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临公子
今天分享一部临公子最近看的很奇妙的国产综艺,无明星、无噱头的观察纪实真人秀:
《屋檐之夏》。
节目刚上线一集,B站评分就飙升至9.8分。
节目邀请了3位人生经验丰富的年长者,与几位沪漂青年一起共住21天,打破次元壁融入彼此的生活。
如此高分,不仅因为它罕见地将镜头对准了一类人群,独居老人,更是温柔地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01
独居老人与社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距离感。
62岁的刘雪华,早期琼瑶剧的大女主,先生去世后她便与两只狗开始了独家生活。
由于对道路充满恐惧平时不出门,就闲在家里看电视、玩小游戏、喂喂狗,手机对她来说只是打电话的工具,电视不小心动了设置她就不知所措……
“所有现代化的设备,我都不会用。”
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9年。
89岁的朱增德爷爷,独居12年。
精神矍铄,带着金框眼镜,格子衬衣整整齐齐地掖进裤子,皮鞋光亮如新,下午还会享受一会儿咖啡时光。谈吐中不经意夹杂着可爱的凡尔赛。
妥妥的一位标准上海老克勒(collar)。
但惬意自由的生活下,实则封闭。
刘雪华在家时,电视24小时开着,房间电视一关马上就再次打开客厅电视,电视的角色像是打破沉寂的陪伴;朱爷爷在家时,怕黑要开着灯睡觉。
他们在家的鞋子,都非常看重一个功能:
防滑。
毕竟一个人在家最怕就是摔倒,还没人知道。
02
当然,这档节目可不是让大家心疼独居老人。
很快地,人们就看到他们与年轻人相处时的游刃有余和丰富阅历。
21岁的拉宏桑,B站230+万粉丝的Up主,视频里鬼马精灵,然而现实中是个不折不扣的社恐。
初次见到刘雪华,拉宏桑乖巧中带着手足无措。
为了避免自我介绍的尴尬,拉宏桑将个人信息提前打印出来,刘雪华问一句,她递一张纸。
刘雪华却丝毫没有任何尴尬与为难。
她对拉宏桑的视频非常感兴趣,看得捧腹大笑,还乐呵呵地问什么是B站、Up主拍完视频后要干啥。
对拉宏桑赞不绝口、疼爱有加。
演播室看到拉宏桑的片段,刘雪华特别自豪,说她好玩又体贴,看到她自责,自己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面对00后小女孩表白被拒绝而烦恼,她平和地跟女孩说,“他不是否定你,只是你可能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但你这个阶段有些太猛了,他只有yes or no,那他只能说no。”
三言两语就说到点上了。
朱爷爷更厉害。
他房客是外国小哥阿雷,第一次见面,小伙子带来一盒茶叶。爱茶的朱爷爷好奇地拆开问是什么茶,担心他被骗了,认真看了后直接说:这普洱茶发霉了。
小伙子懵了,说还花了不少钱呢。
朱爷爷:花了多少?
小伙子内心一紧:300块。
朱爷爷:好的茶要1千多,300块太便宜了,所以这茶就差。
其实朱爷爷并非有意让人难堪,只是担心小伙子被骗,还不时宽慰他。得知阿雷是学奢侈品专业后,主动说正好自己就是做这方面生意的,能帮上忙,最后还送给阿雷一个手串作为见面礼。
整个过程舒展、真诚,没有假意客气,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年轻人感兴趣的是数字化生活与虚拟世界。
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对现实里的社交逐渐不适,又只能回过头从网络社交中寻求满足。哪怕想表达,话到嘴边也不知从何说起,充满不安。
老年人渴望的是线下人与人的亲近,感兴趣的是与他人打交道。渴望融入社会+有人陪伴。
大家各有各的难处,都有各自的需求。
其实这种“独居老人+城漂青年”的房东房客模式,我觉得挺有现实意义的。
有一定住房条件的老人提供或出租居住空间,年轻人作为房客,一方面能减轻“城漂”在大城市生活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多点儿人与人的交流,对老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亲密陪伴。
03
综艺里有个细节:
健谈的朱爷爷聊到家人话题,突然变得敷衍,另外一个房客问想不想去找孙女时,朱爷爷没正面回答,只说:她很忙。
后来索性沉默了。
这种逃避的背后是无数老人的普遍心态——担心自己多余,给孩子们添麻烦。
他们害怕被抛弃。
他们害怕不被理解。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渴望融入社会的老年人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壁。
这类新闻屡见不鲜。
老人在火车站不懂得如何用手机买票,急得在窗口跪下;由于不知道如何使用健康码,无法通行,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刘雪华在节目中表示,她是因为担心出门麻烦,所以才宅在家。
节目里她第一次尝试出门遛狗,两只狗狗各有各的想法,她手忙脚乱才控制住局面。回家后兴奋地向各路亲友报喜,求表扬。
除此之外,与年轻人不知道聊什么,也是他们顾虑的点。
刘雪华说,自己这个年纪去和年轻人做朋友,很难了。朱爷爷也表示,老年人的生活与年轻人有区别,害怕自己讲了他们不开心。
为了避免矛盾,他甚至有意回避接触。
“我不和他们(孩子们)住在一起,什么矛盾就没有了,大家就不会有隔阂了。”
04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64亿,其中每3个老人,就有一个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
2014年,重庆一独居老人因为孤独,一年拨打了1483次110,希望有人能陪他聊一会。
2018年,上海一群退休教师组团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孩子没时间教,孙女问多了会烦”。
老年人的困境,往往不被看见。
他们不愿意成为孩子和社会的负担,却容易被大众遗忘。就像口口声声不愿意过生日的朱爷爷,当共居的年轻人买了生日蛋糕、陪他过时,他脸上是满满的开心。
后来朱爷爷坦言:
“我说我不过生日,但心里很想他们记得。在这个社会,老人是真的希望孩子们要记得老人。这是老实话。”
这或许正是《屋檐之夏》的可贵之处:
让大家对老年群体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困境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人终将老去。
而我们对老年人多一些了解,关心他们的现在,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希望老去能变得温柔一些,善意一些。
PS.你们与老年人相处时,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哦,感谢大家。( ′???` )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