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没有金三银四,却有中年危机的职场,你应该做点什么准备?

上上周有位在五百强医药公司工作的读者朋友Y,听了我在视频号二月医药行业工作机会的直播,联系我,想请我们帮他找工作。

Y 今年36岁,生专业硕士毕业后进了著名500强医药公司做了几年研发,因为如果继续做研发,起码要读博,他不想读博,何况自身更喜欢市场,于是四年前就内部转岗到市场岗位

这几年慢慢也升职到中国区的市场经理。懂专业,懂市场,大公司背景,男性(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性别是个潜在优势),年龄不算大,按以前是抢手人才,Y也一度被猎头“骚扰”得烦不甚烦。

但是,这两年医药行业收缩严重,他们公司全面收编,去年中国区销售市场队伍裁了大半,研发解散了,大市场部也一直在减人。

今年形势仍然没有好转,Y非常没有安全感。

Y从去年起就开始找工作了,看了一圈,发现外面行情非常差,虽然也有工作机会,但自己主动问猎头拿到的机会也不如预期,猎头手上的职位要求更苛刻了,明显感觉现在的工作难找多了。

本以为去年是特殊情况,今年一切复苏,金三银四总会有一波大行情,按往年,各公司抢人还抢不过来呢。谁知道,今年春节至今,Y一个机会也没有,和同业朋友们交流,都在说,今年更卷,更难了。

Y的感觉是对的。

01

行情不好,企业竞争加剧,对人才的需求并不少,但要求更苛刻了。就是我们常说,更卷了,而且各行各业都面临这种情况。

就说今年吧,本以为今年恢复正常后,会有一波大行情,现在看来,比去年也许略好,但就是略好而已,还是只有小行情,大部分行业行情并没有火热到什么金的地步。

不要说互联网地产,就算各行业中的长青树医药,都在一年比一年冷,目前看,后市的机会也难现过去的盛况。

Y本来很自信,觉得自己条件不错,现在大环境不好,但自己认真工作,医药长期也是朝阳产业公司总是国际大企业,各方面体系完善,最多熬下去,自己这样的在就业市场上总还算可以吧。但在面试时,发现,竞争同样职位的大多比他更年轻,条件也不比他差,他很担心,再过十年,自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因为做差不多级别的工作,要求的能力到一定程度就差不多了,受制于行业,企业等各种因素,很难有什么突破,但是想再往上升,其实机会很少,于是比自己年轻5-10岁的人活干得一点不会比自己差,还比自己便宜。

Y和我说,没想到今年没看到金三银四影子,中年危机就来了。

我几乎每周都会接到像Y一样的人才求职,他们都很优秀,过往的经历也很成功,但都面临很大的潜在危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年龄会越来越大,但职业能力并不会无止境上升,中年危机在不同年龄都会不期而至。

要知道,我们的候选人出自各大名企,候选人中人才济济,并不稀奇。但在中国职上,年龄的隐性歧视是很普遍的,互联网高科技常见,现在轮到长盛的医药了。

Y去年还觉得自己做多年大公司市场,这么多年的经验人脉,也不至于落到将来被更年轻的小朋友呼来喝去,还想过自主创业,但是看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可以自己干成的项目

所以还是找到我们,想看看有没有稳定点的国企事业单位机会…

02

这是大部分资深职业经理人的难题,打造第二曲线,将自己的经验输出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有太多资深朋友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继续打工,又不想退出职场,去做教练,培训,咨询,做自媒体,效果都不好,只能说大部分人如果财务压力不大还好,慢慢当成业余爱好,慢慢半退休,退出职场。

就像我上周文章中谈到想做猎头HRD一样,想做项目,问题是,如何拿项目,自身能力欠缺,又难以组成团队

医药行业职业机会还算比较多的,医药行业相对公司财力雄厚,生态成熟,公司肯花钱培养打造内部体系。很多培训公司,教练,企业咨询方案的,大客户都集中在医药这行。

尤其医药外企,算是成熟企业代表,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国企民企也普遍比其他行业要高。

其实在企业里打工,都可能遇到Y这样的问题。

即使行业好,企业好,自身的生理也会变化,你的竞争力一直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而提升,在一个企业里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资深人士的问题是:应该很有价值,但很难变现,自认很值钱,但很难赚钱。

我想到在前几天的直播里,和Rain的对谈。

Rain就是那种在五百强公司很多年做到亚太区高级职位,在合适的年龄急流勇退,主动选择了自主创业,做得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虽然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成就,也生存了下来,用市场检验了自身的竞争力。她的经历可以给很多有过一定积累的职人一些启发。

Rain和很多优秀却又普通的职业经理人一样,大学毕业后按自己专业去向,从国企到民企到外企,勤勤恳恳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在外企成长很顺利,十年前做到亚太区的位置,到了一定位置后就慢慢有了危机感,按她的说法是向上抬头一看:一家公司做了十几年,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做过,很多国民产品都是自己操盘,一方面自己自豪,但另一方面自己便思考了下自己退休做什么?剩下的后半辈子做什么?

Rain的心路历程很多人包括Y也有过,尤其是从大外企,大国企或大厂这种大平台到了一定程度都有过危机感,只不过很多人和Y的现更像,既感受到危机,又很难知道应该怎么去改变。

要抛弃大外企光环是需要长时间适应的,不要说一些出差福利员工关怀等,就算是学习机会,人脉地位都是现实的。

人要认清自己的价值还是平台价值,很多时候在企业内,不得不认可有些资源是平台给的,但认为自己做出的成绩不是自己的价值,是很困难。

01.专业精深+杂家思维

一直保持对市场的思考,走在前端,察觉市场,不能觉得自己操盘过的项目多就代表能力强,这是平台的底蕴,换一个人也照样可以做。那就要找出哪些是自己做,还能让市场独立于平台认可你的价值,愿意付费的。

你的专业上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你的下游是否都真正认可你的价值。

不要指望你用你以前积累的所有技能,天然就能用到下一家甚至去创业了。

比如Rain,十多年前自己感觉危机时,不是想着凭在五百强公司里练就的设计本领就可以开一个设计公司,而是寻找更专业,更细分的市场。

她经过观察和比较,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利用五百强的广阔视野,在海外看到很多超前设计,当时在国内还是新兴事,自己便思考自己能做吗?

她评估自己的擅长和兴趣,决定将兴趣沉淀成专业,将自己的工业设计老本行升级成手绘视觉呈现,不仅关注自己的专业点,当专精度达到后,再有杂家思维,同时开拓上下游关系,察觉客户需求,熬过时间的考验。

专业精深还要有杂家思维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02.投资自我+价值传递

很多人在大公司里,得到了很好的资源,自然也就认为自己的资源很值钱,但要知道做同样的事,接受过同样培训的有无数,不信,你看看,很多做培训,咨询的,写出的让人了解自己的Title还是前XX公司XX职务,问题是这样的前XX,有太多太多了,客户为何一定要你呢?

就像Rain说,她看到自己做的项目很自豪,Y也这样,很多大平台出来的都见过大世面,做成为大项目,但这种资源也是平台赋予的。如果没有平台拿到资源,客户如何感受到你的价值,如何愿意采购你的服务

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很难持久在市场上立足。

不是自我学习就行,还要把自己的价值有对象感,用市场检验自己价值的实现。也许不创业,但即使是换个地方打工也是了解自身身价。经常看看外面招聘的要求,就会发现,要求会越来越高。对比自己的简历,我的那些经验真的足以支撑自己现在的薪水价格吗?

Rain在500强企业工作时,是外企黄金时代,外企体系性强,财大气粗,不吝对员工投资,Rain的培训也很多,但企业的培训都是为了你做好那份工作而培训的,很多技能不足以让你适应外部的环境。

比如Rain当时在企业里做的是包装设计,但她后来创业做的视觉思维,是相关但又全新的专业领域,这些技能并不是在公司培训得到的,而是自己花钱去世界各地找老师找课程学习到的。

自我投资并不只是注意学习身边简单可得的资源,还要花钱花时间在那些自己想要打磨的技能上。否则,你的同事和你一样,你有什么好特殊的。

所以,既要投资自我又要传递价值才会让自己保有竞争力

03.感性乐观+理性自律

现在即使就业环境一般,但激情离职,一言不合就裸辞的情况并不少。说明时代给予的机会还是很多,我们还是有更多选择。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挑不捡,养活自己并不难,我们的退路也比以前多。这是让我们比前一代的职业人更有底气选择的好处。

但是,要问职人,对职业满意吗?各种数据分析都会表明很少有人会满意自己的工作,会满意自己的发展。

让自己不断成长,有职业安全感、真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的工作又很少。

很多道理都很简单,我们似乎早就懂,但真正做到需要严格的纪律。好像我们大多数职场人如R、Y都有过职业危机感,但很多人就一直这么在危机中侥幸着拖下去了。只有少数像Rain一样行动,还不断找办法,Rain说,即使在疫情期间,大多数业务都停了,她还在找线上的解决方法。只要你一直坚持,就过大部分人了。

只有感性乐观结合理性自律才能帮你探索边界,扩展竞争力。

04.独立自主+学会

每个人都看重自身的价值,确实,独立出色完成工作是基本。但现代工作离不开分工,我们总在和他人的交互中产价值,发现价值、呈现价值、交换价值

平安马明哲说过: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长胜靠生态。

我们也许要离开现企业,现平台,走向下一个人生阶段。

不同平台文化不同,我们得到和感受也不一样。

但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哪怕有过不愉快,平台起码发过我们工资,所以过去平台不是我们要抛弃的仇人。努力做好工作不仅是打好现在的工,也是以合作的精神和态度面向未来。

无论是前老板,前同事,都要尽量变成我们的助力而非阻力。

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力,才能让你的竞争力更持久。

最后的话

金三银四没那么脉冲行情很正常,而且不仅是中年有危机,职和人生一样都一直有危机。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自身竞争力提升, 总是在危机不期而至时准备充分点,毕竟危机并不是都能准备,但准备自己总是时刻都可以。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景红

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微博:Joyce-景红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