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4 《经济观察报》 作者:陈文雅
在2006年4月到2008年8月两年多的时间,前门大街闭门谢客,经由政府和开发商打造,变成近似历史照片中模样的文化风情街。
在拆迁之前,前门的老字号迎来了一段忙碌的时光,客人每天在店门外排起长队,店里的客人捧着碗,或坐或站或蹲,抓紧时间品尝今后可能消失的老风味。
如今,前门大街重新迎来了大批客流。马路变得宽阔了,建筑变得气派了。来前门参观的客人里,少了老北京人的身影,多了各地旅行社的旗帜。回归的老字号在这条中外交汇的仿古文化街中正以怎样的姿态自处呢?
所谓回归
月盛斋,一家位于前门大街的老字号清真食品店。月盛斋的口号是“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说的是月盛斋历史悠久,始于1775年,比美国历史还长。
月盛斋是整治后的前门大街西侧头一家老字号。店内摆的都是真空包装好的酱牛肉、酱羊肉等清真食品,就像超市里的北京特产展示柜,营业员也穿着统一的制服。这种经营方式出现在前门已经开业的多家老字号店里。事实上,这些老字号大部分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公私合营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些老字号的传人另起炉灶,重新开设了私人经营的老字号门店,月盛斋就是其中一家。
前门现在经营的这家月盛斋,是崇文区下属国有企业,店里卖的食品经过真空包装,包装袋也经过精美印刷,不难看出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不过,有多少人知道这和前门整治前位于前门廊房二条的月盛斋并不是一回事呢?
1993年,马家第六代传人马国琦从月盛斋退休后,在丰台重新打出了“月盛斋”的旗号,开了家小店面,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月盛斋酱羊肉和酱牛肉。后来因为丰台道路改造,月盛斋搬到了前门廊房二条的胡同里。不过前门整治后,马国琦的店面却无力搬回,变成了国营的月盛斋搬回前门。
马国琦的月盛斋没能回来,主要原因是前门租金太高,“每平方米每天20多块,店铺起码也有100多平米,我一盘酱牛肉十几块钱,那能回本吗?”马国琦说。
尽管政府对老字号租金有减免政策,但也是杯水车薪,“一天20多块,减免了五六块,还是承担不起啊!”
负责该项目开发的崇文区下属国有企业天街置业董事长田耘表示,入驻商户从2008年10月 1日到12月31日期间,不收取其租金,2009年则根据等级评选的结果,有比例地减免租金,“不会高于王府井、西单地区”。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前门老字号尚未开始交租。一家老字号的财务人员告诉记者,“什么时候开始收也说不准,没给准信儿。”
北京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刘满来表示,有的老字号回迁后,经营面积由5000平方米缩小到1500平方米,有的则干脆回不来了,“大概有19家老字号受影响,能回来的只有十四五家”。
两种生存法则
记者在前门大街一家卖景泰蓝工艺品的店里看到,几个旅行社的外地游客把整个店面挤满了,营业员忙着回答游客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挑选商品,付款交货。这些景泰蓝商品的价格比附近大栅栏地区特产店里的货品贵五六倍,以景泰蓝手镯为例,在该店卖 60元一只,而在大栅栏的小店里则卖10元一只。
同是卖丝绸布匹的百年老店,谦祥益和瑞蚨祥的命运也不同。谦祥益的老店面是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在前门大街西侧胡同,政府将这一建筑保留了下来,而不是像该地区其他一些店面的建筑那样拆掉重盖。但是,店门前的胡同马路尚未来得及铺成水泥路面,仍然是泥土路,一到下雨时节,满地泥泞和坑洼。店里顾客不多,多数是老熟客,衣服的产地不是“苏州”就是“上海”,没有找到谦祥益的自有品牌。而位于大栅栏的瑞蚨祥已经改变了这种卖杂牌货的经营模式,转而走中高端路线,在成衣上挂上“瑞蚨祥”自己的牌子,也可以在店里买布匹,找店里的裁缝做旗袍或礼服。
前门大街和大栅栏的商业街似乎是两种生存法则,前门大街的东西卖贵的,大栅栏卖便宜货。大栅栏生意最好的店面,经营的是五块十块的小商品,有的带点北京特色或中国传统特色,事实上大部分商品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老北京人回不去了,想吃小吃的,改跑后海九门小吃了。不过,一位小商铺老板说:“没准儿还能回来,听说政府打算在这里搞小吃一条街,把老北京特色小吃搬回来。”
而在前门大街,一些现代服装店,珠宝店以及SOHO中国购买的部分商铺的风头似乎盖过了老字号。在H&M前门大街店开业的头几天,街上到处是拎着该店购物袋的人群,相比之下,前门的老字号显得有些落寞。
老字号的命运,何去何从,游客们不知道,老店主们也不知道。
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彭克泉处长说,上世纪90年代初,原内贸部认定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但其中有2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70%勉强维持现状,只有10%生产经营良好。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