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购物篮管理:门对门竞争的业绩法则

  来源:《销售市场》 2008-12-03

  家华商连锁(化名)是华东某市一家区域领先零售商,前几年的日子一直不错。目前门店类型主要为1000~5000m2的社区连锁,年销售额达10亿元左右。

  但最近两年家华麻烦不断。这是一个居民收入较高的地级市,许多外来和尚,特别是国际连锁公司特别钟情于这一市场,在家华的商圈内纷纷布局,安营扎寨。现在,在家华生意最好的总店对面,来自台湾的大发发卖(化名),正在拼命地赶工期,预计年底前开业。

  总店一直充当着公司的奶牛角色,4000m2的卖场,日均销售额达30多万元,年节时甚至能达60万元~80万元。街对面的大发发一旦竣工营业,必然冲击总店,怎么办?

  传统零售经理的“三板斧”

  面对大兵压境,我们的零售经理最惯用的就是传统的“三板斧”:

  一是销售排行淘汰滞品,采购赶紧进新品。于是很多门店成了厂商新品的试验场;

  二是赶紧做DM冲销量,最好是惊爆价。至少可以看到卖场人头汹涌,至于是不是只吸引顾客来抢购DM商品,回头再说;

  三是调整货架。鉴于零售业的营业性质,店长只能安排大家半夜不睡改货架调陈列,至于有没有效果,也是再说,至少可以让高层领导看见营运部付出了很多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虽然很多时候只是“徒劳”。

  零售业经营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大家都似乎觉得可以做的都做了,但为什么还是不见起色呢?难道真的只能“拼刺刀”吗?

  回归零售原点:关注顾客

  如果深入当前零售实践,就会发现:零售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压力和考核最容易量化的行业(每天晨会POS报表成了很多店长、采购一天噩梦的开始),许多高层领导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而且,由于非常缺乏高端充电的机会,大多数零售管理人员靠的都是自身经验的积累,而这有限的经验却常常成了束缚他们思维的 “天花板”。特别是超市行业的经理人,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下来,已经离顾客越来越远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街边的面包档,生意似乎都好过卖的面包部?

  因为面包档的阿姨,知道买她面包的顾客是单身青年、是老人家给孙子孙女上学吃的,没有人用来当饭吃,所以她的面包档大多是小分量、单价低、口味好的蛋挞、牛角包等;而面包部主管天天看着销售排行、毛利贡献、库存检查、价格调查,有多少是跟“顾客是谁,他的需要是什么”有关呢?

  所以,中国零售业要突破,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回归零售原点:暂时忘记商品,把眼睛放到顾客身上,从盯着商品到盯着顾客。

  盯着顾客?是站在店门口、货架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顾客”吗?当然不是!其实,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帮着我们无时无刻地“盯着顾客”,那就是“购管理”。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

  法宝一:暂时忘记20商品,目光盯住20购物篮

  我们做20/80商品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抓重点,保证带来70%~80%销售额的20%的A类商品不会缺货,有更好的陈列和促销

  但我们的20商品很可能与对手的20商品一样,例如355ml的可口可乐、400ml的飘柔等,从进货渠道供应商价格促销、陈列上,也是一模一样。

  那怎么保证我们的20商品强过对手呢?

  所以,如果我们的20商品在价格厂商促销支持、陈列面位、品种结构上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可考虑把眼光转向20/80购篮。

  例如在家华公司(见表1),32%的高客单的顾客类)贡献了60%的销售额,而占33%的低客单顾客(锡类),所贡献的销售额却不到11%;从动态对比来看,家华公司高客单的顾客(银类),来客数、销售额、毛利率、所享受的优惠额等都在全盘下滑,这说明家华在对手的压力下,高客单的优质顾客正在大幅度流失,而吸引来的新顾客都是低端顾客,且买的是越来越便宜的商品。

  【关键词】抓重点

  20/80商品管理,告诉我们什么是A类商品不能缺货,什么是C类商品要淘汰;

  20/80购物篮管理,告诉我们现在的客流结构哪里有问题,要吸引A类顾客和吸引C类顾客,商品、促销方法甚至他们所关心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

  法宝二:暂时忘记品类管理,想着购物篮管理

  品类管理引入中国已近10个年头,抛开复杂的概念和流程,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做品类管理?品类管理到底有什么用?

  品类管理的要点,说白了就是靠什么品类来吸引客流,提高利润,增加客单,提升形象等。

  家华一直想通过品类管理来提升核心管理能力,也参加过很多品类管理培训,却一直没啥效果。其实道理很简单,源自沃尔玛宝洁战略合作模式的品类管理,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强者互相帮忙的巨头俱乐部”。

  例如,家华也曾经把洗发水作为目标品类。目标品类嘛,功能就是吸引客流。怎么吸引客流呢?三个方法:要不你卖的别人没有,要不你的价格低过人家,要不你的促销比别人强。

  试想想:宝洁能让它的哪款洗发水在你的店里独卖?你能长时间地把宝洁卖得比对手便宜吗?你能从宝洁得到比对手更多的促销资源支持吗?

  如果不能,你所谓的品类管理目标性品类,在消费者眼里就是“算了吧”的品类;既然你的目标品类都吸引不了客流,你还指望品类管理能有多大的功效?

  所以,品类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你可以得到厂商的倾斜性支持,从而在供应链上强过对手。如果做不到,那么请暂时忘记品类管理,转向支持顾客的购管理吧。

  那么,如何让顾客只想去家华呢?答案只有一个:即顾客最关心、最想买的东西,在家华买比去其他店实惠得多。

  他们最关心、最想买什么呢?从他们的购物篮中去找。

  利用购物篮管理与分析工具箱,通过图1,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到:家华的高客单顾客眼里关注着纸类,低客单顾客关心乳品饮料;从整个公司来看,交易客数中有90%会购买蛋类,而有77%会购买口腔清洁用品,购买纸类的只有63%。

  这有什么用呢?

  这告诉了我们用什么商品可提升客流,可提升哪一类的客流!

  【关键词】顾客倾斜性支持

  品类管理的关键,在于得到供应商的倾斜性支持,否则,目标品类在顾客眼里成了“马马虎虎”品类,你做的品类管理不“马马虎虎”也难了;

  购物篮管理则相反,首先不是考虑如何得到厂商的倾斜性支持搞目标性品类,而是考虑如何得到顾客的倾斜性支持;找到顾客最想买的、最想要的商品,并做到比竞争店实惠,这样顾客想不“倾斜性”支持你都难了。

  法宝三:暂时忘记“单个商品”,随时想着“关联商品

  早期零售业一直遵循“货卖堆山、快马加鞭”这一法则,即好卖的商品要让它更好地卖,比如堆成山去卖,多做促销去卖。这在零售商利润比较高时是很好的方法。

  但是,竞争店越开越多,好卖的商品基本都没什么毛利,再简单地遵循“让好卖的更好地卖”,结果是毛利越来越低,这就像一个DM商品一样,如果顾客只是蜂拥而上抢购没毛利的DM商品,而其他商品卖不动,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们要回归零售原点,问问自己零售业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零售业不同于制造业,制造业可以追求规模效应,一个单品比如355ml的可口可乐好卖,可以批量生产,甚至能成就一个无比庞大制造业帝国。而零售业呢?假如哪天你发现店里只是355ml的可口可乐特别好卖,每个顾客手里都拿着可口可乐在收银台排队买单,而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那么你离倒闭也就不远了。原因很简单,只是355ml可口可乐好卖有什么用?好卖的东西不赚钱!

  所以,零售业的灵魂,在于如何让好卖的带动不好卖的销售。如何带动?就像每个人都有哥们一样,卖里面每个商品都有自己的关联性最强的哥们。

  在美国,啤酒的最关联商品是尿布;在中国,你要是认为啤酒能带动尿布销售的话,不是你脑袋出问题了,就是顾客脑袋秀逗了。

  再比如,通过观察家华的关联商品发现:家华的低客单顾客最想买、最想要的是鲜鸡蛋,他们最有可能同时购买的是火腿肠。

  【关键词】“1的N次方”与“1+N”

  在这个好卖的商品没有毛利的时代,零售业的关键在于,找出各个好卖的商品的哥们(关联品)。这样,好卖的单品赚不赚钱已不重要,因为它的哥们(关联品)在给你带来利润

  这就是零售业的原点,这个世界,好多东西是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得到的,如果你功利性太强,天天只想着这个单品、品类好不好卖、有没有利润,而不去考虑它们的哥们(关联品),你就可能离零售核心越来越远、离顾客越来越远,做得越大,摔得越惨!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 +1
复制成功
经营管理  竞争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