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变法始祖李悝曰:“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意指人才金贵。人才,古今管理者最为渴求者,故而衍生出诸多求贤若渴的历史佳话,例如周公一饭三吐哺、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秦昭王五跪范睢、秦始皇不杀功臣、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倒履迎许攸,等等。时下,诸多管理者求才,可谓煞费苦心,比如企业求才,常在薪资、福利、职位、股权等问题上费尽周章以诱才,甚至不惜挖人墙角。然,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管理者苦心寻觅到人才之后,起初皆会感觉其才可堪大用,但举用日长,往往出现“江郎才尽”或是“凤凰养久便是鸡”的问题。遇此困境,管理者只得复市相马、再度求贤。
拓扑学有一“蝴蝶效应”,似如俗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在管理学上同样生效:管理者思想观念上微乎其微的任何误差,皆会引发整个管理体系的连锁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管理问题。比如人才问题上,管理者若将人才视作“怀揣大才者”,其必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结果便会引发“江郎才尽”和“凤凰养久便是鸡”问题。就此而论,管理者遭遇人才困局乃管理者错误的人才观念所致,而非“人才”自身所起。
有同志或问:管理者要树立何种人才观方可避免问题?此处向诸位简述两个典故。
典故一:秦智虞愚。典故主角为秦国名相百里奚。百里奚初在虞国虽被委予大夫重任,却毫无建树、无所作为,故与“人才”之名相距甚远。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伐虢”灭虞俘获百里奚,其因拒绝侍晋而在“秦晋之好”中被当作奴隶陪嫁至秦,后逃楚被擒,秦穆公因闻其能而用五张羊皮向楚赎回,后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而名垂青史。
典故二: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主角为三国徐庶。徐庶初在刘备账下倍受器重,公元208年,曹操掳徐母迫其归曹,徐庶虽归曹却终生不献一计,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说。徐庶虽怀大才,却不肯尽心侍曹,权当曹营一花瓶装饰,对曹操而言其已失去人才的现实意义。
此有一问:怀揣大才者即为人才乎?答案是否定的,人才须有现实意义方可谓之人才。百里奚与徐庶虽怀大才且皆受重用,但百里奚侍虞而庸,徐庶归曹不语,此时二人便失去人才的现实意义。相反,徐庶初侍刘备便助其大破曹军,百里奚相秦便助成秦穆公称霸,其因何在?皆因二人能够积极工作。就此而论,人才的最大特质就是工作积极性。“江郎才尽”与“凤凰养久便是鸡”便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所致。人有工作积极性,其必勤学习、勤思考、勤钻研、勤实践勤克难、勤创造,如此之下其必自育成才。岳飞有云:“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者必有工作激情,有工作激情遇疑必问、遇事必学、遇难必钻而自育成才以成事。下属自育成才有何意义?下属自育成才是造就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的秘诀。国外有名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此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当中因果逻辑相信诸位已然有解。
综上而论:人才只是一种积极工作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怀揣大器的状态。才能与态度的关系似如我等常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管理者若能树立此等人才观,即可衍生“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管理思想,管理思维便会从“寻找人才”转换到“促进下属自育成才”上,管理方法便会定格在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上。在一个能够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管理环境中,丑小鸭会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变成白天鹅,癞蛤蟆会在“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中吃到天鹅肉,如此便可铸就钟灵毓秀、振鹭充庭之势。人员工作积极性是什么?是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生命之源,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则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人员若能自育成才,或可说:世上何处无芳草,没有芳草有杂草,杂草丛中还有花,花儿一旦盛开来,世间芳草皆杂草。
最后,曾阅得网文《人生九度》,试以拙笔篡之而与诸位共勉: 工作方面,能力不敌态度; 事业方面,才华不敌韧度; 知识方面,广博不敌深度; 做人方面,精明不敌气度; 思想方面,敏锐不敌高度; 思维方面,活跃不敌角度; 做事方面,速度不敌精度; 方法方面,创新不敌适度; 管理方面,魅力不敌制度。 作者:东堂策。来源:东堂策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中心。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