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中国企业 求解营销新命题

  2009.05.07  来源:《中外管理》 作者:施炜

  中国品牌崛起的奥秘

  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上的一批居领导地位的著名品牌,均诞生于1990年前后,如:娃哈哈联想TCL格力招商银行等。在国内需求急剧放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市场空白点多多,以及传统计经济企业因体制、观念等原因萎缩不振的背景下,它们一路攻城掠地、高歌猛进。

  这些品牌成功的基本经验有:

  第一,在深入理解中国消费者特性的基础上,提供适合的创新价值和“概念”。一方面提炼、概括出国内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模型,并使产品的价值定位与之对应(如:海尔的“服务”概念贴合国内消费者重视安全、可靠,渴望得到尊重和权益保障的心理),另一方面寻找隐性的细分市场,通过差异化价值开辟出一个专门性的产品类别(如:联想首创“家用电脑”)。

  第二,通过性价比竞争,实现对进口品牌的替代。1990 年代初期,国内家电、电脑等领域的主导者是进口品牌,价格昂贵,潜在需求未曾有效激发。一些国产品牌从模仿入手,使产品的整体性价比超越洋品牌,从而将后者挤出了主流市场(只能在狭窄的高端市场中生存);同时也打开了国内消费瓶颈,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市场疆域。

  第三,将国内复杂的通路环境作为构筑营销优势的契机,建设能够自主掌控的高效能渠道体系。众所周知,国内市场幅员辽阔,纵向层级较多,企业铺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通路网络存在诸多困难。也由于国内流通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制造商难以顺畅地进行内外价值链的衔接。而外国品牌更难适应,也更缺破解之道。一些国内品牌则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下游客户沟通优势,以及销售团队管理优势,展开深度分销策略,将营销的中心放在渠道推力上,从而影响、驱动消费者,并掌握渠道,对竞争者形成通路壁垒。

  第四,利用国内消费者较为感性的接受心理,采取整合性的和压强性的传播方式,使品牌“浓缩”成长,并迅速增值。所谓“整合性”,一是内容的整合——传播一些国内消费者能够认知、理解并且感兴趣的“概念”和内容;二是传播途径的整合,采用多种媒体立体推广。所谓压强性,是指在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资源投入巨大,传播信息密集,势不可挡地一举占领消费者的心理空间。

  第五,市场运作过程中,战术灵活,节奏快,变化多,既引领了市场潮流,也甩开了竞争对手。无论是新产品的推出、产品属性的切换,还是推广、促销活动的操作,以及价格战的发动,都以“快速”为基本要求,以灵动、弹性、复杂为主要特色。TCL彩电的“速度抗击规模”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第六,通过“价格—规模”机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一些国产品牌频繁发动“价格战”,同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即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使市场份额与制造规模循环互动。这一方面可以凭生产销售规模积累资源,建立防护屏障;另一方面可使缺少规模及成本优势竞争对手无法生存。

  中国式营销”的内在缺陷

  国内企业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经验,是其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屡屡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中也蕴含着导致失败的内在因素:

  第一,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较弱,一些国产品牌的价值创新,多属缺少技术保证创意源泉的表层应用型或局部边缘型的,有的甚至是花拳绣腿式的泡沫。在深层的、关键性的核心价值方面无法与外资领导品牌抗衡。目前,许多国产品牌的市场优势都是悬浮性的,经不起长期考验和高强度的竞争冲击。

  第二,部分国产品牌的销售主要依赖渠道,隐含三方面的危机:一是随着消费者知识程度、理性程度的提高,渠道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推力”的意义将有所衰减。二是渠道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寡头”型的渠道话语权不断提高,厂家对下游渠道的“强制力量”和制约力量越来越弱。三是开发、管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通路体系,需要自建一支庞大的销售团队,当人数多到一定程度、团队“年龄”超过一定时限时,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难度及复杂性倍增,有时甚至超出了管理能力资源条件,以及企业文化所能适应和容纳的范围。

  第三,在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以销售规模及市场份额市场运作指向,导致部分企业出现“经营极限”——“价格战”使产品价格贴近成本底线,产品盈利空间极其狭窄(甚至无利可言)。盈利曲线一旦“收敛”,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第四,疾风暴雨式的“压强”传播、灌输型的“ 愚民”策略,以及花样繁多的各种激活终端促销活动短期内有利于销售增长和品牌资产增值,但成本会越来越高,销售增长将难以为继。其次,由于传播的重心在于销售促进,加之进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品牌属性价值个性消费者认知结构心理空间中积淀不深、积累不厚、位置不牢。许多信息尚未真正转化为接受者的长期记忆,一些与品牌相关的概念仍处于较为虚浮的态。

  外资品牌的“三十年河西”

  纵观十多年中国市场上的营销进程,除国产品牌成长之外的另一个线索是外资品牌的渗透和增长。目前,在食品饮料手机日用化工等许多消费品领域,外资品牌已成为地位显赫的领导者,且有拉大与国产品牌差距的迹象。它们之所以在长跑中优势渐显,外部因素主要有:

  第一,随着国内零售业开放、外资零售巨头扩张以及流通领域整合,原先外资品牌所遭遇的通路瓶颈逐步消除。不仅如此,沃尔玛们的到来,无疑是宝洁可口可乐们与旧友重逢、实现厂商“强强联手”的机遇。这对国产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部分国产品竞争能力提升缓慢,营销优势难以持续。从客观上说,它们的竞争能力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与外资著名品牌相比居于下风。其成长过程中亦有一系列战略方面的失误,比如:迷恋于当初成功的策略因素没有及时调整,以投机主义态度应对业已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于竞争能力的锻造、递进和延伸,既无决心和勇气,亦无定力和耐心,在一片喧嚣中自欺欺人。有的国产品牌稍有所成,便订立“大跃进”式的目标,急于求成,终使品牌认知以及渠道体系无法承受其重而一溃千里。这些都给了外资品牌收复失地或扩展优势的机会。近年来国产手机令人唏嘘和感叹的潮起潮落,是这方面的例证和缩影。

  第三,在“世界是平的”的趋势之下,国内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消费心理和习惯更加“全球化”,更加认同“主流价值”,对外资品牌的态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拜”,而是彼此之间没有藩篱的贴近。

  第四,国内的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传播效率高,但投入的门槛亦高。这是大量的中小国内品牌的传播屏障,而那些全球份额高、资源充足的外资大品牌则以“高举高打”之势,占有最核心的传播资源(如:央视黄金广告时段),通过“马太效应”使市场优势扩大和增强,是宝洁耐克等近年来的营销特色之一——宝洁连续数年夺得央视广告“标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从内部角度看,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优势彰显,除了将其在国际上早已成熟的营销理念营销模式导入中国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开始将中国市场作为战略性市场,加大资源投入,在“本土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首先,在中国本土设置制造基地、研究中心,构建中国市场拓展的基础和支撑。同时,也使自身的规模、成本条件与国内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超出)。

  其次,对国内市场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贴切,相应地鉴国内企业的经验,营销策略及操作已经具备鲜明的“本土”特色。比如:“飘柔”洗发水舞起价格之剑,诺基亚大力推进扁平化渠道变革,耐克以“刘翔”为中心符号传播等。

  再次,一些外资品牌人力资源政策较以往更为开放,吸纳了更多的本土人才。在内部管理团队建设组织氛围等方面,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外资企业,都喜欢对外宣称自己是“中国的企业”。

  未来的营销挑战

  未来几年,企业的营销主题也将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更新。

  第一,国内许多消费品市场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有效需求低速增长或不增长(乃至负增长)。因此,在国内市场已取得领导者地位的品牌面临持续增长的边界,需以“国际化”作为营销的主旋律。而真正的“ 国际化”有两个标志:一是在全球市场上塑造自有品牌;二是自主驾驭国际市场的通路体系,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流渠道。近年来,华为联想TCL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艰辛跋涉,虽然有得有失,目前尚难断言能否真正成功,但却别无他径可选——这已被日韩等新兴工业国家企业的成长历程所证明。

  第二,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之旅已到了“深水” 区段,社会形态较以往更加复杂,消费者分层更为明显,细分市场增多且彼此之间的差异增大。如何更加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如何找到不为人所知的隐性顾客群,如何开垦梯田般分布的细碎市场绿洲,以及如何跨越细窄的市场领域拓展更大的空间,都是国内品牌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新生代的消费者,其需求特征及消费心理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及兄长,人们还不太熟悉,也缺乏处理的经验。因此,无论是细分市场选择还是独特价值定位,都应符合“精准化”要求。

  第三,当流通业尤其是零售业的开放度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后,大部分无创新能力生产差异产品企业会沦为零售巨头的附庸——无品牌的低附加值产品供应者。对不甘心于这种角色定位、志存高远的国内企业来说,重要的营销问题在于:如何开掘独特价值的源泉,如何在芸芸众生中真正成为不同凡响的“紫牛”,如何打破约定俗成的市场规则、通过“颠覆性”创新超越竞争,以及如何破解大零售商消费者交往途径的垄断而变革、重建流通模式及通路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如何“差异化”和“极致化”。

  第四,目前,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已有所下降,而新媒体方兴未艾。在此情境下,应准确并动态地把握各类媒体的辐射人群以及影响特点、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需重新确定符合品牌特定目标媒体组合。同时,新一代消费者(例如:人们常常提及的“80后”人群)的接受心理更具自主性,更加“平面化”(重视感觉,尤其是“瞬间”的感受;关注娱乐性,讲究快捷和简约),因此,探索新的双向循环的沟通模式也是重要的营销课题。

  第五,尽管现代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以及多种社会机制,使城乡市场朝一体化方面演变(也就是说,变得更“平”),但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从大城市到乡村不同层级的区域市场仍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打通多层级市场,是一项严峻的战略任务

  求解以上营销命题,其实质在于打破营销竞争能力及营销优势提升、递进的“天花板”。对许多崛起于过往10余年的中国企业来说,“风正一帆悬”的航程将不复存在,“一山放出一山拦”会成为一种常态。在此祝愿更多的中国品牌能冲破重重障碍,进入辽阔壮丽的蔚蓝海域。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 +1
复制成功
中国企业  营销策略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