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商业社会的变化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激烈的变化将所有的企业都投入到一种不稳定状态。
二十年前,10亿即是中国企业销售额的极限;十年前,中国当时的企业巨头的销售额也不过100亿。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企业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后者、超越了100亿,更有无数企业,在其未来的5年计划里,将打造千亿帝国作为其远景目标。在未来,中国企业将普遍崛起,但前进途中又会遭遇什么?
寡头时代的来临
在普遍通胀的压迫下,竞争的加剧,将使中国企业进入一个寡头时代,在完全竞争领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寡头时代已然来临。
早在几年前,家电连锁即完成了从群雄并立时代过渡到霸主时代,而随着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2007年岁末,国美又“托管”了大中,未来家电连锁行业将形成双雄对立甚至是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仅国美与苏宁两家在大城市的份额加起来,就已经超越75%,行业力量惊人地集中。
在空调行业,早在几年前,就出现过一个预言:在未来的十年内,激烈的竞争将使只有大约5个品牌可以生存,如今,这个预言已经部分实现:在过去的5年中,行业品牌从数百个减少到目前的不到一百个,格力、美的、海尔三家占领了整个行业超过50%的市场份额,如果加上其余如志高、奥克斯等几个次强势品牌,几乎是不到十个品牌即拥有整个行业十分之九的天下。
并且,在持续一年多的原材料涨价风潮中,好几大巨头已经开始出现溃败迹象,而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是给予以出口为主的格兰仕等品牌沉重一击。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中,品牌的集中度将更为加强,只有寡头级的品牌才能够继续生存。
在饮料行业,多年的竞争,也已如大浪淘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个国际巨头牢牢占据领导地位,而农夫与娃哈哈的剿杀,更使众多国内品牌失去立足之地;在乳品行业,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已占据市场过半江山。而在酒类市场,五粮液、茅台两大家在高端白酒领域占据50%的份额,张裕、中粮、王朝三大家则控制了中国葡萄酒47%的市场。
纵使是在所谓的分众领域,也是逐步出现了“分众不分”的局面,分众自收购聚众以后,已经明显成为垄断性巨头,诗人出身的江南春的抱负还远不止于此,他宣称只要有可能,分众可以完成任何并购和扩张,大有天下一统的气概。
完全竞争的到来,不仅使开放性行业加剧集中、催生各个寡头,此外,对于目前的半开放行业,如汽车、石油、钢铁等也将造成巨大的冲击,乃至改变行业构成。
目前,汽车行业基本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而其本质,就是国外巨头与上汽、一汽等国字号联手垄断大部分市场,吉利、奇瑞等民营汽车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寡头时代意味着竞争的更加白热化,但是这对民营企业而言并非坏事。
表面上,国企拥有大量的软性和硬性资源,但事实上,长期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体制性痼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对资源的把握能力,更多还要依靠对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而这点是民企显著的优势所在。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时代的升级,猛然增加的市场,将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也给了吉利、奇瑞做大的机会。
吉利等民营企业在汽车行业的破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标志着在很多政府管制和半管制行业,民营企业一样可以做大,一样可以成为市场的主体,而非目前的既得利益集团所说的只能由国营垄断企业控制,所谓 “中国经济不能完全放开”的只是一个伪命题,这对于建立更宽松的宏观商业环境,有着莫大的示范意义,中国也将迎来一个更为开放的国内市场。
印度米塔尔钢铁的崛起,也给了未来时代的中国钢铁企业无限的遐想。在未来语境之下,中国的钢铁企业会有新的机遇,同样,未来的另一个民间石油巨头龚家龙也不会身陷囹圄,相反,来自民间的力量,才是这些支柱行业的主流力量。在宝钢完成对包钢的并购之后,引起了众多的讽刺与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这个时代对于市场自由精神的觉醒和反思。
未来的行业格局,必然出现民营企业逐步强大,乃至最后取代国有和合资品牌的地位,成为市场的主流。完全的自由化市场的竞争历练,使民营企业具备比国营垄断企业更为高效的优势,市场力量取代权力主导下的垄断国营寡头,完成势力的更迭,必将成为未来的潮流。
大国消亡与小国林立
就组织结构而言,企业一直滞后于社会,而在后威权时代,未来企业也将根本变化。其基本特征是 “大国”的消亡和“小国”林立,企业将越来越分散。
威权的终结是伴随着民主化的浪潮而来,数百年人类民主化实践,已经使民主成为一直普世价值,威权的终结更多表现为政治权力的制约,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垄断被打破,更是促使威权的分崩离析。
率先显露锋芒的是流行文化领域,文化类产品的生产正在迅速地脱离威权实践范围,成为全社会热衷的流行主战场, “超女”正是借助了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的合力迅速窜红,打破了老大央视的垄断地位,而多年默默无闻的郭德纲,同样在“纲丝们”的努力下借由互联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飞跃。
1980年,居行业前列而五年后不再是“巨无霸”的大公司不到10%;而到1998年《福布斯》公布的“下岗”大公司已高达40%。其现象背后是新兴小企业势力的迅速崛起,企业走向垄断开始受到扼制。另外,博客数量每五个月翻一番,它产生的信息爆炸使平面媒体公司如芒在背。这表明:“小势力”正在向巨无霸挑战。
同时,个性化消费的兴起,打破了以往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发展模式,行业更加分散,个性化需求的无数绿洲,造就了一个个分散的“小国”。“大国”存在的疆域基础已不复存在。
权力的分散,也使企业先发优势日益式微。行业的先发者不再拥有制定游戏标准的力量,而变成多中心制。超女打破央视的“官方“垄断地位后,获得了暂时的“民间霸主”地位,但是,第二年迅速跟进的好男儿等同样来自“民间”的力量立即打破其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分散的中心。
“巨无霸”掌控世界的势头正在削弱,一个权力分散时代已经来临。
商业模式成了“法宝”
庞大的低端消费市场的存在,决定了寻找新的消费模式在未来至关重要。
日益稀薄的利润,已经使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而到底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在实际范围内都存在很大争议。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成功者总是令人羡慕。但是,成功不能复制,成功者往往是最不可学的。
在2005年“西湖论剑”时,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表示羡慕,几年之前,阿里巴巴不过是一个婴儿,几年后,即成为IT界的巨子。
当年大家都搞互联网的时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赚了大钱;等到大家都去搞门户的时候,互联网却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的阿里巴巴赚钱了;等大家都去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就发财了,那些发财的人,都是走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表现在IT行业,在其它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家改变传统酒店模式,以连锁和简化酒店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商务人士的广泛推崇,分众传媒,“发现”了楼宇广告,并且开创了户外媒介传播的新方式。
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
同时,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