线上的工人来得大,他们足够优秀,不仅可以挑选平台,甚至能成为独立的第三方,为企业提供服务。
而且你完全可以根据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制定自己的成长金字塔,按照既定的目标,找到你的位垒。
所以,不要沉迷所谓的“权威”和“管理”的头衔,你最应该做的,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一个专业水准足够高的人;
只有专业才能给你底气,和永不过时的价值。
03、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追求数量级的成长
吴军博士曾经在《格局》中写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开始做了多少件事,而在于完美地结束了多少件事。”
很多人常常高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办公效率,最开始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也什么都想做,后来才发现自己连第一步往哪迈步都不知道。
这就解释了明明为什么总有人每天都很忙,但事业总是搞不起来的原因。
因为输在:不专注、缺系统、无影响。
下面我从这个三个维度来尝试分析下为什么总有人工作做不好做事没目标:
1.过度贪求多任务并行,暴露了一个人的低水平
很多人非常迷恋和追求多任务同时处理的方式,主业都没做完又接了一堆私活,看起来效率很高,但结果是专注度大打折扣,连一件事都做不好,时间一长,不过是低水平兜圈子。
有时候看起来以为自己能做完很多事情,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专注力,当脑子里的任务挤压过度,混乱和错误也就随之而来。
德国飞机涡轮机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过一个关于航空结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法则。
微小而不确定变量的背后,实则是巨大的隐患。
海恩发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30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件,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高效率的完成了很多事项,但并不代表其中没有错误。
2.解决方式不系统,则做事效率难提高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在做事之前,会梳理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情先处理好,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直接从清单上删掉。
而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事情都想做,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反而诸事无成,做了很多费力但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流程上做出更系统的梳理,通过改进做事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做事效率,让自己产出的结果提高一个数量级,而这才是整个差距的根本本质。
偶尔做成一件事情并不难,因为其中还有运气使然,难的是能否找到系统的方法,获得可复制可持续的成功。
做事数量多少不过是几倍差异,而做事质量以及产生的影响却可以达到量级之差。
就像上文中的朗道位垒中,每个行业中第一级人才和第五级人才之间的差距,同样存在天壤之别。
3.成功者追求影响力,失败者追求完成率
吴军博士曾经在《格局》讲到过另外一个故事,同样发人深省:
他曾经对清华大学上一辈和同辈中的老师进行观察,发现其中一生做不出成就的人并不少,这并非是他们对自己要求低,只做简单的事情,反而是以为自视甚高,不愿意从小事踏踏实实做起。
要么渴望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么觉得怀才不遇无人问。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寻常规律:能够带来量级变化的函数并非一开始都很大,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大的。
任何人脚踏实地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成功率都会提高,效率也会提高,接下来需要提高做每一件事的影响力,而不是继续沉醉在完成了多少件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朗道位垒中的第一级到第五级不过是5级台阶而已,但真正做到这样的跨越,可能花费的是一个普通人大半生的精力和时间都不止。
所以,可见得的是,真正的影响力是取决于能够跃迁到更高的量级,而非努力多做两件事。
04、写在最后
在任何时候,成长都是一件极其痛苦且漫长的等待。
但愿每一次的成长,你都能如雨后拔节的青竹直冲云霄,达到你人生渴望的高度,看见你生命最美的风景,直到你最想要的那一层。
关于作者: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闲话职场法则,漫谈人生故事。与你一起成长。微信公号:Ray先森爱健身。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