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如何找到人生的使命?

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爆火。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李大钊、陈独秀身上那种极其强烈的使命感,那种使命感是超过其他一切的。

我记得李大钊在跟他妻子对话时,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是要干大事的。”

这个要干的大事,说的不是当北大校长,也不是赚很多钱,而是要为那时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

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不但会让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能不断鼓舞着周围的人,哪怕前路坎坷,哪怕流血牺牲,也依然前赴后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这也是我今天想跟你聊的话题 - 人生的使命。

1、什么是使命?

什么是使命?

使命,是事存在的最根本理由。

对个人而言,使命就是你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根本的理由。

企业而言,使命就是一家企业为什么经营的最根本的理由。

使命是一种存在的理由,但是,是不是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称之为使命呢?

答案是否定的。

那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称得上是“使命”呢?

使命有三个特征:系统意识利他主义、打动人心。

特征一、系统意识

什么是系统?

系统说的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某种系统的一部分,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会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比如:你的身体就是一个系统,里面有心脏、肝、胃、肺等器官,这些器官相互作用,保证了你的身体能正常运转。

你的家庭也是一个系统,家里的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

说完了系统,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系统意识。

系统意识,说的是作为个体的你,不仅能清楚意识到自己身在哪个系统里,同时还能看到系统想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能主动承担起自己在系统中应尽的责任

特征二、利他主义

使命是系统意识的产,在系统意识下,人的行为就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系统。

所以,使命必定是利他的。
曾有位校长向他的学生们也问过同样的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校长注意到有位同学静静坐在位置上,于是点名让他回答。这位同学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出这句话的学生正是周恩来。

你看,这就是利他。

特征三、打动人心

使命,是能打动人心的,而不是用头脑思考的。

什么意思?

使命,是通过击中你的内心从而产生情感的波动,而不是用“因为...所以...”这样的逻辑思考方式,进行理智的说服。

说完使命的三个特征后,我们再来看看,使命有标准答案吗?

答案是既有,也没有。

一切事都有让自己存在并延续下去的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生存与繁衍机制

人体具有代偿功能,代偿指的是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代替补偿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的器官。

比如,如果有一个肾脏由于疾病被切除,那么另一个肾脏就会变大,甚至可能增大一倍,以代偿被切去的肾脏的功能。

代偿就是为了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不至于宕机、死亡而存在的功能。

同样,如果把中华民族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为了生存并延续下去,中华民族的内在就必然会调用代偿功能,其表现之一是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

这时,这个系统里一定会有人会看到救亡图存这个任务,并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保证系统的存在和延续,而这就是他的使命

所以,从使命的作用来看,它是有标准答案的,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其所在的系统存在并延续下去。

但从另一方面讲,使命又是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事物所属的系统是多样的。

你是家庭的一员、是公司的一员、也是民族的一员。

不同系统间可能有重叠,也可能不重叠。

你属于多个系统,但出于你的身份认同,你会决定自己对哪个系统产生归属感,并愿意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使命并没有标准答案。

不是所有的使命都要由你来完成,你要找到自己所属的系统,并产生相应的身份认同,最终找到自己的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这是一段没人能替代你去走的历程。

根据你产生的身份认同系统的大小不同,使命也有大、小之分。

你对家庭的责任,可以是一种使命;你对公司的责任,可以是一种使命;你对一类群体的责任,可以是一种使命;你对社会、民族、世界的责任,也可以是一种使命。

有的使命可能是十年,有的可能是三十年,当你找到一个能够支撑你一生的最根本的理由时,你就等于是找到了自己这一生的使命。

一生的使命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要足够大,系统要完成的任务需要你去为之付出一生。

2、如何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人的意识发展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我意识,第二个层次是他人意识,第三个层次是系统意识,第四个层次是宇宙意识。

要想找到你的人生使命,你的意识发展就要到达第三个层次,也就是超越你我,处于系统意识的态中。

可是,如何才能到达第三层次呢?

如果把身体看作一个容器,那么首先你需要放下并清空容器内的旧事,达到一个“无”的内在状态,同时,你要打开容器的开关,接纳新事物在容器中的自然涌现。

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也才能看到系统,具备系统意识,从而才有可能找到使命。

完成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三步,分别是打开你的头脑、心灵和意志

第一步:打开头脑。

人,很容易被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框架禁锢,从而看不到外界的一切,甚至歪曲事实。

所以,只有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你才能够看到并接受新的信息,新的视角也才可能产生。

那么,如何才能打开头脑,让自己不被已有经验和思维禁锢呢?

方法是:暂悬评判。

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事情时,你要特别留意头脑中出现的各种念头、想法、判断。这时,你要去判断它们是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和思维带来的。如果是,那你就要接受它们的存在,然后把它们暂时放在一旁,不去使用。

这就是“暂悬评判”。

这就像是你有很多的衣服,但你并没有把它们一一穿起来,而是把它们挂在了衣柜里,你能看到它们的存在,但却并未使用它们。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你千万不要试图去控制和压抑自己的念头、想法和判断。

而是要通过做正念练习,或者用写的方式,把脑海里出现的所有念头都写下来。这些都能帮你把它们暂时的“悬挂”于头脑中。

第二步:打开心灵。

当你的大脑对那些不断出现的想法、判断做到了暂悬评判后,你才能把所有的关注力指向眼前的现实。

而接下来,你也就进入了打开心灵这一步。

在打开心灵这一步,最重要的方法是:不断感知。

当你的头脑没有了评判,你就会进入一种不带评判的观察感知的态。随着你的不断感知,你会发现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意识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灵就会更进一步的向外敞开,开始变得流动起来,再次对外界充满好奇,就像孩子一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新鲜的、新奇的。

在这种状态下,你就可以看到自己身处在哪些系统里。

比如:

当你的上司,告诉你,你写的报告逻辑表述上存在很大问题时,因为你的第一反应受到了已有经验和思维的影响,你会认为自己的报告写的很好,从而听不进上司的建议,产生逆反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这时,你就可以先做暂悬评判这一步,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放到一旁。
然后,再认真的回顾自己这份报告,把注意力放在这份报告本身。
这时,你可能会发现这份报告的确存在逻辑表述上的问题。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的心就会更进一步的打开,会主动认真的思考上司给出的反馈,从而进行改进。
你看,当你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思考时,你其实也就看到了自己处在的系统 - 公司这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你自己。

所以,当你完成了打开头脑,以及打开心灵这两步时,你的视野就从“自我”走向了更大的你所在的“系统”之中。

不过,在这一步时,你还无法看到系统想要完成的任务,也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只有完成第三步,你才算具有了系统意识

第三步:打开意志

这一步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你虽然看到了系统,但人总是会捍卫那些自以为是自己的东西。比如,身份、金钱等。

然而,你越是要捍卫这些不属于你的身外之,你就越是被它们控制住了。

比如身份,你越是认同自己是什么身份,就越是被什么身份控制住。就像胡适,他放不下自己的精英主义

比如金钱,你越是想要拥有金钱,你就越是会被金钱控制住,最后你会发现你的眼里只有金钱,却看不到别的。

所以,只有当你放下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才能看到系统想要完成的任务,才会愿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可是,如何才能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这就需要你把关注力从“外部”重新拉回到“内部”,你要去关注你内在的态,而不是身外之物。

就像我前两天看到的一则关于马斯克新闻,他现在居住在一个只有37平的屋子里,他说他要放弃所有实物财产,也不再拥有任何房产

这就是典型的从外在回到内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感受到恐惧,而这种恐惧会试图阻止你放下已有的“旧我”,也就是那个喜欢关注外部的我。

这就是最难过的“坎”。

但是,只有放下了“旧我“,你的意志才算是完全打开了,而这时,你才有可能看到你所在系统里想要完成的任务,也会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这时,你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那个大的系统赋予你的使命。

最后的话

2018年4月底,我从公司辞职后,参加了一门培训课,课程刚开始,老师让我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代表此时的心情。

有的同学选了乐团指挥的卡片,有的同学选了几只手叠在一起的卡片,也有同学选了图书馆的卡片。

而我则选了这样一张:画面上的人纵深一跃,从高耸的峭壁上跳入了深深的大海。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失去”与“未知”的恐惧,而是“探索”与“可能性”的喜悦。

祝你找到人生的使命,迈向新的征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9 +1
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介绍:《直击本质》书作者、“樊登读书”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及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21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感谢分享!

2021-07-06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