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经常看临公子文章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我文章中高频地出现一个角色:前同事。
很多故事都是来自他们。
我一毕业就在互联网行业,员工流动率很高,比如其中一家几千人的上市公司,近20年下来,员工平均年龄都没超过27岁。“前同事们”逐渐形成一个社交圈子,大家辞职后,关系好些的往往还会保持联系。
上班时公司有内部沟通软件,同事们都在那上面沟通,除了工作相关的话题,我都不太好意思主动聊天。很多同事直到要离职了、主动来加我微信时,我才把人和名字对上号。
后来我跳槽时,也鼓起勇气向一些同事们要了联系方式。
同时,主动告诉他们我马上要去哪家公司、是什么样的岗位、以后可以多多联络。
因为离职后,大部分人还在互联网圈子。我们往往还有共同的群,因此平时也会在群里聊几句,甚至在不同公司还有业务往来。
就像我所在的一个同事群:
里面有些人在我入职时就不在公司了,但由于大家都在群里,偶尔还会出来聚餐,便一直维系着奇妙的“前同事”关系。
谁想打听哪家公司什么岗位、谁需要什么业务上的帮助、谁开始创业了、谁最近搞了个副业需要捧场……能帮得上忙的人都会主动跳出来。
想来我也挺幸运的。
遇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同事,彼此在一个正向的圈子里,偶尔有些负面情绪马上就能得到安慰与鼓励。几年下来,大家基本上都过得越来越好。
这或许就是一个好圈子带来的意义。
02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句话: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动物。
当时我还很天真地想,不是还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么?只要自己意志够坚定,环境又奈我何~
这些年我愈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除非你是意志力top1%的少部分人,否则:
周围的人如果都在摸鱼,你就很难鼓起干劲好好工作;
周围的人如果每天聊娱乐八卦,你稍微想上进些,看看书考个证,没准就会引来冷嘲热讽;
周围的人如果经常聊买了什么奢侈品,你或许就会打算也买个贵些的包包,哪怕囊中羞涩;
……
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最多有效交往和接触150人。实际上,给你带来最直接影响的是身边的那十来个人。
我后台收到的职场问题里,有一类很常见,就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大家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弄虚作假or划水摸鱼,想离开呢,可工资还不错呀;不想离开呢,可自己一旦表现出积极工作的苗头,马上就会有人开玩笑“这么上进是不是打算跳槽”。
问我要怎么办。
假如读者很年轻,多数情况下我都建议他们,如果有能力,就尽快考虑新的工作。
糟糕的环境里,你的自我要求会不自觉地往下掉了几个等级,潜意识里将周围的人作为参照物。
指的是人们在做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将思想固定在某处。
股票套牢后不舍得割肉,这是被买入价格锚定了;怀孕后觉得街上的孕妇和小孩变多,这是被怀孕这件事锚定了。
同样,你在糟糕的环境里往往越来越丧,也是被环境锚定了。
你要做的不是想办法融入圈子,而是尽快逃离垃圾圈子。
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
跟了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
诸葛亮结交庞统后,“一龙一凤”辅助刘备统筹大局,臭皮匠做久了,只能是臭皮匠。
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成长环境。
03
这几年我一边上班,一边做自媒体,讲真,思维和眼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二者同时进行的对比下。
单纯做上班族时,接触的都是偏技术、偏产品的人,时间久了,其实思维上多少有些固化,我会习惯用一种模式去看待问题。
开始做自媒体后,我接触了大量原本完全没有交集的人,有自媒体从业者、有品牌媒介方、有从事不同领域的自由职业者,看到了更加丰富的职业+人生多样性。
走出圈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上周我和一位自由职业者聊天时,她说,很多人以为他们“不上班”的群体,平时不太需要接触人,一个人窝在家里就好。实际上,她成为自由者以来反而越来越主动地参加一些大V或自媒体人聚会,看看同行都在做什么、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商业模式、看看自己与他们之间存在多少差距。
不然一个人闭门造车,视野难免狭隘。
我曾在一位大V文章中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你接触到的工作群体,是你所在圈层的侧面映射。
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其他身份,一定要想办法去优质的圈层,尽量找优质的人合作。
这不是一种功利,而是一种自我要求。
前阵子“清华保姆年薪50万”的新闻引发热议,许多人质疑这是不是人才浪费,可他们忽视了:
首先,能出得起年薪50万的家庭,他们要的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其次,其他名校毕业生N年都见不到Boss,而这位“清华保姆”直接进入大Boss家,打理家庭事务,等于一只脚跨进了核心资源圈啊。
哪怕是服务,你也要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相处人群。
04
那么,如何提高圈子质量?
有两个最直接的方式。
第一,找到优秀的人作为参照物
驱动我们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你看到一个厉害的人,心想“我要是能成为他那样就好了”,然后一点点地努力变成理想中的样貌。
这样一来能避免陷入自我感动or自我放弃,二来,有一个相对高的参照物,求其上者得其中,你再怎么废都不至于在泥潭里打滚。
第二,做些“非常规”的事
你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这件事,久而久之,可能明年还是在做这件事,无形中变成了路径依赖。
做的事不同,接触的人往往也不同。
多数人无法走出现有圈子,是因为太习惯现有的一切,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环境,你做的事没有变化,生活轨迹又怎么会发展出新分支呢?
最后我想说。
接触高质量的圈子,并不是目的,它是一种让你有更多机会跟着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变优秀的方法。
原生圈子对人的影响很大,但我们依然可以主动地去选择影响自己的人+事。
希望我们都能看到圈子以外,更多彩的世界。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