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大跳台上的“终极大招”,是谷爱凌从未挑战过的难度。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对“内核人生”的最好阐释。
什么是“内核人生”?
这是我在3年前创造的一个概念,它是从我的亲身经历、大量咨询案例以及深度思考中得到的发现: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烦恼、纠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得太不“内核”。
而“内核人生”代表的是: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内在参考为主的人生模式。
因此,活出这种人生的人就有三个内核特质:
1、以内在驱动为主
2、以自我比较为主
3、以内在参考为主
特点一:以内在驱动为主
按照驱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类:被外在动机驱动的人和被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什么是外在动机驱动?
它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名利、奖惩等所驱动的,比如,升到更高的职位、开上更好的车子、被老师家长赞美等。
而内在动机驱动说的则是:你的行为是被你的好奇心、兴趣、热情、价值观、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驱动的。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各种选择都是被“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驱动的。
所以,大部分人在做人生选择时考虑的都是:这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更多财富吗?它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房子吗?它能给我带来更多人羡慕的眼光吗?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就像是拔河绳子的两端,总量不变,所以当一边用力过多时,另一边就自然会被带过去。
所以,当一个人总是在被外在动机驱动,那他就自然无法追随自己的内在动机,从而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谷爱凌是幸运的,因为在她小的时候,就选择了以内在动机驱动的人生模式。
对她来说,学滑雪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爱上滑雪也是。
母亲谷燕是专业滑雪教练,在谷爱凌只有3岁时便将她带进了雪场。
她8岁正式加入滑雪队后,从旧金山到太浩湖,要开车4小时,这样的路谷爱凌和妈妈每周都要来回,至今10年,所以她非常感恩妈妈。
结果妈妈却说:“我开车去是因为我喜欢滑雪,不是为了你。要是我不喜欢,你滑得再好也甭滑了!”
这段话让我非常感慨,如果说谷爱凌今天的成绩与她自身对滑雪的热爱息息相关,那么她对“热爱”本身的重视与享受,则与她母亲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她说:
“我想当一名职业的滑雪选手,但前提是它能给我带来快乐。现在滑雪能给我带来很多快乐,但如果我长大后,滑雪不再能够让我快乐,我就不会去做职业选手。”
“我不是为了奥运会而滑雪,也不是为了上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对它们热爱。因为我喜欢做,所以就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那就让我更喜欢它。”
正是因为这种热爱,她极其自律,她的一位教练彼得说,她总是第一个参加训练,最后一个离开。她参加很多赛事,回家还要跑步和训练,这很少见。
这样的热爱与自律努力,结合在一起,方能成就今日的她。
当一个人能够持续追随自己的好奇、热情、天赋等内在驱动,就会获得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 过程带来的巨大愉悦和满足。
而最后,往往也会有丰厚的结果在等着他们,给他们以甜美的报偿。
为什么?
因为内在动机是比外在动机要强大N倍的动力,这种动力会催生人的潜力,从而迸发出最大最高的能量。
而一个人,如果长期被外在动机驱动,那根拔河的绳子就会向一侧倾斜,从而使内在动机越来越少,直至濒临消亡。
这就是“内核人生”的第一个特点:以内在驱动为主,而它也正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重要特质。
特点二:与自己比较
从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喜欢拿我们与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优秀,你怎么学也学不好,体育也这么差,连个800米都跑不下来?”
我们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比较中长大,并最终养成了“凡事都与别人比”的习惯 – 不仅拿自己与同学比,还拿自己与同事、邻居或亲戚们比,而比较的范围则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扩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终,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成为了比较的对象。
就这样,我们让自己的一生都陷入了“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
在这个游戏中,没有赢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比你更富有的人。
同时,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赢的游戏,所以如果你的关注点总在那里,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就是如影随形。
如果说,比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会做的事,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那么我们依然还有选择 - 那就是跟自己比。
这就是“内核人生”的第二个特点:更愿意与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他人。
在这一点上,谷爱凌也堪称典范。
赛后采访时,谷爱凌说:
“上场前,妈妈还在电话里建议我选择更稳妥一点的动作。
但直到上场前最后5分钟,我才决定挑战1620。这个动作,其实从来没做过,从来没挑战过。
我一直说,我不是为了来这里打败其他运动员。我是想打破自己的界限,做一些之前没有想到是可能的事情。我想滑到自己的最好。所以我觉得不论落不落,我都是赢了。 这是我人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但就算没有成功落地,我也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
要当最好的,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而是要当自己能当的那个最好的。”
是的,只有去跟自己比,你才可能超越自己的极限,突破自己的边界,否则你可能只是打败了对手,却失去了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机会。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与自己比较,而不是与别人比较呢?
具体方法是:要对以前的思维模式做出调整。
比如:以前你说“她比我聪明太多,我这辈子大概都要一事无成了”,现在你可以把这句话转化成:“经过不懈努力,我比两年前的自己更有智慧了,以后我要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
可见,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内核人生”都是在以“自我成长为尺度”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以“别人为尺度”来衡量自己。
当你有了这种与自我比较的心态后,你就会把他人的成就当做灵感的源泉、成功的楷模,为自己的成功寻找宝贵的信息,而不是当做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从而陷入在痛苦中,却没获得任何真实的成长。
特点三:以内在参考为主
如果按照做选择与决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人分成两类:一种是以外在参考型,一种是内在参考型。
什么是外在参考型?
这类人做选择与决定的主要参考是重要的外部人物,以及外界主流价值观。
所以,当面临决策与选择时,他们这样说:
• 家人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但我还是决定成为一名公务员 。
• 朋友们都已嫁人了,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所以我决定嫁给爸妈推荐的这个男人 。
“外在参考型”的人在现实中非常常见。
有的咨询者在跟我讲述自己面临的情况时,会用到特别多这样的语言:“他们说”、“他们希望我”、“我应该”、“我不得不”。
其实,这些常用语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外在参考”的倾向。
相反,他们很少用到“我想要”、“我渴望”这样的词语。
因此,这种特质的人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不假思索的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当别人说他差时,他就觉得自己差;当别人说他笨时,他就觉得自己笨。
所以,他们在做事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己的思考与推理,而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
而他们做事的动力,也常常是为了博取他人的认可与肯定。
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以内在参考为主的,他又会怎样做选择和决定呢?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顶流”,谷爱凌也收到了一些媒体上批评的声音。
然而,她却这样说:
“我觉得我并不想要所有人满意,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我只是希望能够享受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我并不很在意别人是否满意,我觉得我在竭尽所能,我也在享受整个过程,我在用我的声音,在与我相关的领域,带来尽可能积极的改变。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基于共同利益,我觉得会带来更大的好处。
所以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这只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因为他们与我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也不打算浪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欢我,这是他们的损失。”
她就是典型的“内在参考型”,所以她会依据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头脑的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这样的内核特质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内在参考为主并不意味着不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它说的是在做决定时更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自己头脑的独立判断,同时又能开放的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这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的关键在于:去觉察。
觉察自己每一个决定的来源是来自于内在还是外在,觉察自己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是因为想要附和他人、匹配主流价值观,还是因为包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独立思考。
然后再逐渐进行调整,一点点的调向以内在参考为主的状态。
最后的话
不论你想成为的是斜杠青年、佛系青年,还是一名超级专业人士,你都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内核青年”,拥有内核特质,过上内核人生。
当你成为内核青年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生与之前不一样了 - 人生更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在压力、痛苦、纠结下的负重前行。
是的,我们无法成为谷爱凌,但是我们却能成为她那样的内核青年,从而成为我们自己,活出独一无二的蓬勃人生!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